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利率的决定

2020-10-21 10:07 作者:凯程金融专硕  | 我要投稿

利率的决定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前面指出,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达到这个最高界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部分就会=0”利息不可以为零,否则有资本而未营运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当然,并不排除利率超出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

利润率决定利率,从而使利率具有以下特点: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因而也影响平均利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②平均利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就任一个阶段来考察,每个国家的平均利润率则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量。相应地,平均利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由于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同“一个股份公司的共同利润在不同股东之间按百分比分配一样,纯粹是经验的、属于偶然性王国的事情”。这就是说,平均利率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相反,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因素,在利率的确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都是市场利率,而非平均利率。平均利率是一个理论概念,在一定阶段内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而市场利率则是多变的,但不论它的变化如何频繁,在任一时点上都总是表现为一个确定的量。

二、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论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全都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怎样的供求对比。总的来说,对决定因素的观察不断加细;观察角度则各有不同。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传统经济学中的利率理论,现在人们称之为实际利率理论。这种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它们所注意的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经济学使用的观念,等于收入减消费(比我们日常所用的银行储蓄存款的储蓄概念包括的范围大)。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下图3-1说明了这种关系。

实际利率决定理论

图中,Ⅱ曲线为投资曲线,曲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SS曲线为储蓄曲线,曲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向的正相关关系。两条线的交点所确定的利率r0为均衡利率。如果有些因素引起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则SS曲线向右平移,形成S’S’曲线,后者与Ⅱ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利率r1,即为新的均衡利率。显然,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会使利率水平下降。如果有些因素引起边际投资倾向提高,Ⅱ曲线向右平移,形成I’Ⅰ’曲线,则Ⅰ’Ⅰ’曲线与SS曲线的交点确定新的利率均衡点r2。显然,若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

三、凯恩斯的利率决定论

与传统的利率理论相反,凯恩斯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其利率决定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那将是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见图3-2:

图3-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论

货币供给曲线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是L=L1+L2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平行于横轴。当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储存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便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流动性陷阱”说。图中的M1是与r1相对应的货币供给量;M2是货币供给在这之后无论如何继续增加,利率也不会从r0再行下降的货币供给量。


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利率的决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