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责任地评价一下惊雷
话说在前面,我不是搞文化、艺术创作及研究的,念完高中后就没学过语文,文学修养也不高,而且我也并不会仅仅为这篇文章去查一些相关文献来增加它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所以,这篇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偏见”
在我看来,文化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文化的创作是为了取悦不同阶级的,所以哪些阶级喜欢哪类作品,那么这类作品就属于这种阶级。比如说,古代封建时期,大多平民百姓没有接受过教育,很多人连字都看不懂,所以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属于封建统治者、官僚士大夫阶级的,可能其中很多作品也在描写穷苦百姓,其中反映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却也是为上述阶级服务的。
将政治中的“阶级”强行和文化建立联系可能比较武断,那么可以换一种说法,一类文学作品可以代表一类文化背景人群。比如说,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那类人更容易接受像京剧那样的传统曲艺作品;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接受宗教相关的文学作品.....
以我武断的偏见,喊麦文化其实像当年的杀马特文化一样,是在那些没受过良好教育、学历不高、没有形成深层次文化信仰的内心空虚的那部分人,以及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无法受到多元化教育的那群人中传播的。这类人一方面无法理解或没有耐心去专研更复杂更具有内涵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秉着“你有的我也要有”的虚荣心,于是衍生出了这一类没有技术含量,强加空洞“内涵”的文化来显示他们也有“文化生活”,所以按理说,喊麦应该只在这类人中小范围传播,不应该那么火。
但是,喊麦火了。不仅是在上述那类人中,连我身边很多具有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学历的自傲的朋友们也对喊麦情有独钟。以此,很多人已经分析过原因,基本上从创作者追名逐利败坏风气和受众的鉴赏能力缺失这两个角度可以解释,这些解释其实是站在否定喊麦的立场上得出的。
但是,全盘否定一种事物,违背了辩证思维
六道口中“存在即合理”其实也是在抛出一个观点:一个作品能火,肯定是其具备了某种吸引大众的“特质”。在我看来,这种“特质”为:节奏简单,不需要旋律,传唱难度小、流行成本低,再配上不需要费力分析却又霸气侧漏的词,满足了人们对情绪的宣泄,所以它火了。
就算是不入流,对于已经火了的某一种文化直接否定也是武断且反智的,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三个角度来改善以喊麦为代表的“低端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是改善大众尤其是农村的教育环境,使更多人更习惯和愿意用科学思维去思考和专研,脱离“文化素质”低的状态。二是增加美学课程比重,减少“唯升学论”“为正课论”给美学教育的打压,以此逐渐改善人们的审美水平。三是也要挖掘喊麦这类作品的优点,并进行发展,丰富其音乐性和作词内涵。试想,一首编曲精妙、节奏多变、歌词意境深刻的喊麦,还会被人所鄙视和排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