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德战争的战损比到底是多少?1:1.3的数据是如何得出的?

2023-02-22 20:48 作者:千秋霜叶  | 我要投稿

苏德战争,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其围绕同为军事强国的德国和苏联在1941年至1945年之间展开,对于这场规模庞大中双方遭受的损失,存在诸多说法,根据这些结论计算出的双方战损比也存在多个版本,最常见的是1:1.3,1:1.7和1:3以上,这些数字都是怎样计算得出的?其中哪种最为准确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不同统计来源得出的德军损失数据 根据德军战时统计,也就是以德军前线部队的报告为基础定期汇总得出的数据,即“十日报告”,截止1945年4月20日,德军死亡117万2048人,失踪237万2903人,其中仅东线死亡100万5413人,失踪136万9174人,但因为1945年各条战线都面临崩溃的德国很难做到统计的准确性,再加上部分数据的缺失,所以1945年后的数据肯定存在问题,所以暂且将时间提前到1945年1月10日前,此时十日报告中给出的东线损失数据为死亡91万2719人,受伤354万7968人,失踪112万2046人 与此同时,在战后初期初期缴获的数据中,1945年前德军的不可恢复损失为363万人

⬆️ 十日报告 至1945.4.20

⬆️十日报告 至1945.1.10

另一数据来自西德官方,时间是二战结束15年后的1960年,其统计得出1945年前德军不可恢复损失为382万人 1945年的德军损失虽然无法详细统计,但常见数据在120到150万的不可恢复损失 下一份数据来自德国军人服务局,该机构的结果通过对每一个参加二战的人员的下落进行记录得出,结论为德军死亡310万人,失踪120万人,合计430万人,这一数据中加上了不同的准军事组织,因此统计结果也较为全面 而德方损失最高的数据,也是目前时常能看到的数据是531.8万,其来自奥维曼斯的著作《二战德国军事伤亡》,但该结论存在不小的问题,从瑞典历史学家尼克拉斯·泽特林的文章节选中可以窥知一二

⬆️《二战德国军事伤亡》 “柏林的德国军人服务局的档案中有一张卡片索引,它涵盖了二战期间所有服役于德国军事组织的人员,每个服役过的人都有一张卡片,而他最终的下落也被记在了这张卡片上,卡片被分为“一般卡片”和“死亡卡片”,由这一方式可直接得出军事人员人数为1520万人,可明确死亡人数310万人” “奥维曼斯通过按比例抽样调查的方式,从死亡卡片中抽取出3051张卡片作为样本,再从一般卡片中抽取出7619张卡片作为样本,得出一般样本中的1100例应该被算作为死亡,为14.4%,据此,他便得出结论,在1520万的一般卡片中,还有约占14.5%的220万人死亡,加上已经确定死亡的310万, 最终结果530万人” “对于这个高出此前所有数据的新结论,奥维曼斯的解释是1945年的实际人员损失要远远高于以前的估计,且1945年以前的德国官方的伤亡报告太低了” 而根据泽特林的合理分析,这份数据存在多个问题,这里简单总结几点 【1】无法确认是否两种卡片间没有重复,奥维曼斯的原文并未提到这一点 【2】该份数据很可能将部分死于战争中的平民劳工也加入了德军 【3】对于无法确认下落的卡片,奥维曼斯将其算做了死亡卡片,因为他认为此处可能发生的误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实际上,无法确认下落的德国士兵除了死在了战争中外显然还存在多种可能的结局 若结论可以简单通过抽样调查得出,那么德国自身早就将更为合理的数据计算出来了,然而事实是德国军人服务局依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以确认其数字的准确性,因此,奥维曼斯的数据仅可作为德军可能的最高损失进行参考,而实际上其存在误差是必然的 接下来,不能不提到的是德军仆从军及盟国在东线作战中的损失,他们也是轴心国东线部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损失最大的罗马尼亚军队在与苏军的战斗中阵亡7万2千人,失踪28万人,其中有约8万人幸存,故损失合计27万人左右,匈牙利,意大利军队合计东线损失20万左右,加上芬兰的数万人和斯洛伐克的数千人,可得出德国仆从国及盟国总损失在55万左右

看完了德国的统计数据,接下来让我们列举关于苏方损失的主要数据,与德国相比,苏联的损失数据在不同来源之间差距更大些 1946年3月14日,面对真理报记者的提问,斯大林首次正式宣布了卫国战争中苏军遭受的损失,他宣称由于德国的入侵苏联失去了700万人,事实证明该数据仅仅是为了满足宣传需要,没有任何的实际参考价值,因为早在1945年6月,最早的一份通过实际统计得出的苏联红军损失的数据便已面世,其来自于专门负责相关数据汇总的波尔多斯基上将,结果为苏军死亡,失踪,被俘共计967万5千人,伤者中还有257万6千人的不可恢复损失,他们仍然处于残疾状态,不论其准确性,波尔多斯基的结论是时间最早的可以用于实际参考的苏方损失数据

 波尔多斯基的数据没有被批准发布,到了赫鲁晓夫时代,一些人将伤亡数据划作“2000万人以上”,这一数据同样没有参考价值 1988年,苏联再一次就卫国战争中的损失进行统计,这次他们通过分析自身档案和两德给出的官方数据,认为不可恢复损失的数字在1144万4100人     最常被引用的数据来自克里沃舍夫的著作,他的结果是卫国战争期间苏军

死亡,失踪,被俘后死亡866万人,结合战争后期再次入伍和人所遭受的损失和遣返机构提供的归来俘虏数据进行分析,苏联红军的不可恢复损失最终为1144万1千人

该数据仅仅统计了有军籍的人员,所以战争过程中军中被处决,判刑的数十万人被剔除在外,且漏掉了数量庞大的准军事人员的损失,包括民兵,游击队,惩戒营等 除此之外,克氏数据本身的准确性也因经过分析得出的一些漏算,错算时常受到质疑

⬆️克里沃舍夫《苏联在20世纪战争中的伤亡和战斗损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防部人员通过进行人员清点,即按姓氏对所有苏军士兵,军官进行统计,得出的数据为苏军损失合计1353万人,同样是人员清点,此数据和德国军人服务局不一样的是,其依然排除了大量的准军事组织,甚至损失人数15万左右的海军和损失10万人左右的内卫部队也并未涵盖在内,此类问题是大多苏方数据的通病,但是与前面的数据相比,俄罗斯通过人员清点得出的结果准确性已经较高了 除此之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战争后期投靠苏联阵营的原德国盟友也在最后阶段的作战中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以罗马尼亚为例,1944年8月至1945年5月,罗军在与轴心国的战斗中死亡2万1千人,失踪5万8千人,受伤9万人,考虑到失踪的人员有部分幸存,不可恢复损失数在10万人以内,保加利亚军队的损失也有上万人 列出了所有常见数据后,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知道不同战损比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了 首先是1:1.3,在我个人看来此类结论离谱至极,该数据是如何计算的呢? 【1】先取克里沃舍夫870万的苏军损失数据当作苏军总损失,确忽略了克氏数据中苏联损失的另一部分,相当于其计算了死于德军战俘营的人数后便直接将战后180万左右的归国俘虏和被俘后被德国招降的人数排除在战争期间的不可恢复损失数据之外 【2】其次,取奥维曼斯的德军损失最高数据,即550万,将其减去网络上常见的德军西线,西南线损失,也就是40万,在此对这一数据不多做评价,通过这一计算方式得出东线德军损失510万人,然而如此进行计算的朋友并不知道奥维曼斯对于东线的损失的评估远远没有那么高 【3】最后,加上德军仆从国的损失,一切都取最大数字,凑出150万人以上,二者相加,得轴心国在东线损失660万人,最后以660:870进行计算 得出1:1.31的总战损比 只要系统分析推算出结论的过程,就能知道1:1.3的战损比数据有多么离谱 接下来是另一数据1:1.7,和1:1.3不一样的是,持这一观点的朋友确实采用了完整的克氏数据,即上文提到的1144万人,将其与轴心国集团的660万人进行计算,最终结果1:1.73 这一结果或许可用于参考,但就和前面所以说的一样,克氏数据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轴心国660万人的损失也远远高出了实际数字 那么,什么样的战损比是较为合理的呢? 首先,德国在东线的死亡失踪人数当在370万人左右,这一数据已经算上了战后死于战俘营中的数十万德军俘虏和准军事组织,仆从国方面的损失在55万左右,所以合计在420万人 与之相对的,既然德方算上了准军事组织和仆从国,苏方也应当进行计算,所以苏方的合理损失数字应该是俄罗斯按姓氏统计清点的1353万人,加上15万人来自海军的损失和数十万来自准军事组织的损失,最终数字在1400万左右,加入苏方阵营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不可恢复损失合计在11万左右,再算上来自其他国家的部队,苏联阵营的总损失可看作1420万左右 得出最终的结论,轴心国和苏联为首的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总战损比约为1:3.38 若去除德方的数十万战后损失 则轴心国方面的损失下降到375万人左右 总战损比为1:3.83 若去除双方的所有仆从部队 则应当为320:1400,1:4.375 所以不论如何计算,轴心国与苏方在东线的战损比超过1:3基本可以确定

苏德战争的战损比到底是多少?1:1.3的数据是如何得出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