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高考怎么出卷——非连续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小阅读)
李妍老师
一、变化
1.卷面阅读字数变多
7000字左右——9000字左右(如浙江卷)
(1)字数增加在题干中,读题时间长,做题时间变少
(2)增加在诗歌鉴赏中
(3)增加在社科类文本的阅读中
?如何保证速度的情况下,把题目作对
二、做题方法
(一)文本的逻辑分类
例:2018年浙江卷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材料的来源
材料一:摘编自理查德·洛夫,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解析:靠近文学化的书籍,作者大概用比较文学化、抒情化的文字来描写他所看到的人。作者所看到的孩子就能代表所有孩子的状况吗?因此这是一个事实性的个例。
材料二: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分析:现状——事实性文本
材料三和材料四: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玲《生命的未来》
分析:标题虽然抒情,回到文本就会发现这是非常晦涩的理论研究。
(1)事实依据:所描述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一定是普遍性的,可能是某个个例。
如新闻报道
理论依据:如传统的社科文,学术化、理论性,已经把某些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
(2)注意作家的国别
作者的国别会导致文章所持的立场不同
(3)答案分析
国外——自然缺失症——个例研究
国内——自然教育现状
以上都是事实依据,材料三四是理论依据。
对材料进行概括就是本题的答案。
总结:
1.事实性的文本,快速阅读、跳读,遇到选项时再回到文章中去读
2.理论性的文本,在看材料的时候就应该读一遍
真题训练——2017年全国二卷
材料一:《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新华网提示我们这就是一则新闻,属于事实文本,可以跳读,快速读
材料二: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提醒我们不仅有事实文本,还有一些深度的评论,因此要仔细的读。
二则材料标题的逻辑:垃圾分类很重要,垃圾可以边城资源,但我们现在做的垃圾分类还不够,我们要加强,个人自扫门前雪。
(二)时代性导向
真题训练二:2018年全国1卷
材料一:吴月辉《“墨子号”,强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分析:新闻报道,“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创新上的建树。——事实文本
材料二: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分析:对工程师的报道,来源于《自然》——事实依据
《自然》《科学》杂志占据了全球自然科学领域的最前言的位置
生物《细胞》 医学《柳叶刀》
材料三《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事实依据
问: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中国的喉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三报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