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人纪视频全集|合集

针什么病都能治。能用针就可以不需要中药。到最后可以混着来(看需求)。
针力不及时用灸。
军事生存:找水源用烧艾草,方圆5公里有烟就有水。
吃什么排什么,就是寒;臭就是热。
什么算病好什么算病继续严重?
病进:四肢往身上走;
病退:身上往四肢走。
破伤风:隔蒜灸
疱疹:隔姜灸,用艾逼退,沿着头尾烧;干棉花撕薄点一点凡士林,燃烧一遍。吃全蝎粉。
禁忌: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灸的大原则:痛灸到不痛止,不痛灸到痛止。
昏迷时:
1、人中斜刺(嘴唇上三分之一),或者拇指向上斜推

2、十指放血(手、足)

3、涌泉穴,脚掌握起来人字纹纹头

4、百会穴,放血不下针。头顶十字后面凹陷

平躺头下垂

现在有真空吸的不同size火罐——目前针灸按摩店仍然用的是火罐耶。
扭伤活血化瘀的时候用火罐到痛处;
痔疮等,用放血针放血;其他放血由黑变淡就起罐
1、同身寸
中指横纹=1寸。拇指关节横着也是1寸。
三个指头横起来=2寸;四个指头=3寸


腹部和胸部有特殊方式,其他都可以用同身寸。(见任脉寸法)
春天浅、冬天深
五脏:
- 皮毛是肺在管,肌肉是脾脏在管,血脉是心脏在管,骨是肾脏在管。
- 一般下针的时候,如果病在皮毛,我们针就下在皮毛,
- 如果病在肌肉,我们下在肌肉,
- 病如果是在血脉上面,我们就扎在脉的旁边,
- 如果病是在肾脏,我们会从皮肤上面下针下在骨头的旁边去。看这个病情在那里,决定我们下针的深浅。
腹深似井,背薄似饼。腹部上扎针的时候,可深针,背上扎针,就不可以深针
现在是很细的一次性针管。
穴位是在肌肉缝隙、或肌肉和骨头旁边、或在肌肉和筋之间、或筋和筋之间、血管旁边、筋和骨之间(脚踝等)。
成人留针,儿童单刺。
留针是扎进去留20分钟。
单刺是扎进去捻一捻就出来。14岁以下单刺。
拔针手法:平直抽出,指头扶着。

下针最好卧姿。
正常的晕针是对病情有好处。不正常晕针是姿势问题,晕针之后用急救。
3215,32是针号,数目字越大,越细。一般用32,伤口硬的用28。
15是一寸半。用在四肢。手指脚趾用一寸。
30是三寸针,多用来透穴。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水
五脏,通藏,收藏,肝心脾肺肾,换到阴阳就是属阴。对应五行的阴的木火土金水
六腑,消化,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对应阳。对应五行的阳的木火土水金

表里关系,表就是六腑,里就是五脏。心和小肠就是表里关系。
中医是需要知道什么是正常人。
正常的是肺的能量正常,克制心火,心的火会往下走,走到小肠,才能消化事物,所以小肠也是火。
大肠与肺是表里关系,环绕小肠,被小肠蒸发,将水气化,回到肺里。
水生木:肾脏里第一次气化。膀胱气化的时候是蒸馏,将浊水排出,干净的水会交给肝,所以是水生木(肝属木),就可以排毒、交给胆,成为胆汁。
根据地支歌诊断、治疗和验证。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23-01 点为子时胆经,01-03 点为丑时肝,
03-05 点为寅时肺,05-07 点为卯时大肠,
07-09 点为辰时胃,09-11 点为巳时脾,
11-13 点为午时心,13-15 点为未时小肠,
15-17 点为申时膀胱,17-19 点为酉时肾,
19-21 点为戌时心包,21-23 点为亥时三焦经。
比如说,心和肺对应五色是红和白,混在一起就是粉红色,人手掌正常伸出来就是粉红色。
是因为肝脏如果在1-3点正常运行,过滤毒素,提供质量很好的血给心脏,呈现出来就是很好的粉红色。
如果肝脏有问题,过滤不及,就给心脏,出来的血又多毒素又多,手掌就是暗红色;或者你1点醒直到3点才能睡着,就说明肝脏不好了,身体在告诉你信号。
中医是根据正常→症状→病,所以一有症状,中医就知道了。西医是只有确认到病了才知道。
正经12条,奇经8条。

井荣俞经合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我们下针的时候,在手肘以下, 膝盖以下下针 。
分阴阳,不同对应的五行。

每条经络都有洛穴,阳经多了原穴。

井穴都在四肢末梢(手指头脚指头)
病越深,我们就要在指头末梢。
井主心下满,所以动脉血管堵塞时,下针就好得快。
青色为肝,红色主的是心,脾主黄色,肺是白色,肾 是黑色 。
有颜色出现的病时,取穴道时用荣穴。
每次发病都是同一个时间的,就取俞穴。
比如气喘,3点醒5点睡,就取肺经的俞穴。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胀满,都可以用合穴。
阳经都有原穴
井穴主冬天,脏主冬。手肘一下、膝盖以下扎针都是安全的,至少不会死人。
俞穴主长夏。
合穴主秋,味主秋,跟味道相关的
长夏是什么呢?——节气季节的交换
春最后一个月的后2个礼拜,夏第一个月的前后2个礼拜,合起来一个月。
春夏、夏秋、秋冬、冬春,交接合起来叫做长夏。
阴是有形的,阳是无形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五行有生克,正常的应该是生的趋势走;生病的人则会是克的方式走。
比如木克土,肝病的人去强脾胃,就会停止肝病的严重。这就是治未病。(疑问:为什么去强被克的呢?与实证和虚症有关系吗?——《黄帝内经》母使子虚,子使母实,那个例子里的肝病需要补肾,实证与这个纯粹的肝有问题补脾怎么理解区分呢?)
所有阴汇聚到任脉;督脉汇集所有的阳。
不要让人碰脊椎骨(督脉)。
任督二脉交汇在人中,闭嘴的时候舌头顶住上颚,任督二脉是通的。
任脉三八2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
溺水急救的时候三寸针向着心脏下针。
(会阴疼的案例,讲了个灵异的事情,提到十三鬼针)
一般是对侧、对称治疗,会阴疼扎百会穴。
(示范发光球)很多时候人断肢等没有穴位,需要灵活,有其他穴道可以治病。
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帮助我们了解脏腑的关系、分析病因诊断、治疗、事后验证、过程监控、预测病情走向。
任脉本身没有井荣俞经合。所有阴经汇入任脉。
任脉有独立的寸法,不能使用“同身寸”
腹部的寸:以神阙(肚脐)和曲骨(耻骨缝)分为5段。每段1寸。
从下往上: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绝育穴)、石门穴、阴交穴、(气海)、神阙穴/肚脐

《针灸大成》杨继洲。
后升前降。气血是从督脉(后面)上去,前面下来(任脉)。(疑问:一些道家呼吸周天的时候是让冥想吸气从督脉往下到腹部,再顺着任脉呼出气。跟气血的方向是反的,冥想呼吸的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呢?)
内视需要闭起来:耳目口鼻,看气海(内视),中医来讲应该是放在关元(曲骨上2寸)
在中医来看,脖子是冷却的管道:血液流到四肢,热也会一起下去。到小肠的水在肾脏气化,热气顺着督脉上流到脑部,脖子需要冷却过热的热气。
曲骨穴一般不灸,可以针。
一般病症使用就近取穴,比如妇科问题就扎曲骨穴。
平补平泻:左右旋转要平均。
会有酸胀感觉就是正确了,气到
曲骨穴上一寸,中级,膀胱的墓穴,正在膀胱的上方
(所有膀胱的病都可以治,尿道感染、尿频、痛经等,针或灸都可以,针入一寸以内,酸麻就停止)
有一种“俞墓治疗法”需要用到
灸对应寒症。
寒症:清淡的、苍白、隐隐作痛,脉象沉细
热症:深色、燥热、很痛,脉象洪大且快
曲骨上两寸,关元,是小肠的墓穴(小肠是第二个心脏)
孕妇一般已在腹部下针。
灸关元,控制精气的地方。(男女生育…女生痛经…备孕求孕…失精绝子)
另一个会发现小腿像蜕皮一样白屑,一般是内有淤血且是左少腹。
这就是表证与里证(从外面看就知道里面有什么)
关元上一寸,肚脐下两寸。
什么是三焦?脏腑之间的油网。
妇女一定不能针灸石门,“石女”,会绝育。
另一个在石门和关元中间有个奇穴,绝育穴,所以一定要小心啊!找准穴位,不然关元多育,上面一点就绝育啦。
跟石门一样都可以。
肚脐不能针,可以灸,隔盐灸。
中风、肠炎、肠鸣。
肋骨中间到肚脐中间是中脘穴。
中脘和肚脐中间是下脘穴
下脘和肚脐中间是水分
中脘和下脘中间是建里

只有跟食物一起的水分才会进入小肠。
正常的人身体水分循环是:
小肠有火,捻碎食物,在水分穴这里,水在大肠走被气化,回到肺,肺再上升到口腔,形成津液。残渣进入大肠排便出来。
不正常的是:
如果小肠温度低了,水和大便就一起出来了(可能是脱水)。要升温就要去管心脏。
主治:腹胀、不明原因的鼻子出血(中医里小孩14岁以下出血正常,发烧之前出血就是自身解热解压了,就不会发烧)
溃疡。
痛来自压力,不是发炎。疏解掉、改变压力的环境就好了。
基本上这几个穴位都差不多。
胃病治疗。下针和灸都可以。
“腑会中脘”,人有八会穴。
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将来
会有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
每个经络都有个郄穴。
印堂痛,孕吐、吃坏肚子的痛、肠胃方面,都可以用中脘穴。
心庇骨到中脘之间是巨阙,巨阙跟中脘之间是上脘。上脘是个洛穴。
跟关元(小肠)一样,对心脏病有疗效。下一寸 不要太深。
中脘穴上下左右一寸,隔姜灸,治一切胃病。
得气即泄。
“提豆许”——气到了(酸胀)针往下再顶一下是泄,往上提是补。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原因是痰,横膈膜流动会痛,祛痰就好。
隔膜在,肠子沼气会被隔离,吸气时膈膜也会挤压到肝脏,将肝脏的血到大肠,就是金跟木的关系,木需要时常剪枝才能很好,所以需要金来疏木,两金(肺和大肠)压制肝脏,就会有动能。所以肝脏的血跟大肠是通的,肝脏癌会转移到大肠的原因。
巨阙上一寸,不能灸,可以针。
不可以被重击,最危险的穴位,会内出血。
天突穴在锁骨连接、喉咙的凹陷处。
天突穴和鸠尾穴中间是玉堂穴。玉堂下一寸半是檀中(一种说法是两乳之间,但每个人CUP不一样,这样最准确)。
“气会檀中,腑会中脘”
檀中穴下一寸半,就是中庭穴。用得不多。
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但禁针,要用灸的。
玉堂和天突中间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是紫宫,华盖和天突中是璇玑↓

心脏疼,在巨阙、关元、天突三道下针,
天突是喉咙,甲状腺、喉咙肿痛,都可以近取穴治疗。
大拇指顶到下巴的地方。遇到舌头不能讲话时、喉咙痛。下针需要特殊的角度,对准舌根,就不会伤到食道。
承浆穴是下巴凹陷处。下针时需要开口,中风面瘫的人,面部回正后下承浆穴或人中,固定。
近取穴,牙齿痛、中风面瘫,都可以用承浆穴。
牙齿痛,放蔗糖会好,其他糖就更痛。
精糖跟蔗糖不一样,蔗糖是碱性的,所以以前的人饭后咬甘蔗,牙齿不会坏。(所以小孩想吃糖,可以给甘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