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直面苦难的勇气——《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序跋
写完这篇读书笔记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真的是反映出我最近的精神状态:迷茫、混沌但又渴望追求回到从前热情高涨的状态。因此里面的文字是写了又删,删了又改,因此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可能是有点乱的,再加上本书确实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反乌托邦题材的书籍(第一次是初中读的《格列佛游记》),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难免会对书中的表述感到困惑和疑虑,以至于写出来的东西有所疏漏,还请读者能批评指正。
读书的历程
好久不见,确实是很久没写点东西了。在正式开始分享读书心得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从上次更新到现在这段时间我的生活状态。既是向大家分享我的生活,也是对这段时间进行一个复盘总结。
在5月19日读完短小精悍却又脍炙人口的《共产党宣言》后,我继续带着读书的热情翻开了《美丽新世界》。至于为什么今天才写读书笔记,因为整个六月都在为期末考试而复习(不过截至6月7日已经读到了十五章,全书共十八章),26号考完之后又玩了一段时间,最近几天才重新把剩下三章读完。

这段没有读书的时间,我的心理状态波动很大。6月7日晚上开始发烧,后来确诊为新冠,被病痛折磨了一周,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复(预)习。被枯燥乏味的复习折磨,导致我在“岁月时间管理法”关于6月记录的感受的大多都是“一般(蓝色)”和“优秀(黄色)”交叉,偶尔还夹杂着“差(灰色)”。感到优秀是我对自己高效利用时间复习,感到满足;而感到一般则是在复习中厌倦、烦躁,出现摆烂的心态,即一种想玩又放不开,想学又学不进去的状态。

期末考试结束之后至7月5日,我都暂停了时间管理的记录,借着“放松自己”的理由每天放纵自己——打游戏(6月16我期待很久的《卡拉彼丘》三测,玩得很投入)、刷视频。反正脱离了学习生活,又回到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状态。
不过自从30日晚上回家以来,慢慢地我又开始麻木,游戏和手机带给我精神上的满足感越来越少(边际效益在递减,没有刚开始玩的乐趣),慢慢变成我逃避重新回到学习状态的工具。作息不规律、做饭随便糊弄,整个人也经常容易犯困、疲劳,心理还感到空虚。我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这样我好不容易在五月份积累的热情和冲劲就会被我消磨殆尽,从而把这个暑假过得像之前的暑假一般——没有丝毫值得回忆的亮点。《美丽新世界》剩下的三章就是我在这种浑浑噩噩、但又不甘堕落的状态下读完的。
前言
这里我想引用UP主 @与书籍度过漫长岁月 在视频《那些欲罢不能的可耻快感 【老岁月‖美丽新世界】》中的一个观点:“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放纵行为感到懊悔,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收拾因为放纵带来的烂摊子。但是如果放纵可以永不停止,烂摊子也不会产生更不用收拾,你愿意一直放纵下去吗?”
这个视频是我4月份时看的,7月7日晚上读完书后再看一次,发现这个问题直击我的灵魂深处。如果我弄不清楚自律的动力来源,我就永远是被外界压力逼着自律,而不是处于对生命的热爱,只要外界的压力稍微减少,我就会马上懈怠,回到享乐、堕落的温柔乡里。
读完《美丽新世界》,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矛盾,它描绘的社会似乎是那么的美好、人人都沉浸在幸福快乐中,但我又本能地对这种放荡过度的奢靡感到怀疑、忧虑。我看其它的解读视频、我试着思考,却越理越乱、越思考越是不能找到解开我困惑的关键。所以,与其说这篇读书笔记是我完全整理好思绪的心得分享,不如说是一边借着文字的写作一边来慢慢缕清我的思路。
绝对的幸福?
如果你要问现在的我什么时候幸福,我会说:“进入心流状态的过程是幸福的,这意味着我正在全身心投入我喜爱的事情,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沉浸感和满足感。”
但新世界的人会说:“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他们自然可以这么说。从出生(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人工培育,因为新世界取消了婚姻和家庭关系)到死亡,他们都沉溺在各种欲望被满足带来的快感中:各种娱乐活动、无限制的性交、没有副作用的梭麻(一种精神鸦片,当然是适量服用)。
但为什么他们每天都在放纵,却不会像我一样感到空虚?书中自然给出了答案,首先是这种放纵带来的满足永远不会停止。尽管新世界的人们仍然存在着寿命限制,但他们的身体机能将在化学物质、医学治疗的帮助下永葆青春。在每天额定的、“不算劳累的七个半小时的工作”后就能享受社会的福利:领取配额的梭麻,享受各种娱乐活动。既不用为明天的生计发愁,也没有婚姻和家庭的束缚,直到死亡也能在躺在临终病房的床上,闻着芬芳的香水,看着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被注射大量梭麻,在欲仙欲死的快感中安详地离开人世。
更重要的是,因为新世界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空虚的。从出生起,培育中心的“条件设置”和“睡眠教育”已经给每个新生儿打上了如同《三体》一般的“思想钢印”,使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处的等级(新世界把人分为α、β、γ、δ、ε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加减)、所作的工作、所享受的生活是最好的,根本不会羡慕别的等级的人,也就不会有非分的觊觎。他们“认为”自己做某些被规定好的事情就会感到被满足,从而不会有“嫉妒、暴怒、残忍、贪婪”的表现,每个人都安逸在社会喂给他们的“奶头乐”中,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空前的稳定。
在感受到新世界的伟力之后,我为作者赫胥黎异想天开的脑洞所折服。既然在现实中,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也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那么,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新巴普洛夫式的教育”改造人的思想,让人类“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正如新世界的格言“社会、本分、稳定”,为了社会的稳定、人人都要尽自己的本分。
可我又觉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我是读者,是一个局外人,站在“上帝视角”看着新世界的运作。我当然知道这种“幸福感”已经是被外界改造、操纵之后的,而不是人们“自发认为”的,但矛盾的点在于“自发认为”的定义。在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经被改造后,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否属于自己认为的。新世界的人当然会点头,并嘲讽我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然后递给我半克梭麻让我别想太多,磕两颗放松一下吧。
从现实的立场讲,这种被篡改后的幸福感绝对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根本不能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只是任由被改造过的基因裹挟着我行动,更别说进入心流状态了。但带入新世界任何一个居民的角度,这只不过是用一种手段将自己的思维送到了终点,我早已被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幸福的,而不用去苦苦追寻,省的浪费美好的人生。我和他们已经隔着一层可悲的障壁了,我无法理解他们,他们也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
我掩卷沉思,既然《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他两部是《一九八四》和《我们》)中的一部,那么赫胥黎肯定是抱着一种人文关怀和对现世的警醒,而不是试图让我们沉浸在这种荒诞不经的世界中。于是我下定决心,对着向我发出前往新世界邀请函的执政官做出了我的回答:“你们的这种被修改后的‘幸福感’实质上只是对生物本能的满足,由基因控制自己的行动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对基因的奖赏,而不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完善。人已经变成基因的奴隶。此外,绝对的幸福不过是你们所定义出来的,只是你们控制人类的工具。不知道何为苦难,又怎么理解幸福的珍贵?”
追求痛苦的权利?
在书本的第十六、十七章,新世界之外的保留地来的“野蛮人”约翰和驻跸西欧的总统蒙德针对新世界的文化与社会情况展开了一场辩论。这两章也是全书的核心主旨所在。最终约翰得出人要有“追求痛苦的权利与自由”,而不是做一个蒙昧的、无知的、空虚的、受基因控制的、一条巴普洛夫的狗。
追求痛苦?我很疑惑。痛苦和苦难从来都是人类竭尽所能避免的东西。从原始时期到现代社会,我们从茹毛饮血到信息时代,不就是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界作斗争,实现全人类的福祉吗?现在居然要我们追求痛苦,不是南辕北辙吗?
这时我又想起了马克思主义里的辩证法,矛盾观里面写得很清楚。“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件事物总是由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的”。正如绝对的幸福只是存在于定义和幻想之中,而追求真正的幸福的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苦难。没有苦难的衬托,就算繁荣“幸福”如新世界的人,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烦恼。可他们不是直面困难,而是选择服下梭麻逃避,或是沉溺在肉体的欢愉之中。反正一觉醒来,新世界仍然会对他们敞开大门。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光辉就在于即使遇到困难,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可能有点鸡汤的意味,但这确实是事实。红军长征、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那一段不是历经磨难?那一段不是终成丰功伟绩?我们歌颂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面对苦难时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我们传唱的从来不是痛苦,而是忍耐痛苦时坚韧不拔的毅力。新世界剥夺了人的战胜挫折的可能性,把人培养成一个“行为是大人、心智却是孩童”的幼苗。这样的社会,经不起一点外界的冲击。一场战争,一场瘟疫,甚至一次集体的暴乱都会无情地摧毁整个新世界。“居安思危”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一个追求绝对幸福的社会到头来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空虚、将社会置于巨大的危机。
总而言之,“追求苦难的权利”应该换个说法,改为“不能剥夺人们挑战困难,克服艰苦的机会、能力与勇气”,这正是我们生而为人最伟大的证明。
我也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实在是太苦了,他们的经历令人不忍卒读。要是将新世界的通行证递给他们,带他们到一个没有病痛、没有苦难、没有悲伤,永恒的极乐天堂中去,是会有人选择欣然前往的。我并不是说要批判谁,上面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要有直面苦难的勇气,但是现实中的我还是不愿意遇到苦难,还是想直接得到幸福。这是赫胥黎给我们的一个选择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都有自己的选择。新世界只是存在于文学的空中楼阁,合上书的我们要面对的仍然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但正是因为苦难与幸福客观存在且相伴相生,《美丽新世界》才会被称为传世佳作。
尾声
其实,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比如书中大量引用了莎士比亚话剧里的情节,以及新世界的运作逻辑、新世界与保留地的对比、人物形象的剖析、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题材的交锋。我在这里只是选择了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来讲。
我从5月以来,一直在寻找“按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的方法,想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选择从书籍中寻找答案:曾经,我读《心流》,寻找沉浸感与满足感;我读《娱乐至死》,避免陷入享乐的泥潭;我读《共产党宣言》,希冀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找到反向。现在我读《美丽新世界》,辨析幸福和苦难的关系,保留面对苦难的勇气去追寻幸福。在未来,我还会读更多书籍,让它们称为点亮我人生之路的灯塔。
渲染虚幻
20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