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一波前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2017年环保行业环境)

2019-07-20 11:00 作者:逐梦焚天  | 我要投稿

在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之际,中国环保产业界领军人物、桑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文一波作为校友嘉宾受邀出席论坛并作开场演讲。

针对当下环保产业的投资热潮与发展趋势,文一波坦言:环保产业是蓝海也是红海,如果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突破就是蓝海,反之便是红海。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同学们上午好!很高兴来和大家交流环保行业的一些情况。这几年环保很热,特别是去年的时候,雾霾在“两会”期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些年无论是大气、水包括土壤污染等问题的不断爆发,也催生了环保产业的不断成长。于是,很多人认为环保行业是特别好的朝阳产业、蓝海产业。

确确实实,这几年我们国家不断推出相关板块的行动规划,包括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而且每个板块动辄是几万亿的产业规模。而且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保这个行业也是在不断持续地高速发展,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保持在比较高的增长。

这样看来在这个领域确实有很大的空间,也因此很多国内的一些企业都进入了这个行业,现在的央企可能有30%-40%不同程度地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包括建筑、水力、水泥、房地产、园林等等,都开始介入环保市场,大家都认为这个领域有很多的商机。

实际上,进来的这些企业大多是资金密集型或行政资源型的企业,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较好的资金条件和行政关系,进来就有机会挣钱,后来发现这个领域其实已经变成红海了,整个行业正在逐步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举几个例子:先说垃圾焚烧发电。现在中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差不多每个县都在建垃圾焚烧厂,数量多得惊人。2002年,我们国家垃圾焚烧发电的价格大概在200-250元/吨左右,这些年因为太多企业进来了,垃圾焚烧发电的价格从200元降到100元,再到70元、60元、50元、38元、28元、18元,最近的价格是降到了10元。目前欧洲一吨垃圾处理价格大概是100欧元,美国大约是100美金,而我们国家是10元人民币!

真的是技术进步了吗?肯定不是。

我们国家的垃圾实际上比国外所有的生活垃圾处理难度都大,因为我们国家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导致生活垃圾的含水率特别高,热值特别低。

像欧美的垃圾热值基本上1500-2000大卡,我们国家的很多都在1000大卡以下,这个数值要发电是不够的。价格降到10元后只有尽可能节省投资,包括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但这样的结果是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的垃圾焚烧发电始终得到老百姓的反对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低价的恶性竞争造成设施的稳定性、安全性存在隐患。

此外,也确实没什么收益,大部分在赔本赚吆喝,有些人赌未来会提价,但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基本不太可能提价,所以,实际上垃圾焚烧发电这个行业的形势已经很恶劣了。

再说污水处理。当前污水处理的报价从一吨水5块钱,降到2块、1块,最低的已经降到3毛9分钱了。这个价格连日常运行费用都不够,更谈不上折旧、维修、大修。有些企业认为,他们进来是战略、是占坑,赔钱也要进来,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没有赚钱的机会,但仍然有企业在这么做。

这样一来,很多政府有预期了,觉得污水处理价格就应该这么低。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令像我们这样发展了20多年的企业感到困惑,要不要参与,要不要投标?市场规则被打乱了,对整个行业都是一种伤害。

同样的还有海水淡化。国际上做海水淡化价格平均要1美金以上,包括投资建设和运行,但在我们国家去年已经有人降到4元钱以下了,什么概念?基本上只够运营成本。海水淡化投资是很高的,没有投资收益的产业怎么持续、怎么发展?其他领域基本上也都是这样。

现在这个行业大概有三万多家,企业从业人员有三百多万人,每年的产值规模很大。而且企业间的合作、并购力度加大,包括在海外也很热闹,去年中国的环保企业在海外并购就花了200多亿,许多欧洲的企业欲卖资产基本上只找中国人,而且只有中国人出得起价格。

然而,目前欧洲的现状是垃圾量在不断减少,花了那么多PE但是利润得不到增长,那买它的什么?买它的技术、买它的资源?欧洲垃圾热值很高,国内垃圾热值很低,同样的技术直接搬过来肯定不行。那花这么多钱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不知道。

总之,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是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有钱的中国人,但是反过来看,确确实实已经很难赚钱了。我们今年跟启迪科服看了不少海外的项目,我在考虑,为什么欧洲人都在卖项目?因为它确实没有成长性而且不断地走下坡路。

我觉得,海外的不管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不适宜买,与其买别人还不如买自己,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做,这个行业已经是红海,大的会死,小的也会死,最后会一片狼藉。

但是这个行业是否没有机会了呢?也不是。

因为行业规模在,所以机会一定会有。我们总结,这个行业要做,从三个角度做可以产生新的机会,第一个核心技术,第二是互联网+,第三是生态链。

当前,环保行业有很多问题和技术瓶颈没有解决。一些院校的科研成果看起来水平很高,但是却很难转化。生产和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比如现在北方区大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到了冬天氨氮指标就会超标。

什么原因?就是技术没有解决。

反过来,国家近几年做了很多公关课题,包括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却没有这个,为什么?很多课题很久之前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立项却立不起来,导致很多工业废水主要的指标达标,但还有一些关键指标没有达标,所以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关键技术可以突破的。垃圾焚烧发电很多人都不喜欢。

一方面大量的垃圾围城必须要处理,另一方面反对建垃圾焚烧厂的居民越来越多。这个矛盾有没有路径解决?其实这本身是一个可以突破的课题。还有垃圾分类。我们喊了几十年,花了很多钱和心思去做这个工作,但最后的结果是很差的。

垃圾要不要分类,如何分类?

围绕这个讲一个我们的核心技术,“互联网+”和生态链的案例。我们从两个地方做核心技术突破。

第一是垃圾分类。我们认为如果有技术解决可以分类的话后面的处理环节会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做了垃圾自动挤压分类,居民将混合的垃圾放在一起到工厂通过设备一挤一分为二,挤成有机质的湿垃圾和热值高的热垃圾,这个路径从源头到运输、处理、终端都特别简单,成本大大减少而且整个过程更加环保,这个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挤压后的垃圾,我们做二级气化,用等离子把它全部烧干净最后变成渣和气,像天然气一样直接燃烧发电。这个路径对我们来讲将会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机会。

我们在环卫方面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过去大家认为环卫就是扫大街,我们认为这个模式不可持续,我们觉得要做环卫一定要提高它的附加值,所以我们了所谓的互联网环卫。

每天都要清扫,大街小巷都需要是必须要做的,以这个为入口我们把环卫、物流、废品回收整合起来。原来环卫是一条网,废品回收是一条网,现在我们两网并行。

通过环卫把再生资源融进来,同时通过环卫每天的作业把物流结合起来,所以做了这样一个涵盖环卫、再生资源、物流包括广告这样一个新的业态。

原来环卫清扫以人工为主,现在我们做到以机械为主的模式,人的素质大大提高,同时通过一些方式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我们做环卫已经不是跟传统的环卫企业竞争,也没有跟原来的再生资源、物流行业竞争,因为我们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今年五一之后我们的新互联网环卫平台上线之后将成为开放式平台,所有环卫公司都可以免费使用我们的平台,将来我们会知道哪个社区住了多少人,这些人的生活层次、生活水平,通过排放的垃圾和再生资源的水平知道这些人的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所以,环保这个行业如果按传统方式做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这个行业也有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尤其应在细节上突破。

可以说,环保产业是蓝海也是红海,如果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突破就是蓝海,反之便是红海。

附:

一名农家子弟的环保奋斗史 | 从技术员到百亿帝国

提到环保行业,就不可避免的提到文一波。

为什么?

因为他一路狂奔,被同行称为妄人。所到之处,每次好像都错过了上半场,但他却一次次的带头开启全新的下半场,最终缔造了一个环保帝国。

这个环保帝国并非三五年之功,他已经花了25年。

从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技术员到如今坐拥百亿资产被誉为环保界的男神,这一路有太多值得回顾和学习的东西。

文一波


01

是写一辈子报告

还是去改变世界


文一波出身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83年大学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给水排水系,1987年继续在清华大学水污染防治深造。

在清华期间,文一波的技术能力已经有所体现。他在研二时就独自拿下了鞍山钢铁厂的焦化废水项目,结果交付的也很让对方满意。后来宝钢也专门把文一波请过去做技术支持,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大新闻,因为当时宝钢采用日本的环保技术没能达标,最后还是文一波帮助解决的。

1989年,文一波被分配到了化工部规划院工作,负责审核环保项目。

当时的文一波已经发现那时的规划设计思路、设备、项目运行管理已经非常老套,他经常能跳出老套的思路提出创新且实用性的建议。

虽然思维异常活跃,但那时的他并没有创业的念头,因为当时的工作是个金饭碗,能 拿到这个金饭碗的人并不多。

但对于一个创新思维严重过剩且荷尔蒙正处于旺盛期的有志青年来说,金饭碗端绝不是他人生的目的地。

故事的转机发生在几年后,有两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找他商讨一起创业的事情,这把干柴一下被点燃了。

这是一个很容易做决定但却又很难做决定的事,对于一个农家子弟,奋斗到现在已经是一个高配版的屌丝逆袭故事。在那个时代亲手丢掉金饭碗的就是妄人。

文一波最终在是写一辈子报告,还是去改变世界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丢掉了金饭碗,踏上了充满坎坷却又让人兴奋的战场。


02

从技术员到“全能超人”

从艰难前行到坐上“火箭”


1.技术员创业被逼到想哭

文一波对创业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好走,但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创业不久,那两位曾经斗志昂扬和他一起创业的老铁首先扛不住了,两人最终决定退出。

三人组合,最后只剩下文一波一人。

这时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极大的压力,面对如此困境是一起退出还是孤军奋战。

文一波选择了孤军奋战,妄人的特质让他走了下去。

文一波擅长技术,但创业并不是只靠技术,团队还需要业务员,工程师,还需要有人做管理。而这些他都的亲自上,不仅要亲自上,还得要做好。

无数个夜晚,文一波只身一人,坐在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里(这20平米就是桑德集团的前身),他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桑德如今的帝国情景,而是前所未有的不安。


2.人生第一单

创业最让人惊喜和兴奋的是第一单,但往往最难的也是第一单。做环保不是开饭店,生意再烂,总有个把人进来吃饭。

市场的反馈让文一波有些措手不及,明明自己手里有技术可以解决当时的水问题,但是就是没人用。

文一波尝试了各种办法,甚至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老练一些,他留起了胡子。因为在这个技术行业,人们过去的惯性思维是始终相信年龄长的人。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公司的第一单。

无奈之下,这位技术员出身的创业者也选择了尝试使用自己内心不是特别认同的路子,打广告。

果然,之前卖不出去并不是技术不好,而是嗓门不够大。这下登了广告之后,文一波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单,锦州一个啤酒厂废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和技术支持。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文一波率领桑德在业内成功打响了第一炮,这时是1995年。 

之后,到了1996年,文一波才真正迎来了第一个大单,天津化工厂4万吨氧氯丙烷废水处理工程项目,订单金额上千万。

这让桑德真正有了走下去的可能。


3.狂妄之徒的“惊天”计划

在创业初期,有两件事特别能说明他为什么会被称为狂妄之徒。

一个是,在1999年,文一波花费几千万,将自己的企业改制成为一家民营企业。

历史原因,那个时代的企业都是有主管单位的,民营企业的地位还没有给予充分肯定。但到了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次会议上党对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民营企业权责明晰、灵活机动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凸显。

而这些优势,正是文一波迫切想给桑德赋予的,所以一口下买断了企业。

另一个是,文一波一手策划和推动了桑德的第一次爆发。

水务企业要想做大,市政污水是一个绝对的黄金机会。但那个时候,国家怎么可能有大把钞票去搞环保,所以很多企业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妄人”的特点再一次发挥作用了。

这是文一波第一次带头下场,下了一个没人敢进的场子。

他的想法是,政府没钱,那我帮你搞钱,这钱没必要一定是政府出。这种想法在当时就是典型的妄人,甚至被同行认为是想钱想疯了。

从想法到最总落地,文一波整整花了两年时间。

当2000年12月份文一波等到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正式批复的那一天,文一波的心情是复杂的,这其中有太多的艰辛与不确定,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行业的事。

很多人羡慕嫉妒桑德今天的拿单能力,但却对这背后的付出好像并不了解。

北京市肖家河、通州区的两个市政污水处理厂,这两个项目是第一批被批复的可以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也是桑德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桑德开启了中国环保行业的第一个BOT项目,凭借着BOT这把利器,桑德的发展终于坐上了火箭。


03

用25年缔造的环保帝国
背后三点经验值得学习


1.不断学习不断自我颠覆

对于学习文一波认为创业者有两个方面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学习与研究。

文一波认为,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自己在做正确的事,这种对行业判断来自于自己长时间在行业里的浸泡和研究。

没有不变的生意,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到运营管理包括生态链,我们面临的是不确定的问题,一定要不断去学习,不断的去超越自己,才有可能去做。创业者必须时刻为团队掌握好方向。

有人问文一波,桑德几乎布局了环保行业全产业链如今还拓展到了新能源领域,你是如何保证自己能跟得上这些技术的理解的?

文一波说:向团队专业的人学习。我是集团里面很多公司的技术总监,包括最近成立的新能源研究院,很多技术对我来说都是新东西,为什么我要做这个总监?因为环保行业的本质就是技术,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作为带头人,我必须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以及我们的技术要去到哪里。


二是,对资本和管理的学习。

环保行业里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没有资本的背景,很多公司甚至整个团队里都没有懂资本的人,这让大家吃过很多亏。


行业里有人说文一波太擅长搞资本了,这一点都不像一名技术员出身的创业者。而文一波非常清楚,别人眼里所谓的擅长,只不过是自己肯下功夫罢了,这里面没有捷径。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所谓的捷径,那就是把自己的技术做好,最到行业顶尖水平。

除了资本,公司的管理对一名技术员来讲也是一件异常难搞的事。

以前是一个人充当多面手,技能高技术又能搞客户,现在公司要做大就必须培养更多的人,通过科学的管理让大家发挥更多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桑德系旗下每个业务板块、公司都是一个创业团队。对于这些团队的核心管理人员,文一波会花大量的时间与他们沟通。

一是要确保每个团队的经营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方向错了,再多努力也没有用;二是要深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欠缺点,然后从集团的层面对其进行资源调配与布局。


2.创业最关键的是团队

环保行业最关键的就是技术,而技术的背后是人和团队。创业就是搭一个有吸引力的台子,然后吸引一帮有能力的人过来,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做大。

桑德有一个五百人以上的硕士和博士组成技术研发团队,这是它能够不断产生新技术新产品的土壤。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即便投入这么多做了这么多工作也不一定不会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出,但不做一定不会有产出。

很多企业不愿在人上投入,自然也就没有研发和创新,最终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


3.只保留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企业

桑德旗下子公司众多,但多对于企业来讲并不见得是好事,有时甚至会成为企业的负担。所以桑德在决定是否砍掉或者收购一家企业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行业前三。

在桑德集团旗下的各个细分领域的企业,如果进不了行业前三或者没有潜力成长为前三就会被砍掉。

这种做法和美国通用集团的做法很像,作为多元化集团运营的公司,管理的挑战性很大。确保每一个子版块的业务都能做到行业前三是形成集团合力的关键,如果做不到前三那带来的就是反作用力,这对整体是没价值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负面价值。


04

写在最后

环保行业每一次机会的迸发,文一波都没有错过,从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到互联网环卫再到新能源,每一次都有他突围的身影。

有人问文一波,你在环保行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文一波说:如果有秘诀,那就是始终在一个领域泡着,酸甜苦辣全尝到了。所以我才会知道机会在哪里,比别人更能看清楚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看清之后,文一波要做的就是带头下场破局,他总能从一个看似“妄人”的角度对行业的下半场进行革新。

有人说他是破局者,也有人说骂他是“幻想家”,但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

因为对环保行业25年的专注,让他相信自己看到的是未来,而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且只属于少数人。

当你以成功者的身份向别人宣传你的大梦想时,别人会把你的梦想当成创新和勇于挑战;当你身份不够的时候,你告诉别人你有大梦想,别人会说你是妄人,幻想家;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会被打击,但我们不能失去梦想。任何人都可以不相信我们的梦想,但唯独我们自己不行,因为梦想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失去梦想的人生是不值得苟且的!

文一波前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2017年环保行业环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