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RPG】ZOSS-14动力盔甲简介


ZZOS-14实验型动力盔甲是前苏联在核大战爆发前秘密进行的研发项目之一,有关于这种装备更具体的情报已经难以查证,即使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存活过了核大战带来的浩劫,它们也必然会被重重看守而不可能为外人所知。我们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ZZOS-14动力盔甲在核大战爆发时已经达到了可以初步参与实战的程度,而且战后的特鲁多格勒仍然保存有,或者说装备有部分该型动力盔甲,且具备这种装备的生产能力。

考虑到ZZOS-14实验型动力盔甲的数量并不可能太多,而且也不太可能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便出动的缘故,长期以来,能够亲眼目睹这种装备的人并不算多。目前已知的最为可靠的情报基本都来自于一名核爆组织特工的第一手记录:这名特工在通过种种手段成功混入特鲁多格勒的工厂厂区之后从厂区的技师阿芒·波维里安手中以高价购得了一副“维修中”的动力盔甲,并且穿着这套盔甲执行了一系列任务。

大体上,这是一种由柴油机驱动的动力盔甲,这听起来可能不像微型核反应堆那样先进,但技术门槛总归是低了许多,在输出功率和工作稳定性方面也毫无问题。考虑到前苏联本身是一个产油国,这种动力盔甲使用的燃料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是不至于稀缺的。一般来说,这种动力盔甲的奔跑速度不会比普通人奔跑的速度更慢(如果不是更快一些的话),且持续运动的能力远超普通人的水平,但是因为质量巨大的缘故,它在转向时的灵活性略有不足。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它的穿戴者将很难同其他人那样在受到攻击的第一时间便为自己找好掩护,但——它那厚重的装甲本身就是最好的掩体,何必要躲躲藏藏?
一副这样的动力盔甲除去可以负担自身的重量之外,也可以让穿戴者有能力携带更多更重的装备行动,像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或是GSHG 7.62mm转管机枪这种此前只能架设部署的武器在动力盔甲穿戴者的手中轻如鹅毛。当然,如果穿戴者对于近战和肉搏战情有独钟的话,特鲁多格勒的工人们倒也制造了一种被称为“日式打桩机”的液压活塞拳套供君选择。当然,这样的重型装备在废土上并不见得就比动力盔甲更为常见,因此动力盔甲的穿戴者有时也不得不“屈尊降格”地使用更普通的轻武器投入战斗(这至少可以说明这种动力盔甲的手掌部分设计的非常灵活,基本可以同步人类手掌的动作)。
目前已知的专门为ZOSS-14配备的武器有:
电锤“尖锥”:

PTRM-ChK反坦克步枪:

AGS-17“风暴”:


GShG-SB型转管机枪:





在整体防护的设计上,这种动力盔甲显得比较“上重下轻”:它的头部、躯干和手臂部分均被采用曲面造型的装甲覆盖,仅在肘窝部分留有较小的间隙。其肩甲、胸甲和头盔之间的装甲板在关节部分相互重叠,没有留下让直射火力乘虚而入的缝隙。相对于近乎密不透风的上半身,ZZOS-14动力盔甲的腿部防护尽管也大致将使用者的腿部包裹在装甲之下,但在大腿部上半段和后侧留有较大面积的无装甲覆盖区域,腿部的驱动机构也暴露在侧面,在实战中这可能会导致一定的风险。当然,考虑到背后区域在战斗时本来就是较不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在这一方向上的防护相对薄弱一些也可以理解,而且真正重要的部分(臀部正中和鼠蹊部)还是有得到装甲的保护。
目前尚不清楚在装甲板遮蔽之下的绿色连体服是不是有防弹纤维制成的保护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连体服是完全气密的而且保温性能极佳,这意味着这种动力盔甲的穿戴者自身将近乎完全地同外界环境分隔开来,从而不受冷热天气或是毒害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保这种盔甲的穿戴者可以轻易地撞开各种障碍物,设计者专门为这套盔甲配备了一种被称为“RAM”,即攻城锤的喷射背包,这种背包的喷射引擎无法让它的穿戴者一飞冲天或是进行长距离的跳跃,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极大地强化盔甲穿戴者的直线冲刺速度。在使用这个装置的时候,动力盔甲的穿戴者等于是在将自身化作一部人形的攻城锤,因而必须要采用合适的姿势才能避免自身在接下来的剧烈冲撞中受到伤害,这时的他们看起来就像是一名身高八尺,身披铁甲而时刻准备带球冲锋超级橄榄球运动员,但凡有基本求生本能的生物都会知道最好不要挡在它冲锋的道路上。



除去蛮力冲撞之外,ZOSS-14型动力盔甲还专门配备有应对近身战斗的附加组件,这些附加组件装配在胸口位置和腿部,分别对应被动式和主动式的防御措施,当然,这两种手段的核心技术还是相通的,那就是高压电流:




和通常在头盔部分设置探照灯的设计思路不同,ZOSS-14动力盔甲的探照灯设置在胸甲的两侧(有点类似CMC动力盔甲),由两组共四个探照灯共同为盔甲提供照明,探照灯使用的电能来自动力盔甲背后的柴油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



至于头盔由于不需要搭载探照灯而空缺出来的设备安装位置就让位给了更先进的观测设备:夜视仪


在核爆组织的特工刚刚接手这套动力盔甲的时候,它的状态并不好:盔甲周身布满锈迹,而且噪音大到几条街之外就能听见它的动静——对于一部闲置多年的机器而言我们着实也不能要求太高,但这些小毛病只需要通过一次全面的维护就可以解决,而且价格相较于购置这幅行头的花费不过九牛一毛。总而言之,这幅通体铁灰色的模样才是它在核战爆发前接受测试时的真实样貌,但看起来苏联人并不完全地满足于此,而是为它的进一步升级工作做好了准备:


在核大战爆发之前,这种动力盔甲在特鲁多格勒郊区的一处地下设施中秘密地进行了测试,从已知记录来看,前前后后应该至少有好几批测试人员使用过这种装备。


完整的测试内容包括:
SA-1马特洛索夫(名称应该源自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一名牺牲自己堵住了德军机枪火力点的苏联红军战士,牺牲后被追赠苏联英雄称号)测试,该测试旨在验证动力盔甲的穿戴者在交火中的承受能力;
SA-2恰巴耶夫(名称很可能源自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一名俄罗斯内战期间红军一方的战斗英雄)测试,该测试旨在验证动力盔甲的穿戴者面对各种极端环境的耐受能力以及动力盔甲本身的破障能力;
SA-3扎伊采夫(名称很可能源自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二战时期苏军著名的狙击手)测试,该测试旨在对动力盔甲在巷战环境中的实战能力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



SA-1马特洛索夫测试:


总而言之,SA-1测试要求测试者身穿动力盔甲进入一个被两条平行的滑轨夹在正中,且布置有多处掩体的场地,在测试开始时,两部沿滑轨运动的双联装自动炮台会从相反的方向同时入场并朝着测试者开火,测试者则必须在被前后夹攻的同时有效地利用掩体、盔甲的保护和手中的武器成功反击。



SA-2恰巴耶夫测试:


在SA-2恰巴耶夫测试中,测试者必须身着动力盔甲通过被火焰灼烧着的走廊,淌过通电的水池,并利用动力盔甲组件提供的喷射冲撞功能一头撞开预设的路障。在不穿着动力盔甲的情况下,这些测试条件要么对测试者而言极为致命,要么以测试者的身体素质而言难以达成目的。



SA-3扎伊采夫测试:






在前苏联的动力盔甲地下测试设施中储存有大量动力盔甲的备件,其中不乏苏联人为了进一步升级这种动力盔甲而准备新型零部件,单从外观上来看,新型零部件在原有的动力盔甲的基础上对防护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升级,现在动力盔甲的表面整体上显得更加干净而棱角分明,在原本装甲覆盖率较低的腿部也进行了防护能力的补强,从而一举消除了基础设计中存在的最大的防护漏洞。从其装甲厚度来看,即使它被称为“步行坦克”多少有点夸张,称其为“步行BMP”倒也是够格的。在性能上,新型的动力盔甲组件除去在防护能力方面有了十足的进步之外,在静音性能上也有不少的改善——穿着这种动力盔甲仍然不适合隐蔽行动,但至少它的噪音不那么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