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2023年上海公务员面试班哪家好,报班之前必看!
一、学好政府思维
很多人在备考面试的时候喜欢背资料上的参考答案,或是背那种英语作文里面才会用的模板框架。这根本没啥用。面试的问题一般都是政府工作和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想得高分就要能站在政府的角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站在机关政府的角度上看待社会事件。读的再多,背得再多,都是拾人牙慧、纸上谈兵,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种回答肯定入不了考官的眼!
其实只要能合理的把题干中的问题解决,面试答题根本没什么对不对错不错的,想要把题答好,重要的是掌握公务员思维,学会独立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在答题时能把自己的身份向公务员转换,解决问题不是再像普通人一样,只关注自己的结果,而是本着全面,客观,阳光的思维,不忽略任何一方的利益,照顾到各方的感受。
多积累时政热点
想得高分,回答就要有记忆点,被考官注意到,才更容易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拿到更高的分数。在建立好了答题思路之后,就要在自己的答题内容上下功夫,足够的积累能让自己的回答内容更出彩。
通过积累,可以在回答中引用下名人名言和经典案例,体现自己的广阔的知识面。而且大多数事考人年龄都不大,社会经验和机关工作经验都不够丰富,多积累一些时政新闻,工作案例,有些也把这些方法借鉴在自己的回答中。
积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看官媒、党媒。这一点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用之前看小说刷微博的时间读一读人民日报评论,了解一下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经常看看可以拓展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也为答题积累了素材。
在备考期间多看人民日报评论的公众号,内容就像是人民日报的精华版,内容三观端正、有深度而且很有趣,读起来并不会太累,把每天的推文读完后,再安安心心闭上眼睛。
三、巧用提纲
说的时候按图索骥,思路会更清晰。
提纲能写得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对面试得高分的帮助非常大。但如何列提纲,如何在列提纲和答题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提纲真正对答题有所帮助,还要在备考的时候多练:
但要注意:下很多人初学的时候列提纲会出现的常见问题:
✘盲目求全
部分考生会将自己想到的答题内容,逐字逐句地书写下来,这种求全心理,严重浪费了考试时间。此外,在真正答题时,容易依赖草稿纸,埋头苦读,缺少交流感。如果内容没写完,容易出现卡顿,影响答题流畅度。
✘过于空洞
部分考生走向另外一种极端,只书写简单的答题框架,过于僵化、笼统,发挥不出提纲的作用。以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现象为例,一种情况会写的比较僵化,比如:“评价-意义-问题-原因-对策”,这种宏观思维逻辑不需要书写,写后反而容易导致答题套路化,表达僵硬;另一种情况会写的比较笼统,比如写“对策:加大宣传、完善制度”,这种写法缺少针对性,答题容易空洞,泛泛而谈,甚至很多题目答的非常相似。
✘混乱
部分考生写提纲没有规划,东写一点、西写一点,字迹过于潦草,导致答题时,自己看不清、找不到写了什么,影响了答题流畅度。
在这里通过一道例题说一下如何正确写提纲:
例题:在我国庞大的独居群体中,青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来到大城市奋斗,远离父母,独自居住。这些青年群体被称为“空巢青年”。对于“空巢青年”,你怎么看?
✔第一步:梳理条理或思路
面对例题,快速梳理出自己思考的几个维度,比如“态度-意义-问题-原因-对策”,注意这部分内容,不一定要写出来,想到即可。参考提纲中,用括号表示了。
✔第二步:书写序数词和要点
直接围绕题干中关键词,发散答题要点信息,按照顺序,记录关键要点即可。比如由题干中的“独自居住”联想到可能存在心理孤独的问题,就写“(问题):(1)心理孤独”。
✔第三步:标记突出重点
将自己要重点呈现的内容,用符号标注出来,比如√,凸显自己答题的个性化思考。完整的提纲可以这么写:
四、提升表达能力
想让考官喜欢,必须把话说清楚。其实这一点对我来说还挺难的。虽然我在熟人面前挺疯,但在生人面前怂的一匹。毕竟一直属于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少说话就少说话的类型。到了考公面试躲不了了,只能自己下功夫把语言表达提上去。
其实提高表达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多练。一开始是跟辅导班练,在辅导班练好之后还要接着练,把表达时的语感保持下去,不到考完是绝对不能松懈的!
我练的时候是一边说一边用手机录音,答完之后再听录音,感觉哪里不对了就先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把题记下来,过几天再答。并自己根据悦耳度,调整自己说话时的语调和语速。
在表达上要在三个方面做到最好:
流畅性:公职人员在工作中代表的是单位门面,流畅发言是最基本的。答题之前先把思路梳理清晰再开口,思路不断,卡壳就会少。还有就是多练,脑子和嘴巴要配合好。
简练度:面试时间有限,表达要尽量简练,不要为了显得内容多而去凑字,啰嗦没有重点,比起少说一点分更低。尤其如果面试顺序靠后,这时候考官已经很累了,尽量精短才能让考官集中注意力把重点听完。
逻辑性:回答有逻辑的基础是能分清答题时的主次,知道自己回答的重点内容,叙述围绕着重点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