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重量与小重量漫谈》

2022-01-19 14:48 作者:--单走一个6  | 我要投稿


前言:

  这一篇算是我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算是我的开山立派之作,如果没这篇文章,我其余的十几篇文章都将是毫无根基的空谈。然而这篇文章里面的道理却很简单,是一种“道德经式”的朴素哲学,是一种我基于自身经历而获得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开悟。读懂了它,就等于搞懂了一切力量训练的本质与计划逻辑,健身里面各种五花八门的观念,均可由此找到源头,颇有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感觉。总之,希望更多人读懂我这篇文章。

  另外,我的文章风格属于漫漫而谈的类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在码字时,就幻想着面对一个朋友在聊天,只不过交流工具从嘴变成了文字,我认为这样一种漫谈的姿态会更有利于打开我的思维,有利于我的发挥。

所以诸位大可不必一本正经地看我的文章,而是当成一个朋友在陪你聊天,这样会更有利于你对我的思想的整体把握。也许你在深夜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之时,有些灵感却又不知如何处置之时,我的文字会更深入人心。总之,不要把我的文章严肃看待,对我来说,文章就是说话,说话就是文章。

——————————————————————————


  这个世界很有意思。

  有人说健身要吃蛋白粉,就有人跳出来说蛋白粉伤肾。

  有人说训练要用小重量,找肌肉感受度,就有人跳出来说大重量才是王道。

  有人说减脂需要做有氧,有人说减脂一点有氧都不需要做。

  有人说蛋白粉就是一个普通的补给,某些专家就说里面有激素

…………


  有些人看了一个观念,就信以为真,俸为圣旨,也许他是对的,也许他是错的,但,始终少了自己的判断。

  也有些人看了各种观念,都不全信,挑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出最后的真相。如此这般,当再看到世人的争论时,也不多说什么,毕竟道可道,非常道,说了也没人能听进去,没人愿意听。

  比如,网上健身的人,在争论,训练需要用大重量还是小重量。

  一个说,健身需要用小重量,控制重量,寻找感受度,全程控制,累计疲劳,这样肌肉才能生长,观者们纷纷觉得有道理,说:你才是大佬。

  另一个人却说,对于自然训练者,小重量训练都是扯淡,没有大重量,何谈大围度,观者又觉得有道理,都觉得这才是真的牛逼。

  但是,谁才是对的?

  在我看来,他们都把问题想极端了,都对,也都不全对。我可以反驳他们任何人,也可以同意任何人。

  首先我有必要先亮出我的大前提:“力量和肌肉量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这样才能平心静气地进行接下来的讨论。

  第一方认为,小重量能练就大围度,靠的是积累疲劳,但是我们看一些街健爱好者,围度普遍都不大,这说明如果从增肌角度出发,小重量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他的训练更多偏向于了耐力训练,而耐力肌群是不占太多体积的(如果耐力训练能增肌,那健美冠军一定是马拉松选手)

  第二方认为,大重量可以练出大围度,我认为他也是对的,因为大重量可以给肌肉造成更大的肌肉破坏,纵观各种体育项目的选手,围度和他们的进行项目的力量参与度是成正比的。

  比如最瘦的是马拉松选手,其次有些有氧为主但仍需力量对抗的项目比如篮球、拳击则偏壮一些,再其次,橄榄球选手由于更多的身体对抗,则更壮。再其次,举重选手,围绕力量训练为主,但离不开爆发力的项目,则更加壮实。最后,力量举、大力士这些纯粹围绕力量展开的项目,则达到了人类肌肉围度的巅峰。

  由此可见,重量与肌肉围度成正比,我认为他是对的。是的,他确实是对的……

  但问题是……这个重量到底有多重?如果给你一个半吨重的重量你还能推起来吗?我们知道,肌肉只有做功才能有容量,所谓容量也就是做功,高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w=fs,p=fv,重量当然越大越好,但如果这个重量大到你根本动不了他的毫厘,怎么办?这样的大重量有意义吗?没有。他只会摧毁你的肌肉,你的关节,于训练无益。

  由此我们又回到第一个观点,小重量的意义,小重量能让重量开始真正的做功,这就是第一个观点存在的意义。

  正如一个耕地机,如果放在水里,则会空转,所做的功全部用来提供速度,在p=fv中,他偏向了v,而f成了无穷小;如果放在土地上,但是吃土太深,或者泥土太硬,则根本动不了,可能会导致电机短路,最后冒烟损坏,在p=fv中,他偏向了f,而v成了无穷小。

  所以我说,这两者都对,却又都不对。

最正确是做法是什么,在f和v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如同化学方程式里的化学平衡一样,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平衡点……

  但是这个平衡点在哪里?

  对于短跑选手,平衡点应该偏向于p=fv中的v。

  对于马拉松选手应该偏向w=fs中的s。

  对于举重这种依靠爆发力的项目,平衡点应该偏向于p=fv中的f,但v也不小。

  对于力量举选手,平衡点应该在p=fv中的f,而且是极端的f。

  这些都很好理解,因为这些运动的目的都是如此的直观清楚。

  但最难的是健美,对于增肌,它的平衡点在哪里?

  因为健美不是一个运动项目,他是一个审美活动。健美的训练在我看来,虽然它不像其他具体的竞技运动那样有具体的、肉眼可衡量的训练目标,而是以对肌肉的破坏程度,这种虚无缥缈的目的为判断标准,但依我来看,它依然有清晰的判断标准,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多少功”,我们完全可以把人比作汽车,肌肉就相当于发动机,如何衡量发动机的马力是否强劲?(如何衡量肌肉的功能?)当然是在规定时间内能产生多大的功!功率就是能力,对于肌肉量来说,功做就是肌肉的功能,而功率,就代表着肌肉的大小!

  请注意,我说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可没有说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因为不同的时间范围,创造了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在一瞬间爆发出最大的功,就产生了力量举、举重,在几十秒以内,就产生了健美,在十几分钟内,就产生了格斗,在几个小时内,就产生了足球、马拉松……所有选手的形体,都是在肌肉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情况下,最完美的形体状态。

  健美不追求全身性参与的大重量,只追求肌肉量,所以做的最多的是孤立训练,既然是孤立训练,则重量就会偏小。

  但是问题来了,我之前不是说重量越大越好吗?很好,这个问题才是我要说的核心。

对此,我的回答是:

  我知道重量越大越好,但问题是:你!能!做!得!动!吗!?!?或者说,你能做的标准吗?对于孤立肌群,如果你重量太大,用其他肌群来代偿,这样的训练有意义吗?没有,因为你不是在练力量举,你用大重量却用其他肌群代偿,这只是在自欺欺人。

所以,不是健美的人喜欢小重量,而是重量必须能控制住,这样的训练才有意义,才能真正的累计容量。

  对于他们,他们当然也想做的更重,他们当然也知道罗尼库尔曼腿举一吨做组很帅、很牛逼,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这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这已经是“最重”了。

  只是在一些无知的人眼里,这不算重,因为他们总想把他们用全身代偿做的所谓的“大重量”,来衡量健美者在孤立训练时重量的高低,由此才有大重量、小重量的争端,在我看来,是井底之蛙的表现,都同样无知。  

  因为健美不是故意用小重量,重量当然越大越好,之所以用小重量,是“无可奈何”的最佳之选,是p=fv中最佳的平衡点,这个f已经够重了,重到再加就会动作变形的程度。

  所以,我的观点是,在保证动作不会变形、不会代偿、能确保次数在十次左右的前提下,重量越大越好,这就是对于健美中p=fv的平衡点,被我找到了。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流动性”的概念。所有的动作,无论是健美、力量举,还是大力士,都只有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它的动作才有意义。我拿耕地机举例,机器只有在它能持续性做功的前提下,它才能正常运行,否则就是短路、冒烟。就像水一样,无论流的快还是流的慢,前提是它必须要在“流动”,只要水在流动,就不会腐烂。

  就像是我们在吃火锅前,用筷子调芝麻酱一样,如果把对芝麻酱的稀释程度比作对肌肉的破坏程度,筷子插太深,你搅得动吗?有力没位移,是不产生功的,你只是在跟硬块的芝麻酱死较劲(但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跟芝麻酱较死劲,在插的最深的情况下,能搅动一次就算成功,那当然可以,这就变成了力量举);筷子插太浅,你搅的有意义吗?(搅了几个小时,芝麻酱纹丝不动,这就变成了马拉松,不需要肌肉量,林黛玉都能干的活,健美的平衡点明显不在于此)

  有了这个原则,天下所有的计划背后的原理都会一清二楚,对于健身就会无所不知,至于具体做的是什么动作,只有形式上的差别,而无本质上的、原理上的差别。还需要教练吗?还需要请专家制定计划吗?不需要。蠢人遵循规则,而聪明人创造规则,自己的规则!

  所以如果要是问我,自然训练者该怎么训练,我的回答是:大中小重量都要有,小重量热身,大重量正餐,中下重量收尾,完美的一次训练。

  什么?你说健美和力量举训练方法不一样?我的言论太偏激?不不不,在我这里,统称力量训练,因为大部分人的训练水平,还不配细分什么健美、力量举,那是专项运动员才该考虑的东西。

  如果你是自然训练者,就按这种方式练,别模仿网上药罐子那套,小重量几十组往死里干,自然训练者这么练,就是傻x。他们有十个蛋,而你只有两个。

  大重量训练是说找到一个接近力量极限的同时又能控制住的重量尽量去做多、成组地做,不是脸憋成酱紫色,手抖得不行再加上辅助的人使劲带着,然后推两个。

  感受肌肉发力不是刻意地做慢,然后腹内压升高,脸憋红。到底是在刻意做慢还是真的感受到了肌肉发力自己心里清楚。

  健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大重量与小重量漫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