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是人类的至暗时代?音乐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提到中世纪,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一个词:黑暗时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遭受到北方日耳曼人入侵而灭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一直处在战争、瘟疫、灾难之中。
因此,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5世纪之间漫长的中世纪阶段,曾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但中世纪真的从始至终都处在黑暗之中吗?事实上,将中世纪完全等同于“黑暗时代”,是片面而狭隘的。
毕竟一千年的时间跨度,被当代的标签和一言以蔽之盖棺定论,否定的是同时期相当多人类努力和已然取得的成果。今天,我们就来从音乐的角度,了解一下中世纪的“黑暗”与“明媚”。
可怕的音乐刑罚
中世纪“黑暗”的一面,曾深刻体现在了音乐发展上。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得以继续发展,并逐渐在整个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宗教音乐是中世纪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因为宗教音乐讲究庄严、肃穆,一般禁止器乐加入,唯一被允许使用的乐器是管风琴,当时的很多乐器只能在世俗音乐中担任伴奏。
除此之外,大家或许很难想到,在中世纪初期,乐器还是一种刑罚的工具。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座古城里,有一座令人震惊的“中世纪酷刑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中世纪残忍的酷刑工具。其中有一种专门用来惩罚音乐家的刑具,被称为“耻辱之笛”。
这是一种看起来像乐器的铁制刑具。

在一幅描述十七世纪社会生活的画作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音乐家,脖子和手被“乐器”控制在一起,一众人满带着嘲笑在围观。音乐家一脸无奈和沮丧,画面备注写着:坏音乐家的耻辱之笛。

中世纪的一段时间,人们把艺术家糟糕的表演看做一种危害艺术的犯罪,并称之为音乐犯罪。
在人们的心中,演奏不好是一个人练习不够和滥用艺术的标志。
当“犯罪者”无法承担罚款时,就会被拉到公共场合,当众被戴上“耻辱之笛”,被围观数天。据说,把“耻辱之笛”的夹板调至最紧时,甚至能把手指夹断;除此之外,围观者被允许向受罚者身上扔垃圾和烂菜叶。
我们无法想象,这会给受罚的人带来多么大的精神摧残。

除了“耻辱之笛”,中世纪还有一种木制的“颈式小提琴”,也成为了一种刑罚工具。
这种刑罚工具外形参考了小提琴,琴身共设置了三个洞,分别用来“锁住”头和两只手,用来惩罚一些比较轻微的罪行。但据说在性别歧视严重的当时,这种刑具惩罚最多的还是女性。

中世纪音乐的美妙
尽管经历了一个阶段的黑暗时期,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漫长的中世纪,音乐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尽管当时大多数的器乐不允许在教堂出现,但从严肃、庄重的宗教音乐中,诞生了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业人声音乐: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是从公元6世纪开始,在罗马教会逐渐形成并盛行的一种单音音乐作品。采用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形式,节奏自由、速度缓慢,歌词主要来自《圣经》,服务于宗教礼拜活动。
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素歌”。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也被称为西方专业音乐历史的源头。
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教会音乐也逐渐发展为复调织体,公元9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诞生,并很快发展为多种形态。
11世纪之后,西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建立。而在音乐方面,教会音乐达到了全盛:教会调式理论发展成熟,四线谱诞生;弥撒礼拜仪式被精心修饰和充分扩展,复调音乐被推向了高峰。
而到中世纪末期,记谱法的诞生,使得很多音乐更好地流传了下来。由此可见,这些服务于精英和统治阶层的音乐,客观上也为探索推进音乐艺术的理论深度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当然,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显然不会只停留在教堂仪式。
11世纪起,随着世俗国家的形成,方言兴起,民间世俗音乐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说起来,中世纪民间音乐的传唱与发展,要归功于当时民间的三类人,分别是戈利亚德、戎格勒以及游吟诗人。
戈利亚德,是指年轻的、“流浪”的神职人员。他们从教会中脱离出来,通过歌曲、诗歌对当时的教廷进行讽刺。
戎格勒,则是指技能比较全面的民间艺人,包括杂耍、杂技人员以及音乐家,是民间的全能型选手。
游吟诗人,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是指中世纪的民间音乐家们。值得一提的是,游吟诗人们并不流浪,大多是来自贵族、骑士阶层或封建王侯。他们往往既是音乐家,也是诗人,音乐题材多为爱情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曲式和节奏概念。
有趣的是,游吟诗人通常不会演唱自己的作品,而是将歌曲交与当时的漫游音乐家或艺人来演唱,好让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

在这些民间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当时诞生的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巴拉塔(意译为:叙事曲)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芭乐音乐(节奏缓慢的抒情民谣)的前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音乐界曾掀起一阵中世纪音乐复古风潮,很多中世纪乐队纷纷成立。
比如德国中世纪乐队 Corvus Corax(渡鸦),据说乐队创立的起因是他们在图书馆看到了中世纪游吟诗人记录下来的旋律,被中古时期的音乐所感动。
他们复原了很多中世纪的古老乐器并加以改善,融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让中世纪音乐迸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感受一下 Corvus Corax的现场演出,有没有一种穿越回一千年前的错觉?

当然,中世纪乐队并非都像 Corvus Corax一样粗犷。德国的中古实验民谣乐队Adaro,就以舒缓温柔的风格而出名。

这首《雪落时分》,是一首流传已久的中世纪民谣。舒缓的乐声背后,有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一位女孩未婚先育,被族人驱逐,藏身一个小破屋,她期待心爱的男人出现来拯救她,却最终被遗忘,冻死在下雪的冬夜。
在Adaro的演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怀着憧憬的纯真少女在雪地中等待死亡,孤独和绝望却慢慢笼罩她的画面,温暖中透露着丝丝哀伤。

好啦,看完这些,相信大家对中世纪印象不再只停留在“黑暗”两个字,对中世纪音乐的了解也更加客观和全面。
没错,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类的本能表达,也是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必要存在,因此,有着不可小觑的生命力。这是它可以流传下来并始终散发了巨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