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趣幽默不等于信口开河
近日在抖音上频频刷到某语文杨姓老师的讲课视频,作为一名古代文学老师,我很有感触。我把她的几段视频发到一个研究会群里,引起了几位教授学者的热烈讨论。我想,这恐怕不是个别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认真思考。
在其中的一段视频里,这位杨老师跟学生讲“骈文”。她开口就论定骈文“华而不实”,没有优点。继而说骈文的体式如下:如果第一句是四个字,全篇都必须是四字句如果第一句是六个字,全篇都只能是六字句。接着她又说,骈文就是不好好说话,是文人写的鬼话,并举“吾父之王父”为例,明明就是我的爷爷”,却说得如此复杂。再看她的其他讲课视频,这种信口开河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绝句是词牌名(这段视频因我指出错误,彼已删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句词”,苏轼的"轼”是“车把手”等等,不一而足。
看了这些视频,我很忧心。这个“某语文”很可能是培训机构,杨姓老师大约是他们的金牌讲师之一。抖音上以“某语文”和“杨老师”为名的号约有十个,每个号都有几十万粉丝。许多粉丝称其为国学大师,评论说这位老师什么都懂如果中学遇到这样的老师自己早就考上北大了云云。如果说这位老师只是出于兴趣,自娱自乐讲着玩,我倒是没什么意见。可事实是,她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不负责任信口雌黄,其流毒就太大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老师为好老师,那我们的教育就太堕落了就拿关于“骈文”那一段来说,不仅有知识性的硬伤,还有未经考证就乱下判断之处。首先,断言骈文“华而不实过于简单相暴其次说骈文全篇都只能是四字句或者只能是六字句,是完全错误的;再次,“王父”本来就是爷爷的意思,“吾父之王父”应该是曾祖父而不是爷爷。这位杨老师到底读过几篇骈文呢?
所谓骈文,是因全篇以双句(偶句)为主,好比两匹马齐头并进而得名,其基本句法是四字句或六字句对偶,故称“四六文”。除此之外骈文还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等,因而又称“骈四俪六”。骈文滥觞于东汉,盛行于六朝及初唐,期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骈文作品,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钟嵘的诗品序》,《文选》中所选的文章,包括体大思精的文学批评名著《文心雕龙》等,都是非常经典的骈文名作。初唐以后也有很多人写骈文,比如〈愁阳春赋〉(李白)、《苍鹰赋》(高适)、〈赤壁赋》(苏轼)等,都是非常漂亮的骈文作品;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均有非常精彩动人的骈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结尾一段若不是骈
体,就不会有那样的气势和激情,当然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这样看来,骈文之美可谓难以尽言,如果简单地以“华而不实”四字对其下论断,是不是太过草率?
一种民族语言的价值与美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就像我们的食物,既有饱腹的功用,又讲究色香味形。骈文虽然有不少过失,但其工整的句式、铿锵的声律、华美的辞藻等都使得汉语更加优美动人,在丰富汉语的表现力上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骈文,汉语文章就不会是唐宋那个样子。当然,任何事物都有逐渐走向僵化的问题,骈文在这一点上比较突出,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回其价值。另外,骈文喜欢用典,今人觉得难懂,只是审回美趣味与文化状况的变化使然,但这不能构成否定它的理由。
如今很多人在网络上用戏说调侃的方式讲文化课,以此来吸引眼球,赚取粉丝,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以为幽默风趣就是信口开河,那问题就大了。因为你给大家传授的知识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极端不负责任,可能贻害无穷。如果纯粹是为了营销而这么做,那性质就更恶劣了。真正有水平、负责任的老师,是不会信口雌黄的,其每一句幽默的话背后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比如这两年颇受欢迎的网红教授戴建业老师,他最著名的段子就是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在天宝三载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虽然是极具喜感的现代网络语言,但背后是戴老师熟读李、杜等人诗文和(旧唐书》《唐
才子传)等史料的专业功夫。再比如,他曾说“汪伦这个鬼农民,认识了李白就留名千古,走了狗屎运”,有网友对“汪伦是农民”表示质疑,他就举出宋代《李白集》的注本中,有个叫杨齐贤的人说过“村民汪伦”的话另外从踏歌送行的情况来看,汪伦不可能是个很有身份的人,由此可以判断汪伦是农民。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有水平、受欢迎的好老师。由此也可见,风趣与严谨是可以兼顾的。
现在早已不是想读书而不得的时代了,信息的发达使知识的获得变得非常方便,只要能沉下心来去学,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广博而专精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充满自信地去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不是很好的事吗?
(节选自语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