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联队长说】“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宅在北方的孤独女王(二)(终)












“源头行动”(Opeartion Source):X艇来偷袭
“提尔皮茨”号的出海作战全部结束了,但英军未放弃对“北宅”的水下攻击,并沿用“双轮车”作战的经验研制了X型袖珍潜艇,要对“北宅”再次进行水下爆破。【特别提出:X艇比“双轮车”大很多,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乘员4人。艇长15.9米,水面排水量27吨,水下排水量30吨,最大下潜深度30米,水面航行时由2台总功率84马力的柴油机驱动,最大水面航速8节,最大水下航速6节,2节时航行46海里,可携带2枚5.5吨的炸弹(内装2吨“阿马托尔”炸药,这是TNT和NH4NO3的高爆混合物)】
1943年9月11日,6艘英军潜艇各拖曳1艘X艇从斯卡帕湾出航,前往阿尔塔峡湾,行动代号“源头”。X-5号,X-6号,X-7号将攻击“提尔皮茨”号;X-8号攻击“吕佐夫”号;X-9号和X-10号攻击“沙恩霍斯特”号。4名艇员中2人负责驾驶X艇,2人负责攻击敌船。9月15日,X-8号进水沉没;16日,X-9号因拖曳的钢索断裂而失踪。19日,突击艇员和航渡艇员换班。20日晚,4艘X艇开始自由航行,以水面航行状态通过斯特杰姆罗伊水道的水雷区,同时给蓄电池充电。21日清晨,4艘X艇开始潜航接近目的地,当晚便已到达布拉霍姆群岛,距离阿尔塔峡湾6.5km。X10号又出现机械故障,潜望镜卡死在上升位置,艇长霍兹佩斯上尉只好返回预定会合点,艇员们回到鱼雷艇,凿沉X10号。22日拂晓,到达卡亚峡湾航道口的只剩两艘X艇,他们将如何作战呢?


唐纳德·卡梅伦上尉的X6号和巴兹尔·普雷斯中尉的X7号发现防潜网深达45米,但卡梅伦判断,防潜网在凹凸不平的水底一定有缝隙。卡梅伦找到了一个宽达400米的大缺口,此处防潜网才10米深,是为了方便“北宅”进出的。X6号立刻冲进了卡亚锚地,发现了“北宅”,并以潜望镜深度逼近目标。由于天色较黑,加之德军松懈,X6号没有暴露行踪。到了距离“提尔皮茨”号500米时,卡梅伦又发现“提尔皮茨”号临海的三个方向各有两道防雷网,根本无法通过。但运气再次青睐于这位勇士,德军一艘交通艇从“北宅”开出,防雷网打开了一道门,X6号立刻趁机进入。卡梅伦立刻上浮到潜望镜深度,最后确定“提尔皮茨”号B炮塔下方弹药库的位置。“提尔皮茨”号主炮仍被罩子遮住,发动机未启动,甲板上覆盖着伪装,德军士兵正在甲板上走动。突然,德军瞭望哨发现了X6号并发出警报,顿时20mm和37mm高射炮一起向X6号开火。但“提尔皮茨”号主机从点火,升温到运行至少需要3小时;旁边的两艘小拖轮无法拖走“提尔皮茨”号;阿尔塔峡湾里的大马力拖轮在5km外,2小时才能赶到;换言之,若无法击沉X6号,德军的宝贝船就完了。卡梅伦指挥X6号立刻下潜,算出B炮塔离舰首75米,他在舰体上迅速放下2枚炸弹,但炸弹落到了9米深的水底。随后,卡梅伦命令销毁机密文件,打开进水门,艇员们穿上救生衣弃艇。卡梅伦在内3人被俘,1人失踪。而X7号跟着X6号进击的时候被防雷网缠住,很难才摆脱,普雷斯浮出水面后发现X7号离“北宅”只有9米,他立刻下潜,但撞到了“北宅”的舰舷。普雷斯在前主炮塔附近设置1枚炸弹,而后后退60米放下另一枚炸弹。撤离峡湾时X7号被防雷网缠住,直到炸弹爆炸。X7号受损,只好上浮,立刻遭到德军射击,艇员中2人阵亡,2人被俘。X5号未进入卡亚峡湾就被德军击沉,艇员中3人阵亡1人被俘。





8时12分,4枚炸弹轰然炸响。“提尔皮茨”号被震得跃出水面2米,而后重重地摔下去,左倾2°。B炮塔和D炮塔转动机构受损,D炮塔从基座上震了下来,3台发电机全部受损,龙骨变形,全舰照明系统失灵,光学仪器大部分被震毁,进水1400吨,2架舰载机报废,舰员中1人死亡40多人受伤。舰长汉斯·卡尔·梅耶上校(任期:1943年2月24日~1944年5月1日)提早收紧了右舷锚链放松左舷锚链,避免了军舰的沉没。“北宅”受损非常严重,但德军很清楚,如果“北宅”返回本土修理,一定凶多吉少,因此邓尼茨下令就地抢修,调来1艘大型维修船,上千名技术工人和大批零部件。“提尔皮茨”号锅炉要用重油,轴承用黄油,机械用机油,清洗零件用煤油,舰载机用汽油,军舰油漆用桐油;需要凡士林,乙醇等润滑剂和溶剂,在挪威需要防冻液。此时德国战争资源已经非常紧张,“提尔皮茨”号能在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挪威北部呆1年都不容易了,但海军认为“现实存在舰队”理论依然有效,花大力气来修复“北宅”是有价值的,大体恢复她的战斗力就可以了。战争结束后,卡梅伦和普雷斯等6名艇员获释回国,乔治六世国王向他们授勋,卡梅伦和普雷斯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钨作战”(Operation Tungsten)



“提尔皮茨”号的修复花了6个月。1944年,第三帝国形势严峻,“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在1943年12月下旬单独出击,被以“约克公爵”号战列舰为首的英国海军揍沉,“吕佐夫”号回到德国,至此,“提尔皮茨”号的“北宅”称号实至名归。英军决定再次攻击“北宅”。此时的英军实力大幅上升。在地中海战区表现优异的安德鲁·坎宁安海军元帅接任1943年10月病逝的庞德的海军大臣一职,他成为皇家海军的最高领导。坎宁安接到“北宅”即将修复的消息,立刻指示本土舰队的航母战斗群前去袭击。弗雷泽上将取代托维成为新任本土舰队司令(托维在1943年6月改任岬角海军基地司令,10月成为元帅),他把具体攻击行动交由主管航空作战的副司令亨利·莫尔海军中将,莫尔再找到麦金托什海军上校(曾为“鹰”号和“胜利”号航母舰长)制定作战计划。莫尔提出针对“北宅”的“钨作战”,兵力包括2艘航母和4艘护航航母,42架“梭鱼”鱼雷机,28架F4U“海盗”战斗机,20架F6F“地狱猫”战斗机,48架F4F“野猫”战斗机,12架“剑鱼”鱼雷机。考虑到复杂的战场环境,“梭鱼”都不用鱼雷,有的加装720kg穿甲弹攻击主装甲带,有的加装3枚225kg高爆弹攻击上层建筑,有的加装2枚270kg深水炸弹进行水下爆破。战斗机全部使用穿甲弹,F4U负责对付德军战斗机,F6F扫射主炮和副炮,F4F压制高射炮,“剑鱼”负责舰队反潜。
英军为了训练飞行员,在地形接近阿尔塔峡湾的洛奇·埃利博尔海峡搭建了“北宅”全尺寸模型,模型炮塔有发烟装置和发光装置,可模拟受损情况。由于加装重型炸弹的“梭鱼”需要改装,“钨作战”推到4月,“暴怒”号和“胜利”号对换舰载机,使前者一次可出动9架“梭鱼”,后者一次可出动12架“梭鱼”。作战舰队第一部分有“胜利”号,“约克公爵”号和“安森”号战列舰,1艘轻巡洋舰,5艘驱除舰,于3月30日上午在弗雷泽指挥下离开斯卡帕湾,先掩护JW58护航船队。同日下午,比塞特海军少将指挥作战舰队第二部分:“暴怒”号;“搜索者”号,“追踪者”号,“保护者”号和“皇权”号护航航母,3艘轻巡洋舰,10艘驱逐舰,2艘油轮离开斯卡帕湾。原定4月3日会合,4月4日空袭,但由于天气转好,有利于德军行动,弗雷泽决定提早出战。4月2日,两支舰队在阿尔塔峡湾西北约450km处会合。3日1时30分,飞行员起床。4时12分,21架“梭鱼”,12架“海盗”,10架“地狱猫”和20架“野猫”率先起飞,挂载7枚720kg穿甲弹,24枚225kg半穿甲弹,12枚225kg高爆弹,4枚270kg深水炸弹,由贝克·福克纳少校领导。4时37分,63架飞机起飞完毕,飞行高度降到10米,冲向阿尔塔峡湾。

5时8分,机群飞过挪威海岸,离阿尔塔峡湾65km,福克纳下令升到3000米。他们看到了“北宅”,德军立刻对空射击。F4U爬升到高空警戒,福克纳驾驶“梭鱼”第一个从2400m高度俯冲,离地900m投弹。“提尔皮茨”号正要出航,右锚还没出水,她原计划4月1日出航,但天气转好,梅耶舰长建议3日出航。德军雷达在当日5时5分发现英军,但值班军官要求核实情况,报警电话接转了好几次才在5时24分传到“北宅”,晚了!炮手们在警报声中冲向炮位,但全舰未做好损管措施,1/5的水密门未关闭。“梭鱼”抢先攻击并分散开来,1枚225kg高爆弹击中D炮塔附近。1架“梭鱼”为了命中目标,投弹高度只有610米,但720kg炸弹还是损坏了输油管线,引起大火;第2枚720kg炸弹掠过左舷的副炮,炸毁了低级军官住舱;第3枚720kg炸弹落在主装甲带下部,造成半米长的破口,海水汹涌而入;4枚225kg炸弹命中主装甲带上方,损害不严重;1枚深水炸弹击中左舷烟囱,被炸毁的烟囱残片落到机库顶篷引发火势;1枚深水炸弹穿过上层建筑和烟囱之间的空隙落在右舷附近海里,在水下9米爆炸,造成龙骨损伤,舰体凹进1个4.9米宽,15米长,0.5米深的坑。战斗机的扫射造成大量炮手伤亡,梅耶舰长被弹片击伤。由于右舷进水,他下令返回锚位检查受损情况。英军只损失1架“梭鱼”。5时20分,和第一攻击波编成相同的英军第二攻击波起飞,由52飞行大队大队长兰斯少校指挥。但1架“梭鱼”发动机故障,1架挂载720kg炸弹的“梭鱼”坠海。机群刚过塞兰岛,德军的发烟装置就已开启,峡湾里冒着滚滚浓烟。英机距离“北宅”5km就遭到射击,但仍抵达目标,采取与之前相同的攻击战术。不过德军的烟雾同时遮蔽了双方视线,德军炮手盲目开火,5分钟内打出500发105mm炮弹,4000发37mm炮弹,5250发20mm炮弹。1架“梭鱼”被击落,1架“梭鱼”投弹装置故障,其余17架“梭鱼”在1分钟内向“北宅”投弹,1枚720kg炸弹穿过50mm装甲在前舰桥爆炸;1枚225kg半穿甲弹穿透机库右舷顶篷,炸毁1座150mm副炮;1枚半穿甲弹将上甲板炸开1个直径2米的洞,引起下方的舰员住舱起火;2枚225kg高爆弹命中装甲带,损害不严重;1枚近失弹把右舷螺旋桨炸开一个缺口。由于烟雾,战斗机重点扫射了1艘大型维修船。英军又损失1架“梭鱼”,1架F6F重伤后迫降在海面,两次攻击共阵亡9人。
“提尔皮茨”号主要舱室损失很小,但上层建筑损毁严重,精密仪器几乎全毁,122人阵亡,316人受伤,舰船又要修复3个月。莫尔中将转向西北,准备在次日再次攻击“北宅”,但飞行员很疲惫,只好在4月6日回到斯卡帕湾。


继续空袭:“行星行动”(Operation Planet),“吉祥物行动”(Operation Mascot)和3次“古德伍德行动”(Operation Goodwood)
“北宅”仍未沉没,而诺曼底登陆即将开始,盟军不希望这时“北宅”突入大西洋,因此20天后英军动用原班人马发动“行星行动”空袭“北宅”。4月26日天气恶劣,英军只击沉4艘敌舰,损失6架飞机。5月12日,莫尔率领以“安森”号战列舰,“暴怒”和“胜利”号航母为核心的舰队攻击阿尔塔峡湾,起飞27架“梭鱼”,28架“海盗”,4架“海火”和4架“野猫”,但阿尔塔峡湾乌云低垂,舰载机群看不清目标,投下的炸弹无一命中。5月28日,莫尔再次出击,再次受困于天气。6月6日正是诺曼底登陆“D日”,英军暂时搁置了空袭“北宅”的计划。
在7月14日取代弗雷泽成为本土舰队司令的亨利·莫尔实施针对“北宅”的“吉祥物行动”:亲率“约克公爵”号战列舰,“可畏”号、“不倦”号,“暴怒”号航母,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离开斯卡帕湾,在7月17日在阿尔塔峡湾西北方起飞44架“梭鱼”,18架“海盗”,18架“地狱猫”和12架“萤火虫”战斗机空袭“北宅”。预警得当的德军释放了烟雾,英军击沉了1艘驱逐舰,1艘拖轮和1艘油船,未受损的“北宅”对空发射了39发主炮炮弹、159发副炮炮弹,1973发105mm炮弹,2.85万发20mm炮弹,击落1架“海盗”和2架“梭鱼”,“梭鱼”飞行员被航母救走。
需注意的是,1944年起德军把在荷兰、丹麦等地遭受空袭的船厂设备都疏散到了阿尔塔峡湾。“北宅”在8月初被就地修复并进行湾内试航,享受着有效的防空体系。蠢蠢欲动的纳粹宣传机构称“北宅”是“不沉战舰”。8月20日,莫尔率领“约克公爵”号,“可畏”号,“不倦”号,“暴怒”号航母,“号手”号和“大富翁”号护航航母,3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离开斯卡帕湾,先为JW59船队护航,后在8月31日起飞31架“梭鱼”和53架战斗机空袭“北宅”,然而德军释放了烟雾,空袭一无卵用。8月24日,英军起飞33架“梭鱼”,24架“海盗”,8架“地狱猫”和12架“萤火虫”再次空袭,1枚720kg哑弹击穿“北宅”舰桥前部甲板。8月29日,英军又来空袭,然而一无卵用。
英军从8月20日开始的3次代号“古德伍德”的对“北宅”的空袭行动都失败了,还损失12架飞机。






英军终于认为“北宅”非常“铁”:720kg穿甲弹要在1800m高度投下才能击穿“北宅”的裤带式主装甲带,而海军飞机没有足够高的命中率,击沉“北宅”的任务要交由皇家空军。
“兰开斯特”轰炸机与“高脚柜”超级炸弹:“扫雷器行动”(Operation Paravane)和“扫除作战”(Operation Obviate)

皇家空军在1943年8月与苏联合作,英军轰炸机可以对德国进行“穿梭轰炸”。皇家空军借了离阿尔塔峡湾最近的苏军机场,派最精锐的617中队来炸沉“北宅”。9月10日,第617中队和第9中队共36架“兰开斯特”轰炸机满载装备离开英国飞往苏联阿尔汉格尔附近的雅克德尼克机场,但北极的磁场干扰了罗经导航,6架飞机因迷航返回英国。617中队的“兰开斯特”是唯一加装最新的MK-XIV瞄准具的英军中队,该瞄准具可以自动计算投弹时的风速、空气压力、温度,保证极高的命中率。
9月15日,617中队和9中队27架轰炸机开始针对“北宅”的“扫雷器行动”,冲向阿尔塔峡湾,由617中队队长泰特中校指挥。其中21架携带了当时英军最大的炸弹:“高脚柜”超重型炸弹,负责炸穿“北宅”的主装甲带,另外6架各携带2枚JW-Ⅱ深水炸弹进行水下爆破。德军照例释放了黑烟,高射炮打得轰炸机不停地摇晃。英军轰炸机分为4组,前3组7架,尾组6架,各队之间航线呈60°夹角,从卡亚峡湾西南面靠近“北宅”。离目标1000米时轰炸机降到1800米,第一个投弹的泰特依稀看见了“北宅”的桅杆,立刻投弹。一道浓浓的黑烟不久冲出烟雾,使后面的轰炸机根本看不见目标。泰特的“高脚柜”穿透“北宅”舰首装甲,在锚链舱爆炸,把右舷炸出1个14.5米长,9.7米宽的大洞,连距离舰首36米的横向舱壁都变形了,舰首吃水2.4米。1枚深水炸弹在“北宅”附近水下爆炸,损坏了“北宅”主推进器,精密仪器和光学设备大都失灵。“北宅”舰长沃尔夫·荣格上校(Wolf Junge, 舰长任期1944.5.1.~1944.11.4.)下令向舰尾对称注水,把燃油后调。“北宅”进水1500吨,但由于峡湾是静水,且在空袭前关了所有水密门,故损害可控。阿尔塔峡湾的造船工程师认为“北宅”要9个月才能修复(但那时候纳粹已然投降),邓尼茨认为“北宅”没有了修复的意义,下令把她拖到阿尔塔峡湾东南的特罗姆瑟,阻止盟军可能的登陆,但命令的实质就是放弃“北宅”。荣格上校把锚地定为离特罗姆瑟5km的林根峡湾哈科耶岛。此地水域开阔,“北宅”可以为防御特罗姆瑟提供火力支援,且此地水深12米,“北宅”即使进水,只下沉1.8米就能坐沉在海底。10月15日,“北宅”初步恢复了航行能力,由4艘拖船拖到了300km外的新锚地,英军毫无察觉。
【特别提出:“兰开斯特”(Lancaster)轰炸机:由阿弗罗公司制造,采用梯形悬臂中单翼,椭圆形双垂尾和后三点式起落架,机长21.08米,高6.23米,翼展31米,空重18.614吨,采用4台梅林28发动机(单台推力1390马力),极速432km/h,航程3568km,升限6553米,带8挺7.7mm机枪和5吨炸弹,最高可携带10160kg炸弹,乘员7人。1941年1月9日“兰开斯特”原型机试飞成功,1941年10月定型飞机开始生产,11月进入部队。1942年3月第44中队的4架“兰开斯特”在赫尔戈兰湾布雷,这是“兰开斯特”首战。1943年5月16日到17日夜间,617中队的“兰开斯特”执行代号“惩罚”的作战行动:用“跳跃炸弹”炸毁了鲁尔区的大坝。“兰开斯特”主要奉哈里斯爵士的命令轰炸德国,对科隆、埃森、不莱梅、鲁尔、柏林、慕尼黑、汉堡,纽伦堡等进行可达“千机”规模的夜袭,迫使德国加强夜战力量。“兰开斯特”共计子型号15个,产量7734架,出动15.6192万架次,投弹60.8612万吨,占皇家空军投弹总量的2/3。“兰开斯特”成为英军最重要的轰炸机型】


【特别提出:“高脚柜”超级炸弹。为了摧毁德国采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的坚固目标,英国科学家巴恩斯·沃利斯应军方要求研制了重达6吨的“高脚柜”(Tallboy“高个子”)炸弹,依靠炸弹的动能贯穿建筑物顶部的混凝土防护层或地基,把爆炸产生的能量传递给建筑物或传递到地基下的空腔,以达到彻底摧毁目标的目的。由于炸弹的威力足以造成小型地震,故又名“地震炸弹”。“高脚柜”重5443kg,弹长6.4米(含尾翼),最大直径0.965米,长度与直径比达到6.67,有利于下落时减少空气阻力,加大对目标的撞击力。炸弹战斗部填充2359kg铝末混合D1炸药,战斗部占弹重的41%。由于掺入了铝末,炸药燃烧更剧烈充分,爆炸脉冲持续时间更长,战斗部威力超过同等炸药TNT的0.5倍以上。
“高脚柜”由维克斯公司生产。它采用修长的流线外形,外形酷似“高脚酒杯”。在时速270km时从5500m高空投下,到达地表时速度达1210km/h,可穿透5m厚的混凝土。但过高的速度会造成弹体变形,引信失效或过早爆炸。沃利斯为炸弹设计了坚硬的强化钢外壳;炸弹壳头部有一个超过10cm厚的钢锥,保证穿透力;实验中“高脚柜”在下降中突破音障时会失去平衡,出现翻滚,因此沃利斯把炸弹尾翼弯曲5°,加强了陀螺效应,使之在下落时始终围绕中轴线旋转,提高精度。
“高脚柜”体形过大,大部分零件需要工人手工生产,产量854枚,造价昂贵。轰炸机若未投下炸弹,就需要把炸弹带回来,飞行员们降落时总是祈祷炸弹不要爆炸。英国又授权美国生产“高脚柜”。1944年末,美国造出了新的T10超级炸弹。弹重5665kg,战斗部为2495kgTNT(占总重的44%),由B29挂载,用来轰炸日军在太平洋岛上的坚固堡垒,但几乎没有参加“二战”。朝鲜战争中美军为T10加装无线电制导系统,制成“塔松”炸弹。1951年3月29日3架B29用“塔松”轰炸鸭绿江大桥时,1架B29在返航时扔弃“塔松”。炸弹在海上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摧毁了B29。美军立刻终止了“塔松”的使用。】


直到10月18日,英军才发现阿尔塔峡湾空了,立刻派出所有的侦察机对挪威北部沿海进行地毯式搜索。10月20日,英军才在特罗姆瑟以西的哈依科岛发现“北宅”。不知道“北宅”已经被放弃的英军又来空袭她。由于哈依科岛处于英国的“兰开斯特”航程范围之内,617中队回到了英国。为了确保胜利,617中队在轰炸机上加装1个300加仑的机身油箱,拆除了机背上的机枪炮塔,用1620马力的劳斯莱斯“梅林”24引擎取代1460马力的劳斯莱斯“梅林”22发动机。10月28日,617中队和9中队各18架“兰开斯特”从苏格兰的洛西茅斯机场起飞执行轰炸“北宅”的“扫除行动”,但哈依科岛云层低垂,英军投下的炸弹无一命中,只有1枚近失弹炸坏了“北宅”的推进轴。1架“兰开斯特”被高射炮击伤,迫降在瑞典。
终于撑不住了:“问答集行动”(Operation Catechism)
由于“扫除”作战未能炸沉“北宅”,英军开始重视气象情报,请来英国皇家空军最权威的气象专家来斯塔格上校分析挪威北部的气象,他曾担任诺曼底登陆盟军最高司令部的首席气象顾问,为盟军最后的决策提供了关键的气象情报。斯塔格预测11月20日挪威天气将由雨雪转为晴天,能见度变好,可以出击“北宅”。
德军没有闲着,荣格上校把全体舰员(伤员除外)分为3队,轮流执勤;下令把鱼雷,舰载机,航空汽油等转移到岸上,同时填埋锚地附近在10月28日被炸得坑坑洼洼的海底。但到了11月11日,填埋工作只进行了一半。


(该部分内容来自《伟大的卫国战争》,但作者怀疑内容真实性)1944年11月,两名苏联特工正监视着挪威海岸的一举一动:“远处有烟雾,1艘战列舰,几艘驱逐舰,拿记事本!马上发电报!”。12小时后,1名军官走进了米哈伊尔·沃龙佐夫的办公室,“侦察兵确认信号区有舰只出没,在这一区域发现‘提尔皮茨’号!”沃龙佐夫下令把“北宅”的坐标发给英国人,“英国人一直试图摧毁她,就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吧。”德军以为英军不知道“提尔皮茨”号的去向。于是在11月12日······

11月12日,天气晴好,哈克依岛锚地上空的云层被吹散。617中队和9中队出动29架“兰开斯特”,仍由泰特中校领航。为了迷惑德军,起飞之后飞机不编队,单机飞向挪威。“北宅”末任舰长罗伯特·韦伯上校 (Robert Weber, 舰长任期1944年11月4日~1944年11月12日(阵亡))意识到“兰开斯特”肯定直奔“北宅”,立刻请求驻巴度弗斯机场的Fw190战斗机紧急起飞提供空中掩护,但战斗机部队以英军企图不明为由拒绝了。(即便出动战斗机,那些菜鸟飞行员能否灵活操控Fw190战斗机都很成问题。)
8时30分,“兰开斯特”陆续到达特罗姆瑟上空,随即在特罗姆瑟东南方集结编队,组成4个小队,高度降到3500米,进入了攻击航线。9时05分,“北宅”的雷达发现了130km外飞来的英军飞机,随即拉响防空警报,全舰进入最高战备状态,韦伯舰长再次请求巴度弗斯机场的Fw190战斗机出动掩护,但再次被拒绝。9时27分,“北宅”瞭望哨看到了飞来的英军轰炸机,距离45km。哈克依岛上的发烟装置立刻释放烟雾,但此地水面开阔,烟雾很快被吹散。9时38分,英军飞机距离“北宅”24km,进入“北宅”火力范围。A、B炮塔立刻对空射击,150mm副炮,105mm高射炮跟着开火。
9时40分,泰特的第1分队7架轰炸机首先投弹。MK-XIV瞄准具在晴天可以充分发挥作用。7枚炸弹中有2枚命中“北宅”:1枚落在B炮塔附近,顿时把数千吨的炮塔整个炸飞,钢铁碎片甚至落入了5km外的特罗姆瑟市区;第2枚击穿了左舷锅炉舱上方的装甲,在左舷爆炸,炸开了一个大洞,从主甲板、装甲板、鱼雷舱直到龙骨,破洞深达14米,左舷锅炉舱和主机舱全部进水,舰体立刻左倾。
第2队有1枚炸弹在“北宅”左舷3号副炮附近爆炸,把副炮和弹药舱一起炸飞。
第3队有1枚炸弹在“北宅”左舷2号副炮附近爆炸,炸毁了副炮,炸穿了左舷的2号锅炉舱。



由于“北宅”爆炸的浓烟和锅炉沧泄漏出来的蒸汽完全遮挡了“北宅”,第4队投下的炸弹未能命中。尽管如此,“北宅”已经寿命将尽,4枚“高脚柜”炸弹中有3枚落在左舷,把左舷炸出了57米长的缺口,海水汹涌而入,仅仅2分钟,左倾达到40°。韦伯舰长下令底舱人员撤离,甲板上只有右舷的高射炮还在开火,但由于剧烈左倾,根本无法瞄准敌机。
不到5分钟,“北宅”已经左倾70°,左舷3号副炮引起的火大蔓延到了C炮塔下方的主炮弹药舱,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大爆炸,C炮塔被整个炸飞,现场惨不忍睹······
9时52分,“北宅”左倾达到135°,终于侧翻沉没,她没能像荣格舰长预计的那样坐沉在海底,而是彻底地成为了第三帝国的陪葬品,1700名舰员中有902人丧生,包括舰长韦伯上校。



后续与总结
1957年,挪威一家从事废钢铁贸易的公司向挪威政府支付12万克郎后获得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残骸的所有权,然后该公司打捞起“提尔皮茨”号的残骸,将其大卸八块,切割成无数小钢板出售,只在原地保留了舰首一块大钢板作为纪念,部分“提尔皮茨”号的钢板被挪威公路管理部门用作公路施工时使用的临时金属板,还有一块较大的装甲残片被收藏在英国汉普郡戈斯波特的皇家海军博物馆中。
至今,哈克依岛的沙滩上还留有1个直径70m,深达20m的“人工湖”,那就是“高脚柜”炸出的弹坑,炸弹威力可见一斑。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作战记录:从未打过正经的海战,从未击沉1艘敌舰,总航程1.15万海里,远不及大航海时代1艘三桅帆船的航程。如果以30节航速前进,“提尔皮茨”号只需16天就能走完这点距离。以16节巡航速度测算,“提尔皮茨”号在3年半的服役中只出海1个月,共参加4次出海作战:炮击喀琅施塔得港,截击PQ12护航船队的“体育场行动”(Opeartion Sportpalast),截击PQ17护航船队的“跳马行动”(Opeartion Rosselsprung)和炮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气象站的“西西里行动”(Operation Sizilien),其余时间都“宅在家里”。但“提尔皮茨”号的声威远远超越了战绩和战斗力:她吓得英军海军部作战室拆散了PQ17北极护航船队,致使其经历了“二战”最残酷的海运;她依赖自身和周围的防御措施顶住了英军13次空袭,经历了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400架次飞机和英国皇家空军200架次飞机的空袭后才沉没。尽管不像“俾斯麦”号那样首战就战沉在茫茫大洋,“提尔皮茨”号的命运还是令人感慨。与美军轰炸日本战列舰“大和”号相比,英军用超级炸弹轰炸“提尔皮茨”号的行动投资也足够奢侈,可见英军对“俾斯麦”号保有很高的敬意,但对“提尔皮茨”号则完全不同······
邪恶与辉煌都已经过去,愿茫茫大洋上不再有战争······

“我们在瓦尔哈拉见!”——被判决要为“北宅”沉没负全责的海因里希·埃勒(Heinrich Ehrler)少校
海因里希·埃勒(1917~1945),第三帝国空军第5战斗机联队的风云人物,昼间空战第10号王牌,出击约400次,取得了208次击坠。1942年4月9日埃勒少尉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8月2日埃勒上尉以112次击坠获得第265枚骑士铁十字勋章上的橡叶饰,时任驻挪威的第5“北冰洋”战斗机联队(JG5)第三大队队长。1944年7月末出任JG5联队长。
“提尔皮茨”号被击沉后无罪的他被军事法庭认定要承担“提尔皮茨”号被击沉的全部责任并被判处3年徒刑,监狱在挪威奥斯陆的阿克什胡斯堡垒。1945年由于飞行员紧缺,他再次上了前线并在空战中壮烈阵亡······
当时“提尔皮茨”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德国空军。JG5第10中队队长瓦尔特·舒克(1920.7.30-2015.3.27舒克是埃勒的老部下,昼间空战第11号王牌,206次击坠(用ME262击落8架,包括4架B17),1944年4月8日以84次击坠和军士长军衔被授予骑士勋章,1944年9月30日舒克少尉以196次击坠被授予橡叶饰,11月7日从“迈耶”手中获得勋章。舒克驾驶ME262与美军飞机交战的故事至今仍是一段传奇)在参加了JG7第一大队队长西奥多·维森贝格尔(舒克在JG5的老同事,昼间空战第10号王牌,208次击坠,第266枚橡叶骑士勋章获得者,1945年1月出任JG7“诺沃特尼”联队长,1946年获释,1951年死于交通事故)的婚礼后,在挪威请求帝国总督特博文释放老上级埃勒,遭到拒绝的同时,舒克获得了面见埃勒的机会。


跟随舒克的记者记录了舒克和埃勒谈话的内容。埃勒声称,海军部门和空军舰队都没有告知JG5关于“提尔皮茨”号转移停泊地点的情况。直到1944年9月15日之前“提尔皮茨”号还躲在北阿尔塔峡湾,遭到“兰开斯特”轰炸机袭击后,“提尔皮茨”号在9月15日转移到南方两座岛屿之间。此时的“提尔皮茨”号已经严重受伤,只能承担水上防御任务,但新停泊地点水位太浅又缺乏阿尔塔峡湾那样的天然屏障,极易遭受攻击,且该地离不列颠只有300多公里。但这些他本人毫不知情。
1944年11月9日,埃勒接到航空军命令,从巴内克木的联队指挥部飞到巴杜弗斯组建1个由Me109战斗机换装Fw190战斗机的中队的站点(第9中队先进行换装),但航空军只给他一天。11月11日埃勒回到巴内克木的作战指挥部,道尔上尉陪他去巴杜弗斯。埃勒发现包括中队长在内,中队的人都不熟悉新的战斗机,且新来的飞行员都是菜鸟,他只好就地组织训练部队,这延长了埃勒留在巴杜弗斯的时间。埃勒回到联队指挥部时是11月12日早上9点半,那时候“高脚柜”炸弹即将发威。1944年11月12日早上8点,巴杜弗斯的指挥所接到报告称3架“兰开斯特”在7点39分出现在空域,指挥所文员乌尔里希中士判断轰炸机尚且远离哈默弗斯特,他知道,巴内克木/阿尔塔都有战斗机,不需要动用巴杜弗斯的战斗机,因此他没有通知埃勒和其他战斗机部队的军官。然而“兰开斯特”在经过挪威博多后消失在瑞典空域,再次出现在挪威空域时已经靠近特罗姆瑟,离巴杜弗斯和“提尔皮茨”号只剩几分钟时间。埃勒随后被战斗机控制中心的错误信息误导,以为轰炸机正在前往阿尔塔,第9中队的飞机启动很慢,埃勒先行出发,但埃勒的无线电故障,不能和战斗机控制中心或大队保持联络。埃勒假设轰炸机正要袭击“提尔皮茨”号,但他不清楚“提尔皮茨”号在特罗姆瑟的精确位置,在巴尔斯峡湾飞了半天找不到英军,埃勒打算先回到阿尔塔。途中埃勒看到远处有白烟,当时正是9点42分,“高脚酒杯”已经砸到了“提尔皮茨”号,埃勒试图拦截英军,但最终失去与敌机的接触。

呈堂证供证明埃勒无罪,但必须有人为“提尔皮茨”号沉没负责。法庭无视证据,把埃勒变成了替罪羊。1945年2月27日,埃勒出狱,到达勃兰登堡-布里斯特,将被派去但泽指挥JG51。瓦尔特·舒克通过联系挪威的第5航空舰队指挥官卡姆胡伯将军把埃勒调到了JG7。JG7完全装备ME262喷气式战斗机,是德军第一支联队级的喷气式战斗机部队。舒克,埃勒,维森贝格尔,3位JG5“北冰洋”的老王牌在JG7重聚了。
1945年4月维森贝格尔率领联队部的ME262拦截美军轰炸机。维森贝格尔刚报告击落一架B17,埃勒利用无线电说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特奥,这里是海因里希。我击落2架轰炸机,弹药耗尽,我要去撞击另一架,再见了朋友们,我们在瓦尔哈拉见!(Wir sehen uns in Walhalla!)”埃勒撞向了约翰·雷伊上尉的B24“解放者”轰炸机,两机同时被毁,埃勒阵亡。两天后埃勒和ME262的残骸在沙尔利贝附近被发现。埃勒不是最后一个在空中“自杀式攻击”的德军飞行员,或许在为“提尔皮茨”号沉没无辜背锅的那一刻,曾经的“北冰洋”联队队长就失去了对生命的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