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书,也需要对的时候

刀尔登老师曾经说过,所谓好书,就是无论在多么糟糕的情况下去读,它也依然是好书。但是根据我近来的观察,可能现实真是这样的,好书无论何时都是好书——但是,人是否能读下这本好书又是另说了。
不如说,即使真是好书,连读都读不下去,就压根无从评判起。
所以我是这么觉得的:只要想读,此时此刻的它对于读者来说就是好书。
没有其他的评判标准了。
虽然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会让一些喜好读书之人觉得受到了冒犯。毕竟我这样的说法似乎已经相当接近相对主义了——这可是许多人心里最讨厌的东西,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想法没有错误。
从长远来看,守住自己内心的热情,要远比读书这件事本身重要得多。
教人学习的理论之中,有一种说法已经被广泛使用,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学习理论的基础——即将一个人面对的知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这个说法应该有不少人都知道,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位于舒适区,自己还没有掌握,但努努力就能够着的,位于学习区,而远远超出了自己舒适区的,位于恐慌区。人在学习区做事的时候,会感到愉悦,开心,甚至会进入心流。这就是这个理论的简单介绍。
所以依据这个理论,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找到学习区,然后快乐学习。在各种领域里也诞生了不少研究,来教导人们如何利用这项理论。但是,比起理论的应用本身,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在学习区的时候会觉得快乐?
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大自然要将人类设定成这样?
比起如何使用这个理论,让自己在现实中得到好处,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人先天就有这个学习的动力,以及,大部分人是如何失去这份本真的学习热情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如果一本书能让此时此刻的你想要去读,那它对你来说就是好书。这个说法就是我针对以上的问题所给出的答案。
重点并不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是觉得,许多教育的结果,就是导致人身上的自发性日渐消减。每个人的生活基本都是这样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就会嵌入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一道道框定边界的围栏。但是有趣的事情在于——人的心其实在围栏外面。
所以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与不想,因为对于人的本心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束缚存在,它只是自顾自地在远方跳动,权看我们是否关注它而已。
有许多人对这样的一种境况都心有同感——虽然觉得自己不应该浑浑噩噩地活,但如果真要问有什么是自己想做的,又答不上来。“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
我以前也觉得,大部分人可能确实是这样,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但是在前段时间我又看到了针对此的另一个说法——许多人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这很可能是在说谎。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答案其实是——他们觉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不入流的东西,于是总不好意思跟别人提起,久而久之,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慢慢相信了:我没有什么真正想做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觉得大家或许可以从读书开始。暂且把外界的评判、权威的话语先丢到一边,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情去读自己想读的书,刚开始想读的书读到一半不开心了,也可以丢到一边。只是暂时不要停止阅读这个行为本身。
有些人或许会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自由的选择和尝试,跟读的是什么书,是否是经典好书,大概一点关系也没。但只要能从读书这件事中得到乐趣,好奇心,或者说人的学习区本身,就会带着人类往知识的深处进发,并不需要这个人具备多么可怕的毅力,也不需要所谓的坚持到底。
在我看来,这才是读书所谓的好处——看似在读书,其实是在阅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