胡云篁:高校要大力普及创业教育,扶正创业观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如今青年创业激情澎湃,创业公司林立,如共享单车、无人飞机、芯片领域,很多都是“大学生创业”,以上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程。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过程。随着近期我国不断走向转型化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级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现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9年-2020年的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许多大学生都选择创业来实现就业。
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年轻高级知识人群,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相较于其他高级知识分子所欠缺的创造力,是符合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创业主要人群。在十四五规划中,也针对这个现象有相应的论述,给大学生创业这个创业过程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创业也将在这些机遇和挑战中走向新的高度。
现在国家的创业政策是越来越好,许多过去的创业者、今天的企业家都表示,创业环境确实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竞争却更加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讯全球化,蓝海已经陆续变红。2020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与2019年相比,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0万人。一部分毕业生通过考研、考博“推迟”就业,大部分的大中专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第一份工作很不理想,回炉再造的想法每天都有。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少大学生干脆选择自主创业,显然“平躺、内卷”并不是当代青年的思想主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国家虽然鼓励人才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必须要清楚的是,任何创业都有风险,创业必须谨慎。
胡云篁老师在各大论坛都呼吁过,高校现在不仅是象牙塔,更应该是毕业生的创业压力测试器,不具备创业条件的“疯狂”创业想法,不但不值得鼓励,反而要及时纠正,适时的扶正创业观。
创业,是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是毁了生活。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许多创业者借钱创业,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一头扎进创业大军,一番折腾后,最终创业失败却由父母被迫来偿还债务,一家人生活状态“一夜回到解放前”,显然是不合适的。

作为创业教育践行者,认识到形成理性的创业观念是极其重要的,创业教育的普及在当下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年都选择了创业,按五成的失败概率计算,一旦失败就是连累百万家庭,有些创业者甚至被逼的走上了“天台”而结束年轻的生命,造成的社会负面连锁效应更是深远!
所以,创业前的注意事项,融资方式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如何进行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如何选择?这就需要全国各地的大学普及创业教育,减少创业中的鲁莽行为。这也是我主讲《听得懂的创业课》、《百城创业公益巡讲》的初衷,更是教育者的使命!
我希望高校能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资源支持,在形成向前发展、抱团取暖的良好态势下更好地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未来我们要持续坚持“双创”事业,助力国家的经济发展;引导其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绕开雷区,真正帮助创业者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作者介绍

胡云篁,毕业于北京大学,清源智库专家、国家级创业大赛终审评委、成都市创业导师,新三板投资专家组成员、金融期刊特约撰稿人、《听得懂的创业课》主讲人、天使投资人。
目前专注于创新创业领域,致力于促进各大高校普及创业教育,通过联合搭建创业平台,用最接地气的服务帮助青年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五年来帮助指导上百个创业团队,实现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