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而不失其刚,弱而不失其强
(新高考一卷)
《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确,纵观天下,世间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同时,它也是刚强的、无坚不摧的,它向世人证明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魅力。
弱和强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诚如伟人所言,“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一方面,弱和强是相互依赖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弱和强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马陵之战,孙膑虽因身残而处于弱势,却利用自身智慧,引敌深入陷阱,最终战胜一代魏将庞涓,活捉太子申。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弱可变为强”的绝妙传奇?
有些人或许认为:弱和强不可并存,凡事若非强,则谓之弱也;弱和强是长期存在的,难以随个人自身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或固守其强,以侮辱、损害弱者为乐;或囿于其弱,以仇视、推倒强者为荣。前者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催化剂,后者是平均主义的助燃物。历史事实证明,二者皆不可取。
强者不应忘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代西楚霸王项羽,素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美誉,却听不进贤臣范增之教诲,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苏联国土辽阔,兵强马壮,然而自视过高,迷信“大国沙文主义”,发动阿富汗战争,在美西方的“星球大战”计划下逐渐穷兵赎武,结果亡党亡国,沦为笑柄。历史大潮中,无数自矜功伐、以强者身份居功自傲之人、之家、之国,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弱者不应忘记,“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以至于谭嗣同曾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叹,直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曾经困顿无望的中国才看到了希望的火种;与之相反,叙利亚外交官在2018年联合国会议上竭力争辩,却没能阻止美、英、法等国的轰炸,徒留一张独坐叹息的照片刷屏。今日年轻人在为杨洁篪主任在中美对话上那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而喝彩的同时,不应忘记,弱者应“增益其所不能”,才能转化为强者。
强者不应居功自傲,弱者不应自怨自艾。须知强和弱,本是既可相互依存,亦可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方可“化弱为强,强之更强”。
愿你我当如那“利万物而不争”之水,柔而不失其刚,弱而不失其强。
(992字)
心得:如果没记错的话,作文材料应该是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一个情节了。记得当时润之先生说了一句话很经典:“病夫,是救不了中国的。”这篇《体育之研究》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他永远活在每个挺直了脊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努力的中国人心中,伟人不朽。
而我在写作文的时候,用了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里的一句话“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不得不说,卢国沾(词作者)、叶振棠(演唱者)也是奇才。还有后面“鸦片战争后”巴拉巴拉一大串,是我偷看了昨天新华社的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的结果,没想到竟然派上用场了。
最后还是想对正在高考考场上的学弟学妹们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高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