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34)——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1)
先验辩证论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的三个重要的伪科学进行批判。
第一个要讨论的就是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也就是关于灵魂的先验学说。康德不谈论关于灵魂的经验学说,他将灵魂当作物自体加以研究,而不是现象。将灵魂当作现象发展而来的心理学在康德时代已经发展起来了。当时存在一种理性心理学,即想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作为自在之物的灵魂实体并加以规定。
第二个要讨论的就是理性宇宙论,也就是对于作为物自体的整个宇宙的讨论。宇宙之所以作为物自体是因为它不存在经验,理性宇宙论试图通过推理的方式对宇宙整体做出规定,包括二律背反。
第三个要谈论的就是理性神学(先验神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康德的物自体在这里实际上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一切现象背后的实体。例如一个杯子,杯子是现象不是实体,康德认为一个杯子的后面有一个使得杯子向我们显现而出的支撑者、显现者,这也是物自体最基本的含义。一方面是没有现象的,或者说很难确定其现象的物自体,我们都无法通过现象去思维到,包括灵魂、世界整体、自由、上帝等物自体。现象界的物自体可以通过假定来确定显现者,这一类物自体又可称为知性的先验对象;但是像上帝、灵魂等是不可言说的,是隐藏得更深的物自体,这些不可言说的物自体又可以称为理念,这些理念是通过理性的推理由条件者推理到无条件者的。先验辩证论的物自体都是理念。
既然理性试图从有条件者推出无条件者,那么第一个有条件者是什么?人在认识过程中第一根据、出发点就是“我思”——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我思”。“我思”是无可怀疑的,因为怀疑“我思”的过程反而证明了“我思”,怀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我思”不是绝对的,“我思”是有条件的,为“我思”这一有条件者的追溯就是“我思故我在”。按笛卡尔的思路,这不是三段式的推理,“我思故我在”是直观,实际上“在”是思维意义上的“在”,既然“在=思”,那么“我思故我在”就变成了同义反复的“我思故我思”。如果要前后有所不同,就必须要有三段论式:
大前提:凡是能思维的都存在。
小前提:我思。
结论:我在。
但是这个三段论式又是谬误推理。因为作为起点的推理是超验的推理,这其中没有经验。“我思”是经验么?“我思”实际上是很抽象的,脱离了感官我也可以进行思维。超验推理的必然性就如同同义反复——“我思故我思”的必然性,我们不能将“我思故我在”这一形式逻辑上的同义反复命题理解为先验的、具有经验内容的知识,这其中没有任何经验材料,也没有经验判断。
逻辑的谬论就诞生于形式逻辑的同义反复运用于经验事物之上,这就是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当然除了同义反复,推理在形式逻辑上的谬误还包括偷换概念、循环论证等。
理性心理学的命题在逻辑上就是依赖于谬误的。理性心理学排除谬误的方法与普通的形式逻辑的排除谬误的方法不一样,即我们不能使用形式逻辑的精确的定义去排除理性心理学的谬误,也就是说不能利用定义法。因为谬误推理本身不可避免地混淆先验事物与经验事物,例如“我思”中的“我”,到底是形式逻辑上的抽象的先验的概念,还是经验概念上的实际的个体及个体的性格?前文《过渡》中所述的“幻相不可避免”在此处再次得到了体现,即就算我们知道这是假的,我们也无法避免。理性的作祟始终诱惑我们把形式逻辑的命题理解为具有经验的内容。
理性心理学就是通过形式逻辑来规定灵魂,而不需要各类经验材料。这就无法避免地产生幻相。康德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才能排除我们的迷惑。我们不仅要知道幻相错在哪里,反过来还要对它加以运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的本性,人的自然倾向。把有关灵魂的规定用在别的方面是可以的,这恰好可以表现出人的自然倾向之中埋藏着道德。从道德与宗教的角度而言,这些命题都是有用的。康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本性。
康德对于灵魂的规定有四大类,同样是按照四大类范畴加以梳理的。四大谬误推理分别对应四种范畴:关系范畴、质的范畴、量的范畴、模态范畴。这与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在理性心理学之中,首先涉及到关系:身心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灵魂与对象的关系。灵魂的问题首先是关系的问题。搞清关系后就去考察这些关系的性质,再去将性质加以定量,再确定质,最后使用模态。
这四类谬误推理具体为:
1、灵魂是实体。
2、灵魂是单纯的。
3、灵魂是单数的。
4、灵魂对身体能够发生现实的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观念性。这四大类谬误推理都是通过理性的三段论式推理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