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又不是不能治,我的方子不藏着掖着

四十几年前,我花了几个月时间,用一个方子不断地调整,看好了第一个抽动症患儿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抽动症”的猫腻,说要一直服藥/易反复的,不过是敛财的手段罢了!
抽动症为什么被称为“疑难杂症”?因为用神经镇静类藥治疗抽动症确实没有治好的可能。
神经镇静类藥的存在只是为了控制抽动的外在行为,而大家的关注点也一直都被“困在”抽动行为上,只要出现一次抽动表现,或者一次抽动减轻,家长们不是焦虑,就是过于放松,这反而掉进了抽动症的雷区。
抽动症的孩子离不开藥,这是谁制定的规则?我相信一个真正的醫生是不会这样治病的。
作为一名醫生,对于我而言,行醫需要时刻保持一个批判者的眼光,因为一种错误的治疗方法或许对醫生来说无关痛痒,但耽误的却是患者的未来。
年后有一个患儿,抽动症已经三年了,家长带着孩子东奔西走,吃了不少藥,用了不少法儿,但“该有的症状”却一个不少,时好时坏,好了又犯,犯了又好,就是断不了根,孩子学习也明显受到了影响。
我仔细看了孩子的情况之后,给他用了一方: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黄芩,桔梗,苍耳子,葛根,地龙,僵蚕,桑枝,鸡血藤,甘草,甜叶菊,茯苓,白术。
同时也给家长打了预防针,抽动症毕竟是一个慢性病,加之孩子三年期间用了很多神经镇静类的藥,想要断根不可能是三五剂就能够断了的。
回去服藥两周,家长反馈说面部抽动和发声音的症状有了改善,继续调理了几个月,复诊了四五次,每次我都会在原方的基础上略作调整,最后呢,症状全部消失,抽动行为没有了,注意力也能够集中了,脾气也比之前好多了,随访至今也无异样。
为什么这么用呢?
首先中醫认为,抽动症出现及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肝风过旺的情况,平衡不了,就会出现肌肉不自主抽动。
所以,治疗抽动症,平肝和熄风是绕不过去的两个根本之道。而小儿肝常有余,该患儿内寄相火,易激动,易兴奋,易多动任性,也需要顾及到。所以用到比方加减:
黄芩,清肝经之火,使肝经之火不致偏亢。僵蚕平肝熄风。加连翘、薄荷,解表疏风利咽。加鸡血藤,活血化淤。加白术健脾益气。加龙骨以重镇安神。
今天我决定帮助200名,抽动的孩子,制定抽动改善计划,帮助孩子摆脱抽动困扰,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少走弯路!想改善的都可以下方打个“参加”如果孩子也存在抽动方面的情况,可以留言,我来帮大家一一辨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