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地雷火炮资料集

2023-07-17 14:12 作者:金牌防守术  | 我要投稿

和朋友收集了一些明代地雷的相关资料,方便大家查找利用。 机发地雷的出现时间

地雷何时出现,目前以不可考,但是就史料来看,宋元时代,铁壳地雷就有一些应用。明代在宋元地雷的基础上,改进了点火方式。 以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钟少异研究员的考证来看,永乐时期的《火龙经》以及内容相似之书中记载的机发地雷实为嘉万时期的伪作,假托焦玉所著。

就史料来看,明代地雷的发火方式有踏发、绊发、拉发、点发、定时和钢轮发火这六七种 但主要是三种:其一是传统药线点火,其二是踩踏钢轮摩擦点火,其三是用预留火种(千日火)踏破点火。 《韬略世法》引用王鸣鹤的论述

地雷的制造及应用

《兵略纂闻》所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创制了地雷。雷内装填火药与火种,埋设于地下一丈左右,并将发机置于地面,从雷内通出引线与地面发机相连,尔后用沙石覆盖,与地表面平,使敌人不易发觉。当敌兵踩中发机时,发机牵动引线,引线触动雷内火种,点燃火药,使地雷爆炸,杀伤敌人。 曾铣作地雷,穴地丈余,柜药于中,以石满覆,更覆以沙,令于平底,伏火于上下,系发机于地面,过者蹴机,则火坠药发,石飞坠杀,敌惊为神。

《皇明辅世编 》卷六亦有提及

《四镇三关志》所载嘉靖三十三年【总督侍郎杨博条陈时弊疏略】 虏若由黄榆沟来,必由潮河川,自砖垜子来必由王家寨,自黑古関来必由三佪岭,此三处两山夹时,真我兵之战地也,已各设置木栅横以方板,于中多畄箭眼,可使火器。栅外开名(明)豪二道,暗壕二道,

又用竹杆布于地上多设地雷火砲。

嘉靖四十一年刊印的《筹海图编》所载,丹阳的邵守德制造了铁壳地雷,外壳为生铁铸造,内装火药一斗多(十余斤),并用檀木砧砧至雷底,砧内空心,安火线一根,通出壳外选择敌必经的要路,‘掘地成坑,连连数十,将地雷埋在坑内,用小竹筒引出火线,土掩如旧。’雷中安有发火装置,敌军经过时将其踩爆,群雷震地而起,火炮冲天,雷壳破片如飞蝗四出飞击,人马纷纷毙命”。

根据清末《中西兵略指掌》引述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地雷图说”一文,提到小的铁壳地雷重一二十斤,大的铁壳地雷重一二三百斤。每十斤铁配一斤火药。单个的地雷,少则数斤火药,多则十余斤火药。小的可炸方圆数十丈,大的可炸数百丈。 魏源表示地雷的优势有三: ①是造价低廉,而且产生的杀敌效果比花费重金制造的几千斤笨重火炮要更好。 ②地雷是埋伏型火器,敌人不来,地雷就不会点放,不像火炮那样因胡乱施放而浪费火药。 ③地雷埋伏在要隘之处后,便可节省兵费开销。

《四镇三关志》所载隆慶元年【赏军给事中郑大经条陈蓟镇事宜疏略】 为今之计察要害,度衝缓,增兵戍守,分屯拠险,日防窃衅,乃为切。要至于各路有险可凴,则纵横坑椠以为地绸。水泉通流则随处停蓄以为水柜。多植榆栁以刺奔逸,

埋伏地雷以资暗击

,密设钉板以防渍袭。层垒水椿以邉冲突。此则関隘有守,防御有法,多方俻御或可无虞。

蓟镇总兵戚继光在万历八年四月造压发钢轮引爆装置,并对这种装置的用法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该种钢轮地雷以填满火药的石砲为炸弹。基本原理是用钢片敲击或急剧摩擦火石取火,引爆地雷。在一个木匣内,用两组铁闸板隔成三格,两头格窄,中格宽。每组闸板为中间锉成半圆形的两块铁板,两块板合在一起,中间两半圆缺合成一圆孔用以架钢轮。钢轮的两轮镶嵌火石,分别位于两窄格内。窄格两侧各有一孔,引入药线。在轮轴中央有一突出铁齿,在齿轴处钉绕绳索一条,称滚石绳。 绳的另一端从匣底中孔眼内穿出,系一重石,称为千斤石,此石用一木板托住,衬托于匣底。木板一端用绳系住,另一端用铁栓销定,铁栓一头有圈,用以系绳,引出在外,没藏于路上。如有人踏扯,绳牵栓出,木板翻下,千斤石坠落,带动钢轮转动,摩擦发火,引燃药线,分别引爆各处预埋的地雷 《戚少保年谱》卷十二所载 制自犯钢轮火。沿边城之下,择其平坦虏可集处,掘地,埋石砲于内,中置一木匣,各砲之信总贯于匣中,而匣底发以火药,中藏钢轮,并置火石于旁,而伏于地上。虏马踏其机,则钢轮动转,火从匣中出,诸砲并举,虏不知其所自。

万历本《山西通志》卷二十七中也介绍了地雷的使用方法,先将地雷埋于地下,用铁钢轮连接火药线,并在土外放置一机关,如果敌人触碰机关,则钢轮旋转打火引燃药线,万砲齐发。

《武备志》卷一三四:

使用方法:将机关布置在敌军必经之路上,敌军触发机关后,绑在滚轴上的重物坠落,滚轴带动两端的钢轮旋转摩擦火石点火,以此引燃地雷的药线。

在明末《城守筹略》一书在对钢轮的示意图以及基本描述。较早的《武备志》卷一三四中亦有该内容。

《武备志》卷一三四:

潘吉星《中国火药史》中对三种钢轮发火机剖面结构的绘制图式

范景文《昭代武功编》卷8,万历年间破土蛮时,明军曾在一片石预埋钢轮火砲。

万历二十六年赵文炳刊《实政录》【督抚约】所载常用的地雷有三类引火方式,第一种是触碰机关,带动钢轮旋转摩擦点火;第二种是用利用火窖储存火种,敌军踏破点火;第三类则是扯拉引绳点火。

钢轮的造价,工费不到五钱银子,且当时家家户户都能造这种东西,生产并不困难。

《嘉禾徵献录》卷三十所载,万历三十四年,原云南副总兵陈寅因缅甸阿瓦围攻木邦宣慰司不救,被罢免卸任,途经贵州平越,时任贵州右参政分守新镇道事务的盛万年邀请他帮忙“造火具、鸟枪、筩箭、地雷、飞炮、大将军之属,分布各州县”。

阎鸣泰所著《剿事汗语》1-6所载,万历四十五年六月,由于埋于地下的地雷和钢轮发火需要在打通的竹竿内来布置引线,于是他请京师下发三千根以应用。

《熊廷弼集》泰昌元年,辽东经略熊廷弼手上的火器人才张希清、王伯安、夏应禹應等人新造过钢轮发火、火箭、万人敌、地雷、神飞炮、三百斤大灭虏炮等器,皆精巧堪用。被熊廷弼要求升职或转正叙功。

《熊廷弼集》所载泰昌元年,辽东经略熊廷弼打造过三眼铳、鸟铳七千把,钢轮、火人、火马、火罐、万人敌十万件。

京营总督李守琦《督戎疏纪》卷三所载,地雷一旦践踏即会爆炸。

《明清史料》甲编第八本所载,崇祯五年五月,宣镇太监王坤奏报,目前已会同宣大总督等各级官员,勤加练兵,巡视边墙。严防清兵来犯。并在宣府上北下北两路的2000里防线上的险要地段布置了大量的地雷,火炮,品字壕沟,修补宣府境内坍塌的军堡边墙,安插大量哨兵进行巡视侦查。

《明大司马卢公奏议》卷二所载,崇祯七年,右佥都御史卢象升在治理郧阳时,实行立寨、併村、清野、设伏、增兵五策。 卢象升认为此时遍地都是流贼,导致各地都需要用兵,兵民寇三者紧密交织,而无论是流寇还是官兵都会害民,到最后官兵反倒也成了贼寇,百姓无法忍受双重残害,必定揭竿而起。 其中他的设伏之法提到,在流寇经常出没的地方以及城寨周围大量埋放地雷、石炮、火鼓、钢轮发火等物,这类东西只要触碰机括就会爆炸,如果没有足够的铁质石质地雷,也可以混入一些竹木地雷,虽然威力不大,但是虚实参半,一样可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以来减轻郧阳官军到处堵剿流寇的压力,还节约了兵饷。

《明清史料甲编》第九本所载,崇祯八年宣大巡按梁云構在题本中表示,地雷需装药二三百斤才能发挥出足够的威力,这里应该是指一组地雷的用量。

《明档》34册所载,辽东总兵刘肇基称,辽东由于多为平原山野,无边墙遮蔽,利于敌军冲击,应于底冲突之要口布置品坑和钢轮发火进行堵御

崇祯十年,真保镇亦以品坑深壕搭配地雷作为各隘口的防御武器。

崇祯十二年,新任山西总兵冯举称应在险要之处布置地雷、品坑以及钢轮发火。

《明清史料》乙编第六本所载,崇祯十五年,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廷议和不成,清军连续两年入侵河北,崇祯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清军携带云梯百余,前来攻打肥乡县,大名兵备道朱廷焕发库银鼓舞士气,并放空炮引诱清军进入城下雷区,守军引爆预埋的地雷,并用红夷大炮等火器连续轰击攻城清军,声称击毙清军将领二名,士兵无算,并迫使清军撤退至西北孟家庄休整。

《明清史料》乙编第五本所载,崇祯十五年,兵科给事中郝纲在守城三要中,着重提到两种地雷的使用。 首先城外应多挖品字堑壕这样的陷阱(上面覆盖薄土),且于空旷处布置地雷(出榜告知军民城外均有地雷陷阱,让百姓只走大路,可以借此迷惑敌人,使敌人不敢四面而攻)这里的地雷就其他史料来看,应该还是压发式钢轮发火。 如果城外有废弃村落,可以在房内的灶台处埋放引线式地雷,等敌军烧火做饭时,自己引爆。且屋内家具陈设需要齐备,给敌人营造出曾有百姓居住的感觉,布置好后锁上房门。

崇祯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午时,闯入保定府的清军游骑途径南乐县,并在耿村驻扎,县城守军提前在城外挖埋地雷进行防备。二十日卯时,清军百余骑绕城巡视,被城外埋伏的砲手点发地雷击退。巳时,清军再次环攻县城,被守军用火炮地雷弓箭击退,并称战后有清军首级和器械缴获,以备查验。

《平寇志》卷五所载,崇祯十五年五月,朱仙镇一战,左良玉败退自襄阳,由于左良玉军收编的流民和溃兵太多,以至于能吃上官粮的仅两万五千人,其余的十几万人被左良玉打发到襄阳附近劫掠,使得襄民怨声载道,皆愿帮助大顺军。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主力南下,左良玉据汉水南岸,并结水寨,防守樊城,十二月初三,李自成率部进至樊城,连遭左部炮击,部众伤亡千余。大顺军想从羊皮滩渡江,因遭到左部阻击,未获成功。为防止李自成渡河或绕袭自己的后方,左军在大顺军必经之小道上埋设地雷和暗弩。由于樊民亦被左军祸害的不浅,于是皆给李自成带路,帮助大顺军避开明军设伏的小道。 左良玉自朱仙镇南渡,久屯襄阳,诸降卒附之,拥众二十万。其饩于官者仅二万五千余,皆因粮村落,襄人不堪……良玉营襄阳近郊,大造战舰于樊城,将避敌入郢。襄人怨之,焚其舟。良玉怒,掠荆襄巨贾船,载军资妇女,身率诸军营樊城高阜。樊城西多浅滩,令副将惠登相截羊皮滩,游击于躍鳞截钟家滩。

虑贼绕他道蹑其后,沿途伏雷、暗弩甚设。

时贼势大,襄洛之民,牛酒迎贼。戊辰,贼骑数万至樊城。良玉乘高飞炮,击杀千余骑。贼趋羊皮诸滩,不得渡。

樊民怨良玉,导贼避伏机

,绕道至白马渡,临河欲济。良玉惊徙,合郧抚王永祚兵拒之。贼驱樊民架扉负大炮渡滩,以骑压其后,步骑相逼,不得前却。两军鸟枪、弓弩注射,横尸江面者数千,卒不能遏。

《怀陵流寇始终录》亦有所载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五十九所载,1612年11月12日,朝鲜工匠曹天宗亦成功制造出钢轮点火地雷,称之为破阵砲,用法和设计与明朝的钢轮地雷如出一辙,故此法有可能是传自于明朝。 ○尹铣以兵曹啓曰:“今年春,曺天宗在湖西造破阵砲 ,而因本道状啓,使之上送。前月初,臣等适以季朔放火事,会于慕华馆,

令天宗试放破阵砲 ,则牙轮铁与石相磨,顷刻之间,自能生火,铁砲片碎,烟焰满空,火点着土,延烧半山。若于贼来之路,多数埋置,则大有益于胜败之数。

且观其制造铁砲 ,大如锅子,容入水铁,多不过百馀斤,轮铁所盛柜子,不至重大,合载一马,亦足致远。其造作工役,不为浩大,齎持远行,亦甚轻便。

埋于贼路,自触生火,我军但于要害之处,临战埋置而已。使敌不由此路则已,若由此路,则虽千百之军,一砲可烧,其利于战用,莫此为妙。

近日诸般火砲 ,各有利害,而此砲则有利无害,当急急制造。其应入杂物,令训鍊都监一一备给,使唤、军人,自曹定给。且火砲匠中,择伶俐者一二名,属于匠手曺天宗,使得传习制造之妙。天宗以外方之人,里粮留京极难,料布为先题给。旣成之后,再三试放,详察其妙,然后分送外方产铁处,俾令优数造作,以备战用宜当。敢啓。”传曰:“依啓。”

在福建东山岛东古的明郑沉船中,除了发现国姓府铜铳、铁炮、永历铜钱外。还有一些铁壳地雷,内装黑火药,并塞有一到三枚散弹。

《十全武功研究》一文引用清方记载,乾隆三十三年征缅过程中,提到缅军也会在大道上埋放地雷,清军踩到就会被炸到,具体什么原理还不清楚,但是应该也是靠机关来点火引爆

明朝地雷火炮资料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