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伏词话 第三天

2022-07-03 17:23 作者:言午行光  | 我要投稿

#三伏词话 第三天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出自《忆秦娥•秋思》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和上一首一样,文学上仍然有着作者是李还是温之争,我这不做赘述。

这首词有意思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先从“秦娥”说起,像什么“秦女”,“秦王女”她们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弄玉,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她的名字呢,起源于古代的抓周习俗,在罗列的一些物什当中啊,小弄玉就只看中了一块碧玉,弄玉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传闻中,弄玉善于吹箫。有一天晚上弄玉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一位太华山上的仙人一同吹箫,吹了一曲又一曲,声音引来了凤鸟。于是啊,父亲秦穆公就带着弄玉去了华山,在华山顶上呢,果真遇见了一位隐士奇人叫做萧史。秦穆公为了考验萧史的能力,有了如下对话

穆公复问萧史曰:“子知笙、箫何为而作?始于何时?”萧史对曰:“笙者,生也;女娲氏所作,义取发生,律应太簇 。箫者,肃也;伏羲氏所作,义取肃清,律应仲吕。”

随后弄玉便萧史共研箫曲,最后曲声引凤,二人得道升仙。二人留下的凤台也多被文人引用,譬如李白曾做《凤台曲》。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有着“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记载。


随后便是“灞陵”,

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当地有一座灞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所以“灞陵柳”一般就成了送别的意向。


下阕的“乐游原”,大家可能很熟悉,这正是李商隐笔下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古原”,而这首诗的名字正是《乐游原》。乐游原处于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旧址,地势偏高,可以俯瞰长安,是唐代人的游乐之处。


随后是“清秋节”,这个词还在另一首有名的词作中出现,正是不久之后我们就会聊到的“柳俗”,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而清秋节,即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重阳登高嘛,也和前文地势较高的“乐游原”对应。


“咸阳”一般在唐代是用于代指长安的。这里的“咸阳古道”,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咸阳道,一般都是长安道。


整首词,上阕伤别,下阕伤逝,是典型的伤今怀古,见唐念汉,唐代诗人都比较喜欢用汉代的典故,毕竟都是盛世,直至如今我们都用着“汉唐盛世”的词汇。


明天开始,走近“花间词”的开山鼻祖,温庭筠。

三伏词话 第三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