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现实版大冤种

这几天互联网相关的设计群基本都在传播 Adobe 收购 Figma 的新闻,200亿刀现金+股票对半开的收购价,在全球互联网行业中也是不小的手笔。
这对于一家只有 800 人的 SaaS 创业公司无疑是一笔巨款, 一夜之间,Figma 的员工里就要诞生出一大群亿万富翁了。
很多人在社群讨论和问我如何看待这次收购,别问,问就是我的双眼只剩下柠檬……
一定要让我评价的话,我也只能说,Adobe 当了一次大怨种,用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来掩饰自己对于竞品的无措。
Adobe 这几年转型虽然证明是成功的,营收也保持了接近 20% 的增长,但显然这是无法让资本市场满意的。Adobe 从去年 11 月股价顶峰 700 到前阵子实现了 “腰斩”,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而在官宣收购 Figma 以后,股价再次应声下跌,连续两日下跌 17%,直接降到 $299,回到 2019 年底的水平。

这个降幅不是用美股近期的走弱可以解释的,而是市场不看好 Adobe 整体的发展策略和前景,投资人开始用脚投票以后,Adobe 市值的暴跌是会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的。
收购 Figma,如果仅仅简单的理解成是扫除 XD 的竞品,那就太高看 UI 设计类软件对于一家 Saas 独角兽的价值了。Figma 作为这几年的软件黑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款设计软件,而是一种象征和图腾,一种和 Adobe 现有软件发展策略完全不同,但可行的道路 —— 软件完全云端化。
云端化不仅是不用安装,使用便利,更是在疫情时代下的居家办公场景激增,可以更好应对远程办公和实时协作的需求。而这种场景所代表的未来,和 Adobe 自己的基本盘是完全冲突的。
Adobe Creative Cloud (后面简称 ACC)目前的全家桶核心应用,PS、AI、AE、PR、ID、LR 等,都是体积巨大,功能极其多样和复杂的巨无霸,这些软件的深度无一不是使用了几年的老手都不敢声称自己 “精通”。这么做不能说有错,因为它们要满足最专业使用场景。

并且,它们运行中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也是很苛刻的,需要大量的算力、内存、高速缓存,绝对不是 Figma、XD、Sketch 之流可以比拟的。
这就导致,想要把这些软件完全云端化是基本不可能的,除了迁移成本极度高昂外,所需的服务器算力可以直接压垮任何一家云服务供应商。
但问题是,远程办公、普通C端用户所代表的更广阔的使用范畴里,主角并不可能是这种重度专业软件,它们在这个更大的、充满想象力的市场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收购 Figma,是提前应对未来的这种空白,战略布局从逻辑上讲是成立的。只是这笔收购的代价过大,从公开的消息里显示,Adobe 目前只有不到 30 亿的现金储备,这笔收购势必要进行大额的举债,并对公司中短期流动性造成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相当一部分是落在股东和投资人头上的。加上恶劣的外部环境和评价,Adobe 管理层要顶住压力做出有效决策的难度是远超想象的。
纵观此前 Adobe 收购中,最大的手笔莫过于 2005 年 34 亿(要算时间和通胀)收购的 Marcomedia。当年的 Marcomedia 旗下也包含众多的优秀软件,如 Dearmweavr、Flash 和所有 UI 软件的真正雏形 Fireworks。
但这笔收购只是消灭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大多数产品都已经关闭或者衰弱,而不是让这些软件在整合了 Adobe 的技术、资源以后大放异彩。

Adobe 除了在自己核心几款产品功能上的打磨外,在产品整体的发展策略上非常的保守、死板,这也是 Adobe XD 发展远低于市场预期,到今天半死不活的主要原因,以他们的人力财力是不可能只有这种更新速度,也不会只有那么简陋的功能的。
可以说这是大公司的傲慢,也可以说这是巨头转身的迟钝。如果 Figma 没有保持独立运营,直接被 Adobe 接管,那么它的下场很难说会比 Marcomedia 好到哪里去。
那么 Figma 之后会如何,会不会被整合进 ACC 全家桶里?

我也说不清楚,甚至我可以确信 Adobe 自己内部也没有形成最终的定论。因为 Figma 的服务和 ACC 的云服务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同时团队管理、付费的方法也和之前完全不同,强行整合的难度甚至比重新开发一个 Figma 更难,强撸只有灰飞烟灭一个下场……
真正适合 Adobe 的,是趁收购 Figma 的这个契机,开启一个新的产品系列,采用全云端的模式推出诸如基本 P 图、PDF 管理、会议白板等应用,弥补 PS 这些软件的短板,向更广阔的办公 SaaS 场景延伸。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最终会怎么发展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了。
如果站在设计师个体的角度上,怎么看待 Figma 被收购这件事。我只能讲国外云端 SaaS 软件离国内用户越来越远了,注定是要分道扬镳的。
Figma、Adobe 封禁国内企业、用户的新闻刚过没几天,以及 Figma 即使支持日文、韩文也不支持简体中文的事迹,已经非常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几个月前还有设计师发文说不管 Figma 怎么封禁大陆企业都只是美国政府行为,自己还是会站在设计师立场上矢志不渝的支持和使用 Figma。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了,因为中美对抗的主旋律愈演愈烈,近期美方访台和美参院准备拟定的 《TW政策法》(支持TD)是在践踏我们的主权。
美方会用自己的经济、科技霸权,来使用自己的惯用伎俩,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挂上制裁名单。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学校也要被 Figma 和 Adobe 等公司拉黑,和他们沾边的商业往来就会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使冲突升级直接完全封禁大陆 IP 也有非常大的可能性。

即便有人还是会说那都是高薪技术、跨国企业才要考虑的事,我们一个小设计师,小企业根本不受影响。那也只是暂时的。因为这类国外的 SaaS 云服务越发达,就越不利于国内用户的使用,我们必须要看清楚这个事实。
因为国内网信办出台过很多严格的政策,尤其是从 2020 年 6 月上线的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直接规定核心网络设备、服务器、云存储空间,要接受严苛的国内网络安全审查(更新一年比一年更严),否则不能在国内正式运营和上线,也就是他们必须额外在国内搭建接受监管的数据中心。
我们今天使用的 Figma、Zoom、Salesforce 等服务,都是解析和访问国外服务器的,这也是日常使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随着 Figma 为主的云服务产品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带宽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这些公司又不可能在国内搭建服务器,提供匹配本地化的服务,那么我们的使用体验就绝对不可能得到满足。
并且,Figma 是有社区的,只要有社区,就容易出现 FH 的言论,Behance 因为这样的问题被墙,只要在 TW 问题上我们表现得强硬在 Figma 上一定也会滋生大量 FH 内容,从而导致 Figma 的 IP 被墙……这都是直接可以遇见的风险。
设计软件是有国界的,这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事实。
目前国内类似的替代品出现了不少,即时设计、MasterGo、Pixso、摹客等,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

从今年年初我就开始从 Figma 转移到即时设计上(强调非恰饭),除了政治问题的厌恶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Figma 的付费机制变更。如果有用过和管理 Figma 团队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Figma 现在的付费机制就是一个隐形的吞金黑洞。
下图是我们团队只有两个账号的每月账单……

会因为一些设置的问题、遗漏、操作错误,导致团队内出现大量的付费账户,如果没有每天核查付费清单,每个月就会增加一大笔成本。这种隐形付费机制薅大团队羊毛无比容易,因为毕竟不是员工自己出钱,每个月多扣几百刀也没什么感觉。
这是目前用过的所有国外软件中收费最没有下限的,比之前的买断改订阅的软件还恶劣。尤其是 Figma 的正版价格每年上涨,对于中小团队的负担是不能忽视的。
作为即时的早期用户(测试阶段就有用),和对方的运营接触比较多,他们的运营方针是永久免费,虽然未来应该会上线需要付费的进阶账号,但就算我付费的成本也肯定也会比 Figma 低得多,而且不会有睁眼瞎的付费体验。

虽然目前国产的几款软件在体验和功能上和 Figma 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后面的版本迭代,一定会越变越好,也越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体验。作为本土设计师,一定要对我们自己的产品抱有信心,毕竟 Figma 可没有那么年轻,而是从 2012 年就已经成立和投入研发的产品。
如果有想要开始学习即时设计软件的同学,可以看下我的相关设计教学:
最后,还是站在一个自干五粉红的角度,建议大家积极转向国产设计软件,为国产的 SaaS 软件发展添砖加瓦……
那么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