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二十二)
今天读到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发现原来初中读到的那篇同名文章就是抄的这个。 只不过改编者将主角换成了一位老人,将画叶子的人从一位落魄的画家换成了医生。 于是乎整篇文章就从落魄画家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实现自我目标(绘出一副心目中的画作)的故事,变成了一位聪明的医生让老人重拾希望的案例。 于是我就想起在年少的我阅读这篇文章时,总觉得这只是个精彩的故事,好像并没有很深刻的立意。直到我今天阅读完整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不是我的问题——所以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没考好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认真来说,正如柏拉图提出的那样,要给孩子们的教育留足封闭的、美好的空间,所以所有出现在课本、读物上的文字都不应当对孩子们的认知造成困扰。 所以固然欧亨利的故事非常感人,但在当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可能不太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毕竟课本里伟大的人都是医生、战士、老师、文人等形象,哪里会轮到一个落魄的画家呢? 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而且我觉得学生看到也不会有什么坏处。 但总而言之,这算是个断章取义的典型了。 不过断章取义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他老人家也一直在对《诗经》的解读中,大量靠拢于“儒家哲学观”。 由此可见,原句是什么不重要,怎么解读也不重要。 什么是重要的呢? 能不能让人信服、符不符合自身利益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