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回溯历史歌唱家国的山西梆腔


一,简介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二,分布地区
蒲州梆子兴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又称蒲州梆子,也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与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流布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省的部分地区。蒲州梆子原是山陕梆子的河东派。山陕梆子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山西蒲州、陕西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河南陕州(今河南陕县)三角地带。河东派最初流布地区,东抵沁水,西及黄河,北至韩信岭,南达陕州一带。
三,文化特征
蒲州梆子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伴奏音量大,音质硬,与蒲剧音乐高亢激越的风格相吻合。武场乐器有鼓板(小心板)、枣梆、马锣,铙钹、小锣。文场乐器原有小壳板胡、笛子、二胡、大三弦;后来加进了小、中、大提琴等西乐器。唢呐大小两支。
蒲剧的打击乐点(锣鼓经)从名称上说有六七十套,但实际变化起来却在百种以上。其节奏分慢、中、快、散四种类型,从配合表演动作到说唱填补,从掌握节奏到渲染气氛都离不开它。
蒲剧的戏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非常丰富,共有200多种;丝弦曲牌则有70多种。牌子曲是蒲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朝官登坐堂,武将升帐回营,队伍行进,以及文官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求仙或是开打、备马、梳洗,常用牌子曲渲染烘托,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牌子曲的引补。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体,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慢板】、【二性】、【紧二性入】、【撩板】、【流水】、【间板】、【滚白】七种基本板式。蒲州梆子唱腔除以上基本板式外,还有【导板】、【导爻板】等辅助板式以及具有结构意义的“送板”、“抹板”、“折板”和作为过渡形式的“流板”等,它们不能独立成段,或用于起板,或用于落板,或作为转板的桥梁。
四,角色行当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脚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
五,代表剧目
蒲剧传统剧目共有本戏、折戏500多个,分别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但以唱功戏、做功戏为多。南路戏的上八本有《盘陀山》《红梅阁》《麟骨床》《瑞罗帐》《意中缘》《乾坤啸》《十五贯》《火攻计》。中八本是《梵王宫》《摘星楼》《阴阳树》《炮烙柱》《春秋配》《无影响》《梅绛亵》《和氏璧》。下八本为《忠义侠》《龙风配》《日月图》《富贵图》《狐狸缘》《火焰驹》《渑池关》《黄鹤楼》。
西路戏则各种本戏、折戏都演,本戏如《归宗图》《三家店》《春秋笔》《蝴蝶杯》《双莲配》及折戏《阳河摘印》《观阵》《杀驿》《藏舟》《烤火下山》等。此外,还有一部分是正戏之后加演的“梢戏”,如《拾金》《打面缸》《老少换》《顶灯》《顶砖》《跳神》等。
六,传承保护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传承现状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