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的姓氏、人名等称谓问题
本文主要是关于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的阅读笔记。
一、《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断代的意义》
(一)姓和氏
1、姓和氏虽然有联系,但是在西周铭文中并不混用。
《通志·氏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
姓:姓的起源很早,母系氏族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族号,族号代表血统和所生,依靠族号作为婚姻之别,这就是最初的姓。
氏:氏是后起的,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氏族会出现分支,分离出去之后,保留原来的姓,但是为了显示区别,有了新的族号,这就是氏。许多不同的氏可以同出于一个姓。
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不到30个,都从女,如,姬、妃、姒、嬴、嫼等
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氏:300个以上。多由地名转化而来,侯有封国,卿大夫有封邑,如毛、吴、吕、杜、散等;也有以官名为氏,如太保、尹;有些氏是氏的分支,如虢季、奠虢;有些看似是所居之处,但仍旧表示分支,如南宫、西宫等。
2、妇人称姓的各种情况
铭文提及妇女除了特殊情况必须标明姓。
(1)单称“姓”:嬴、好
(2)(妇)字+“姓”+(氏)字:姞氏、妇妃
(3)国名、氏名+“姓”:一者表示该女所出,夫家称之,如番妃、卫姬;一者表示该女所嫁,父家称之,如毕媿
(4)所出国名、氏名+所嫁国名或、名+“姓”:(鱼木)卫妃
(5)行第+“姓”:伯姬
(6)国名、氏名+行第+“姓”:毛仲姬
(7)配偶崇高称号+“姓”:王姜、公娰
(8)谥号+“姓”,谥号多来源于配偶:惠姬
(9)“姓”+名、字:姜林母、姬单,也有“名”+“姓”
(10)国名、氏名+行第+“姓”+名、字:虢孟姬良女、仲姬义母
(11)称“名字”不言“姓”:帛女、泉母(极少)
3、男子称氏的各种情况
(1)氏+行第+字+(父)字:奠井叔蒦父、奠氏伯高父
(2)氏+行第:荣季
(3)氏+名:南宫柳
(4)氏名单独在铭末,但是与其类似的族氏文字很大可能只是一种徽记,在西周中晚期不算氏名。
(5)单用氏名来称人,但并不多见,都在特定语言环境之下,把氏名用作族长的省称。
(6)男子在多数场合称爵名、官名,氏名可以省略。
(二)名、字和行第
名、字都是一个人的私名
1、男性之字
西周贵族男子字的全称一般由三个字组成:行第+字+性别,第一个字代表“行第”,第二个字代表“命名之义”,最后缀一“父”字以表示性别,如伯鱼父、孟皇父
(1)省去(父)字:伯鱼、叔具
(2)把行第放在后面:斿叔
(3)省去行第,单称“某父”:安父
(4)单称行第:叔、伯(可能是字的省称)
2、女子之字
往往称作“某母”,一般不单称名、字,行第+姓+名、字
3、为显示身份的称谓
(1)官职+名、字:小臣守
(2)服官之国名、地名+官职+名、字:齐史疑
(3)所属长官+官职+名、字:大师吏良父
(4)封国名+爵名+名、字:荣子旅
(5)有关亲属+名、字:师䟒父孙多父
4、凡是自称,可名、可字,也可并举,名、字连称,往往先字后名:伯其父庆、叔向父禹
5、直呼其名的情况:以尊临卑以及间接提到地位较低的人。
对于地位较高的欧莱克了,也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必须名前加官爵。
称字不称名,有尊敬意味。
铭文中只用行第称人,都是对尊长而言:叔氏、仲大师
(三)官名、爵名
铭文中常常官名和私名连称,官职名实际上是一个人称呼的组成部分,但有时也会单举官名,这种情况既可以作泛指,也可以作特指。
同样爵名也可以,但是爵名(王公侯伯子男田)都有自己具体的用法。
1、王
王是原先部落联盟的首领,国家产生之后阶级统治者的称号。王又称“天子”,但西周早期“天子”之称很少见,中期才经常出现。
(1)在位的周王称为“王”、“天子”
(2)已故的周王称为“先王”或“谥号”+“王”
(3)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周天子以外也有其他人称王的,这是当地风俗,并不全是僭越行为。
2、公
商代卜辞中有“公官”,是商王举行“衣”祭的地方,“公”很可能是商王对其祖先的称呼。“公”很可能不是爵名
(1)单称“公”
(2)“某公”铭文中有七十例,地位显赫,身份尊贵,生乃执政大臣,亡乃后辈崇敬先祖。“公”有普遍的尊敬意味。
国名、氏名+公:周公、毛公
私名+公:也公、效公
日名、谥号+公:甲公、孝公
(3)“公某”
公+爵名:公侯
公+官名:公大保
公+行第:公仲
公+私名
3、侯
“侯”是西周诸侯的一种称号,是爵名,卜辞中常有出现:周侯、杞侯等
(1)单称“侯”
(2)“某侯”,三十多例子,一般都是生称,除了献侯器追封其父为“丁侯”(或为“丁公”之例)
4、伯
西周铭文“某伯”之称超过百数,“伯”在卜辞被用来称呼方国部落的君主和附属于商王、具有后世诸侯身份的贵族,是爵名。
但是,“伯”又可以表示行第,所以“某伯”一般有爵名和尊敬的长辈的两重含义,有时表示爵名,有时表示行第,有时二者兼有。
(1)“伯某”的“某”是表字
(2)“某伯”
追称:日名、谥号+伯
生称:国名、氏名+伯
5、子
卜辞中,“子”可以和“王”一样亲卜亲贞,銘文銅器中“子”往往以賞賜者出現。可見在商代“子”除了作為亲属称谓外,也是对大贵族的特有称呼。西周铭文中未见单称“子”,称“子某”的也不多见。
(1)“子某”上追溯到卜辞,“子”表示身份,“某”是私名,后来渐渐的“子某”成为了一种取名方法,“子”成为了私名的一部分
(2)“某子”:北子、沈子(国君身份,爵称)
6、男
据令方彝记载“男”应该是诸侯的一种称号,但西周铭文中未见把“男”作为爵称来称呼某一具体的人,“男”应该是亲属称谓不是爵称。
7、田
卜辞中有“多田”,地位和“多伯”相近。“田”多作泛指,未见把“田”用作爵称来称呼具体某一个人的。
8、君
西周铭文中固然有王后称为“君”或“天君”,但“君”并不是女性的专称,“君”是对“长上”的通用的尊称,并不限于性别。
总结:
在西周铭文中,“王”、“侯”、“某伯”之伯、“某子”之子可以理解为爵称,“公”和“君”应该理解为尊称,“男”和“田”当作爵称来具体称呼人目前还没有例子。
(四)日名、謚名
古人以天干地支記日,又以記日的天干为名。
日名:(天干)+名
使用日名的习惯起源很早,可能夏代就有:孔甲、履癸
从卜辞和商代铜器铭文来看,商代王室成员和贵族不分男女,都有日名。
日名是子孙所称,并不是父母所名,所以不是生称,似乎是死后通过占卜等手续定的。
直到西周中晚期也有依旧有使用日名的。
和商代相同的是,西周铭文称日名需要加上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日名,如:祖乙、母癸
但和商代不同的是,日名下有时会加尊称“公”或表示行第的字,亲属称谓+日名+公、行第,如:文祖乙公
亲属称谓+(日)+日名,如皇考日辛
从西周开始,称死去的父亲为“考”,“文”“皇”“剌”“穆”等表示美、善、大等形容词的美称
西周已实行谥法,列王封号是谥号,如:文、武、成、康、厉等,原因如下:
1、从卜辞和商器铭文看,商王在世只称“王”,无美称,死后又庙号,庙号用日名,日名上加区别字,如:康丁、文丁
2、西周铭文中提到某王而称其王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追称先王。而追称先王,除了“先王”外,必定要举王号。
3、西周铭文王在位时所刻写的铭文,都称呼“王”或者“天子”,而不称呼所谓美称。
西周铭文都为善谥,没有恶谥,后人才立善恶。
综上
1、姓、氏、名、字、行第、官、爵、日名、谥号的使用和配合都有一定规则
2、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名称来称呼,如:甲、伯吉父、吉父、兮甲、兮伯吉父、兮吉父、善夫吉父
3、不同的人可以用同一名称来称呼。
4、日名、谥号只用于死者
(五)利用人名对铜器时代的意义断代
1、判断铜器的时代,必须对铭文内容要作认真的考察。
铭文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因素
完整的历日时间四项:
a、王在位之某年
b、某月
c、用“初吉”、“既生霸”、“既死霸”,“既望”等月相
d、干支纪日
铭文中所记载的地名如果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可以作为断代的依据。
铭文中最重要的是人名和事迹——
标准器断代法:青铜器中有铭文透露出年代的,并且可以根据史料来考证确定。再根据这件青铜器为中心,推测其他的器物时代,依靠人名、事迹来寻找,再根据文字体例、文辞格调、器物花纹来参验,器物的时代差不多就可以得到了。
何如根据铭文中的人名为铜器断代:
1、对照文献材料(确定标准器)
2、通过人名来横向系联一组铜器,确定一件一组可以大概确定,同时也可以纵向系联。(区分好异名同人和异人同名)
如何确定是否是同一个人?
1、官爵、私名都吻合
2、私名相同,出自同一氏族,有相同的父名、祖名、亲属名
3、不仅官爵或私名相同,有同样的事情或者和同一事件中的人有关系
4、同坑同穴相同人名
最好根据年历、事件等其他各种关系来综合判断。
总结:
第一步、通过人名对应,从文献中寻找一批铜器的制作年代。
第二步、通过人名直接或者间接、横向或者纵向联系,根据已知时代的铜器,推论其他铜器的时代。

二、《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姓氏制度的沿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性质的转变,《帝系》存于《大戴礼记》,《世本》定型于战国末,两书均为有关古代姓氏的重要典籍。
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顾炎武《日知录》对《左传》人名进行详尽考察。
吴其昌《金文世族谱》、罗福颐《三代吉金文字所见女姓》、盛冬玲《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
(一)古代姓氏制度的原则
姓和氏都要经过命赐:唐、虞时期,禹被赐姓“娰”,氏曰“夏”;四岳姓曰“姜”,氏曰“吕”。
族就是氏,赐姓命氏都属于天子的权利,诸侯在其统治范围里,也有命氏的权利。
古代社会并不是人人有姓氏。姓只是一部分人有身份的人才能有的,一旦沦为奴隶,姓也被剥夺。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贱的人自然也无从所有。
因此,姓是世代不变的,只要一定的身份得到维持,姓就会流传下去,直到灭绝。
氏不同,往往会改变。氏是家族的标志,与宗法有关,宗法规定五世则迁,同时又有命氏、别族等特殊情况。(别族:分家,可以取得新的姓氏)
(二)姓的基本情况
姓的数量很有限: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14人,为12姓。春秋时期的姓不过二十一姓。
妇“某”之某,可能不是姓而是名。
商代甲骨、金文中少见女姓,不等于当时没有女姓。
(三)氏的基本情况
氏的数量要比姓多很多。
以先人的字作为氏,此外以国、邑、官为氏也很普通。
诸侯以国名为氏:晋午
朝臣以封邑为氏,但卜辞里的贞人名是名还是氏需要仔细分析,卜辞里的人名比较复杂。
卜辞或者商代金文里的“子某”也是名或字,但也会是族氏。
总之,不管卜辞还是文献,金文等,单个称人极少称氏,因为无法区别父子弟兄,不能作为个人标志。
金文或者铜器铭文中末尾的图像化文字应该也是氏。
(四)亚的意义
卜辞中“亚某”是人名,金文中“亚某”大多是氏,是用先人名或字为氏的结果。

三、《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一)周代男性人名
1、名、字
男子生而有名,冠时有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排行+字+父(甫)
名、字使用场合有别,一般用字尊重礼貌。但甲骨文、金文中,对神、祖先或王而言,其他身分的人总称名而不称字。(提王必用名,引周公本人也如此)
名和字有时联称:孔父嘉、华父督
2、氏
有氏之人,氏+名、字:尹固、石买
氏+排行:虢仲、范叔
有时氏和排行难于区分:虢季子白,虢季氏
“某伯”之“伯”往往是排行而不是爵称
3、爵称
氏+爵称:鲁公(公侯伯子男,金文“尹”也有时为爵称)
氏+爵+名、字:周公黑肩
4、职官
职官+名、字:司徒丑
职官+氏+名、字:行人良霄
职官+氏+爵称+名、字:宰渠伯纠
少见 氏+职官:羊舌大夫、伊小臣
少见 氏+职官+名:蔡史墨
金文中有,排行+职官:伯太师、仲太师,有待研究
5、谥法
氏+谥号+爵称:周桓公
氏+谥号+爵称+名、字
氏+谥号+排行:臧哀伯、德尹
6、“子”
有时是爵称,有时是美称。
名+“子”:周子(鲁悼公)
“子”+字:子太叔
字+“子”:共子(太子申生)
“子”+排行:子叔(公孙剽)
(二)商代甲骨文的人名
单称名、字:伯夷、叔齐
氏+名、字:伊尹、傅说
氏+排行:费仲
氏+爵称:鬼侯
氏+爵称+名:崇侯虎
职官+名:王子比干
商代人名的特色,是日名,死后选定的,类似谥号。
谥号和爵称或者亲称结合,日名同样也是。(乙伯有日名也有谥号,可能处于过渡阶段)
(三)命名和重名
关于鲁国大夫申繻命名的五法六忌,并不是当时普遍遵循的原则,而是切中时弊的议论。
周人以讳事神,但重名很常见,商代重名也屡屡发生。
名、字常常单举,单举氏很少见,单举氏应该作:某+氏,尹氏等
(四)女性人名
多称姓,女子也有氏:母氏,夫氏,有名、字,有身份,有谥号,有亲称。
(母、夫)氏+姓:王姬、王姜
氏+排行+姓:纪季姜
氏+排行+名、字:虢孟姬良母
省去氏也很常见:季姬牙
姓+名:姬单
同姓两女共事一夫,分“大”“小”,“长”“少”,如:少卫姬、长卫姬
女名也可用美称“子”:子叔姬
身份有夫人、君、后:后姚、君氏
甲骨文“妇某”,后面一字是名,“妇”是亲称:妇好
女子谥号,有同夫谥,也有不同谥号。谥号+排行+姓:穆孟姬
女子也有日名,罕见夫妻同用一个日名:我方鼎(祖乙妣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