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崔红学 《故事连着四代人》

2023-08-24 00:21 作者:bili_92064466833  | 我要投稿

【散文】崔红学:故事连着四代人 原创 漯河文学 漯河文学 2023-04-07 18:27 发表于河南

故事连着四代人 崔红学 今年,我不曾谋面的姥爷已经去世55个春秋。因为他离开我们太早,所以没有留下来一张照片,我只能从姥姥和母亲那里,知道关于姥爷的一些事情。 姥爷生于1910年。母亲每次提起姥爷就说:“当年他的藏书用袋子装起来,一个壮汉都背不动。不但有四大名著,而且还有《大八义》 《小八义》 《三侠五义》……” 可惜他的藏书最后作为陪葬品,和姥爷一起埋进棺材里。 姥爷最擅长讲故事,是个远近闻名的故事篓。他讲说最多的是《西游记》,姥爷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会跟着不少听故事的乡邻。文革时期,姥爷因为到处讲《西游记》,被诬告成宣传封建迷信,妖言惑众的反面人物,在几个乡村游行示众,受到无情的迫害。 我的姥爷年轻时,曾被国民党抓壮丁当过几年兵。受尽风寒劳苦,老年落下哮喘病,常年咳嗽不停,夜不能寐。为了很好的休息,他晚上睡觉前经常吃些安眠片。不幸在1968年底的一个晚上,姥爷因服用安眠片过量,悄然离开了我们。 受姥爷的影响,母亲也爱讲故事,我的童年是听着母亲的故事慢慢长大。生产队在田里劳动休息时,母亲就会被大家请求着讲个故事听听。记得我10岁那一年,到当教师的姨夫家里走亲戚,他家一本小小的杂志《故事会》,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对它一直情有独钟,并且陪伴我走到今天。 图片

每次当我买回新的《故事会》,母亲也和我争着看,她没有上过几年学,不认识的字和看不懂的地方,我讲解给她听。看得多了,母亲就鼓励我也写故事。从1997年开始,只有初中学历的我,尝试着向上海市《故事会》杂志社投稿。 当我失败、灰心时,是母亲鼓励我,给予我最大的精神安慰!她经常说:“不要泄气,努力写个最精彩的,也许上海给你的回信正在路上走着!” 母亲常常惋惜地说:“你姥爷离世太早,他知道很多故事,不然会给你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我也曾根据母亲所讲的故事,整理编写,寄往《故事会》编辑部,遗憾的是全部失败。可是有一些母亲讲过的故事,我听了没有在意,别的写故事高手却把它整理发表出来,和母亲讲的故事情节如出一辙。每当这时,母亲就会责备我:“看看,我让你写,你不听,人家先编出来了吧!” 2003年,母亲突然去世!悲痛之余,我似乎感觉冥冥之中,母亲还在天国激励着我不要放弃!所以我无论在哪里工作,也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没有忘记母亲在世时对我的殷切期望。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不间断地写故事。现在我对当年写的一些稿件还记忆犹新,两个中篇,1:《霸王庄复仇记》(15000字);2:《深山苦恋》(12000字)。新故事:《卖肉》 《宝镜》 《浴血天山》 《黑仔之死》 《天意难违》 《戏痴》 《怪梦》 《乡长之死》 《南山奇缘》…… 我不会忘记在广东、福建打工时,为了节约开支买一本《故事会》,我舍不得坐公交车(一本书五块钱,往返车费六块钱),经常徒步往返80分钟,步行到镇上书店买书。我更没有忘记,当离开工作八年的东莞市虎门镇时,妻子捎回满满一大包衣服,我却带回来100多本故事书籍。为了减轻负担,妻子说把故事书扔了吧,坐车不方便。我斩钉截铁地说:“把你的衣服全丢了,我的书一本也不能少!”“你真是一个《故事会》精神病患者!”妻子佯装怒道。 在我的影响下,全家人也对《故事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是故事迷。我每次买来《故事会》,为了先睹为快,必须先把书藏起来,不然到我去看时,就会到处找不到。一本书买回来全家人看一遍,有时还要借给朋友看,到最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儿子每天晚上休息前,都要让我给他讲一个故事听,不然他不肯睡觉…… 从1997年到2013年近17年来,我共投寄各类故事稿件55封,没有一篇被录用。却收到《故事会》编辑部二十多封热情鼓励、耐心指导的退稿信。其中有两封信我视如珍宝,一封是在1998年,我因为种种原因暂时停止写稿四个月,却收到《故事会》资深女编辑鲍放老师发来的一封征稿信。1997年《故事会》在全球发行量排名第六位,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发来征稿信,我简直是受宠若惊。另一封是我用妻子的语气,写了一篇《我爱上一个〈故事会〉迷》的普通信件,发出后不久收到吴伦副主编的回信,信件中间还夹着一张由主编何承伟先生带头,编辑部全体七位编辑老师的亲笔签名明信片,这一切让我觉得:杂志社的编辑老师们就是我的亲人! 图片

2013年底,我在安徽省安庆市某工地上干小工。利用休息时间,用手机在工棚里,一个字一个字地点击编写我的第56封故事,当时没想到后来会成功,我写写停停,耗时一年时间,终于完成七千多字的传闻故事《密诏》。 图片

稿件寄出一个月后,我接到《故事会》副主编吴伦老师打来的电话:告知我《密诏》被录用,择日刊登发表。当时我用手拧了一下大腿,才知道这不是在梦中。八个月后,《密诏》经过编辑部修改,被改名为《恶战摩天岭》,终于在2014年5月绿版《故事会》上发表。 编辑部寄来样刊的那天,我留下了滚滚热泪,想起17年来自己饱尝的酸甜苦辣,亲朋四邻的冷嘲热讽。我第一时间来到母亲坟前,点燃了样刊,在母亲墓前长跪不起。遗憾的是:和我经常信件、电话联系的资深编辑鲍放老师,早在7年前因为年龄关系,就离开了《故事会》编辑部。我拨打电话告知她这个消息,鲍放老师也非常高兴,向我表示祝贺! 《故事会》是一家闻名全国的杂志,我发表故事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漯河晚报》的女记者陶小敏先后对我采访两次,河南省电视台、漯河市电视台的新闻组,也分别到我家进行视频采访。 当我对他们说:“我写了多年故事,才发表了一篇作品,不值得你们对我采访报道!”他们却一致说:“你作为一个农民,学历不高,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17年如一日的努力奋斗,你的这种正能量精神值得宣传和学习!”想不到,《故事会》让我成了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名人”。 父亲对我当年的失败也是失去了信心,他曾经对我说:“你再买故事书我给你烧掉!”如今看到我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也改口说:“你怎么不多买些书回来呢?”儿子也和我商量道:“爸爸!你再发表故事了,把我的名字也写在你后面吧!” 《故事会》杂志视故事质量为刊物的生命,对稿件录用苛刻,因为我学历、水平有限,后来又连续投稿多篇,都失败!其中有两篇故事是在最后终审时没有过关,实在遗憾。后来副主编吴伦老师也因为年龄关系,离开了编辑部,更是让我倍感惋惜。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负担加重,自己年龄的增长,对眼前的失败,我再也没有了当年愈挫愈勇的斗志,回归到了从前,始终如一做《故事会》的铁杆粉丝。 后来我在本市的文学杂志或网络平台上,陆续发表多篇文学作品。2020年,我有幸被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2021年夏,为了表达我和《故事会》近四十年的浓浓情谊,我根据杂志的特点,在网上订制了红版、绿版(杂志为半月刊,上半月红版、下半月绿版)、蓝版(校园版)三件颜色不同的短袖。穿在身上感觉暖暖的,很贴心! 2022年3月,我看到《故事会》杂志在网络平台上,举办线上APP——创作浇灌计划体验营活动,这个消息再次激起了我的故事创作激情。 我根据编辑老师提供的四期命题微故事题目,编写、发送了四篇微故事,结果都顺利通过,成为故事森林的P级作者,作品也随后在故事森林的微故事林区上发布。 我高兴之余,顺便把订制短袖的几张照片,发送到P级故事作者聊天群里。不料群里的管理员看后大为惊叹,他被我这位忠实铁粉,自己设计绝版短袖的事情所感动!随即汇报给创作浇灌计划项目组领导。为了感谢我几十年来一如既往的喜爱《故事会》,经项目组领导决定,对我这位长期喜爱《故事会》的铁粉、杂志作者,赠送10年(价值2000元)APP会员阅读权益的福利。 这份其他作者没有的专属福利,可以让我在这10年之内,随时登录故事网,阅读《故事会》线上任何一种故事书籍都是免费的。 若爱!请深爱!不但要爱的如痴如醉,而且更要爱的深入骨髓。人生苦短,有一件你自己钟情的事,有一个影响你自己一生的爱好,无论成功与失败,无论是否有没有回报和收获,你一旦选择,都愿意终身相伴,不离不弃!我认为:这也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很幸运我能在文学启蒙初期,遇见了这样一本让我终身难忘、经久不衰的杂志。遇到了这样一些令人尊敬、平易近人,甘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编辑老师,使自己的文学创作功底得到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再次感谢《故事会》! 图片

此时,我不由想起我的姥爷,又想起母亲在世时,经常给我们念诵的一段劝学篇。这也是由我姥爷自己编创、由母亲流传下来:上学校,过大街,遇到位老汉脊背驼,身体向前弓,背上长罗锅。我忙走上前,开口问老汉:“老伯伯,您的脊背为什么驼?”老汉转回身,慢慢回答说:“小朋友,从前我上学,脊正背不驼,坐姿不端正,恶习害苦我。读书写字趴着桌,天长日久脊背驼,一生受折磨。千万别学我,千万别学我!” 我想此刻,我敬慕的姥爷,也许正在天国和一些亲人们继续讲述着动听的故事,祝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图片

图片 崔红学,网名王侯将相,初中、农民,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村人,漯河市作家协会会员、漯河市网络文学学会会员、临颍县作家协会理事。现担任《临颍文艺》《漯河文学》校对编辑。曾经在《故事会》 《漯河文学》发表文学作品,虽然学历浅薄,却从不言败,笑傲人生。 ​ ​往期精彩回顾 【小小说】崔红学:一束花的交易 【小小说】崔红学:失踪的父亲 【小小说】崔红学:礼物 ​【“艺心永向党”征文】崔红学:从将军到书法家 【散文】崔红学:我的父亲 【散文】崔红学: 上坟 【短篇小说】崔红学:《犟哥》 【年味 】崔红学:拾炮 图片 郑重声明:凡在《漯河文学》(含微信平台)以及《“大槐树”文学副刊》刊发的文字,鼓励原创,文责自负,版权均为《漯河文学》及其微信平台和《大槐树文学副刊》及其微信平台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发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法律顾问:河南汇恒律师事务所 王晓军律师。 漯河文学 | 漯河人读漯河文学 《漯河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由漯河市作家协会《漯河文学》编辑部主办 倾力打造有地区影响力的原创文学品牌 坚持为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名誉主编:南豫见 主 编:孟焕军 副 主 编:赵子萱 编 委 南豫见 孟焕军 赵子萱 吕刚要 陈洪涛 薛文君 王艳丽 崔红学 本期责编:王艳丽 本期校对:崔红学 投稿须知:(不按照要求的投稿一律无视) 1、稿件内容具体、充实健康、积极向上、感情真挚。 2、作品必须是原创新作,体裁不限,不得一稿两投。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最后注明微信(文稿采用后便于联系),以正文加附件形式。 4、本刊有权使用所投稿件在本刊所属纸质刊物、网络新媒体以及其他平台上进行刊发。 5、投稿邮箱: (1)lhwenxue@sina.com (2) lhwxxzj@163.com(本地作品投此信箱) 图片 长按关注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图片 漯河文学 微信:luohewenxue 漯河人的文学港湾 图片 漯河文学 赞赏是鼓励! 阅读 375 漯河文学 ​

〖散文〗崔红学 《故事连着四代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