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地赞美民主德国?【柏林墙后的奇迹】

1949年,东德在苏占区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许多朋友对于这个苏东阵营的国家有着某些特殊的情感,却缺乏对其情况的基本认识,以至于在对外输出所于东德的赞美之情时犯了不少错误,本文将会从各个角度带各位梳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优点 国家实力方面 相比其他一些方面,东德的国家实力实在并不是适合着重赞美的点,但是一些朋友又恰恰最喜欢提这一方面,特别是将东德与以西德为主的国家对比 工业上,东德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其发展相比其他东欧国家是成功的,这一观点没有问题,但是受体量限制,东德很难跻身所谓的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仅从实际数量看,冷战结束前的1989年 民主德国钢产量为782万吨,同年罗马尼亚为1441万吨,波兰为1509万吨,捷克斯洛伐克1546万吨(西德超过4000万) 同样是1989年,民主德国生铁产量273万吨,罗马尼亚905万吨,波兰949万吨,捷克斯洛伐克991万吨(西德3300万) 东德最为突出的或许是煤炭产量,其开采了大量的褐煤,80年代后期每年能达到3亿吨以上,而联邦德国1989年黑煤和褐煤的产量合计在1.8亿吨左右,煤产量是极少数东德能赶上甚至超过西德的工业指标之一,但大量的燃烧褐煤并排放未经过滤的废气也给东德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与其他等级的煤相比,褐煤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煤炭,根据来源的不同,褐煤中可能含有各种重金属,其残留在燃烧产生的煤飞灰中,带来了不小的健康隐患
⬆️褐煤 不过,衡量一个工业国的工业实力不可以只看实际数字,东德相比其他东欧国家,优势在于一些较为高端的工业,东德的五年计划创建了一系列“经济上重要的工业基地”,如洛伊纳(Leuna)的化工区,威斯穆特(Wismut)的铀矿,吕贝瑙(Lübbenau)的发电站,勃兰登堡的金属工业,以及爱森纳赫(Eisenach)的汽车生产,东德在化工,汽车制造,微电子,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等领域都在苏联阵营内有所建树,在昂纳克的统治下,东德电子、微电子和数据处理行业在 1970 年代平均增长 11.4%,在 1980年代平均增长 12.9%,
德累斯顿几乎能被称为是整个华约微电子与半导体的科研和生产中心
⬆️东德U61000芯片
而化工方面 东德50年代就开始向匈牙利等包括苏联在内的东欧国家输出其化工设备,新兴的化学工业崛起后,东德深度重视并加强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使整体技术稳定发展,对整个经互会该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70年代后,民主德国更是开始由单一的设备出口发展成为联合型化工装备建设公司,其优点在于制冷设备,液化天然气设备,碱,盐处理设备等,东德的啤酒制造也较为成熟,70年代后基本可以保持在年产20亿升以上 但东德的化工产业也因监管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前文提到的褐煤燃烧问题,使得两德统一时越过边境的联邦德国人发现,东德随处可见工厂排出的黄灰色烟雾,且大部分土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化学污染,东德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西德的7倍,甚至相较匈牙利的水平还高出了不少,其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水平,就是放在全世界也是较严重的 一位叫牧师指出:“发电厂的巨大烟囱向天空喷出了大量煤尘。让我们的孩子保持干净是一场持续的斗争。”
总体而言,东德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其部分工业指标较为突出,且在一些更依赖科技水平的领域相较东欧各国有明显的优势,但综合工业水平很难排到世界前列乃至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国”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东德工业水平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他的西部同胞,70年代后联邦德国在新东方政策支持下积极促进与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东西德之间协定去除包括关税在内的任何贸易壁垒让东德吃足了红利,凭借来自西德的高效原料补给和大量的贷款,民主德国能有效克服其他东欧国家普遍存在的供应瓶颈,从而稳定发展
⬆️东德工厂 军事方面 东德人民军成立于1956年3 月1日,根据纪律、训练的彻底性和军官领导的素质,北约时常将东德人民军评为华沙条约组织中最好的军队,一旦开战,其或许会成为苏联的东欧盟友中最值得北约重视的,冷战结束前,东德拥有: 767 架飞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24架是MiG-29)208艘舰艇,2,761辆坦克,133,900 辆轮式车辆 2,199门火炮,1,376,650 支枪支 303,690吨弹药和14,335吨燃料和清洁材料 东德人民军终究规模有限,
其有限的装备就注定了东德人民军无法靠自身抗衡他们的同胞——同样有这较高素质的西德联邦国防军
关于这两支时常被拿出来对比的军队的具体装备型号及数量,详见up之前的这个视频
BV1bF411G7U3(东西德全面对比)
同时,东德军队也很难做到像很多人想的那样“靠着士气上的优势”击垮敌人,诚然东德正规军素质较高,但是在二战结束的背景之下,
东德和西德一样在民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反战思想,官方的灌输成效也值得怀疑,因为大量的民主德国人拒绝服兵役,而以成为“建设兵”替代
,这一制度是在教会的压力下由东德官方授权为“以宗教观点或类似原因拒绝携带武器服兵役”的适龄男子构建的,他们身穿军装,按军纪居住在军营内,但不携带武器,也不接受战斗训练。理论上,它们只能用于民用建筑项目,也就是成为穿着军装工作的平民而非持枪的军人,在民主德国社会中强大的有与官方保持一致的压力之下,还有那么多人敢于以此类方式公开表达与官方不同的见解,恐怕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整体而言,东德人民军的正规军是一支规模不算大但素质精良的军队,在整个华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终究难以与担任北约欧洲陆军中流砥柱的西德国防军相比较,也很难说因为士气或信仰可以得到能抹平巨大实力鸿沟的提升
⬆️以东德人民军为主题的东德邮票
东德人民军⬆️ 关于"人人平等“” 德意民主共和国建立在致力于铲除阶级差别的政治理论基础上,因此
东德的收入差距显著小于西德,其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也相较联邦共和国更低
,与此同时民主德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赋予了工人阶级很高的社会地位,令很多民主德国人愿意将自己看作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但是,在这一方面也不能赞扬得太过火,因为东德的平等只是相对的,其有着另一类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
各种各样的特权,以外汇商店为例,东德因为商品的普遍匮乏导致一些产品只有在被称为“内部商店”的特殊商店才可以买到,其1962年创立之初甚至不对普通的民主德国人开放,仅可通过外汇及西方货币购买,而拥有西方货币的人只是一小部分
,1974年后,这类商店开始向民众开放并接受民主德国马克,但依然有价格奇高的问题,这便最终强化了人们对西方商品更好的普遍信念(虽然也确实可以这么说),除此之外,东德的特权还表现在对去西方旅游的限制上,虽然开通了大约有6条跨境电话线路,但东西德之间的电话被监听和录音,以便收集颠覆的证据。只有退休人员或特别值得信赖的党员,即所谓的旅行干部才被允许到西方旅行,这一现象到柏林墙倒塌前夕才随着匈牙利开放和奥地利的边境和整个东欧的剧变有所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与很多喜欢东德的朋友们所幻想的平均主义相反,级别分明的“社会等级社会”在东德较为明显。
最顶端的是领导者,军队和秘密警察中的要员。排在他们下面的则是西方货币的持有者,因为他们可以在国际商店购买稀缺商品,或者通过一家用外汇购买礼物的特殊公司把东西从国外寄来,然后是电工、水管工和木匠等技艺高超的工匠,对他们的服务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的价值很高。
所以,在这一点上,东德社会确实相较西方更为平等(然而整体水平也远低于西方),但其绝非一个童话中的没有特权的世界
⬆️东德国际商店“
Intershop” 便属于特殊商店
生活水平 实际生活水平上,东德显著胜于其他东欧国家,首先,政府能够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即使其未必符合个人的能力,教育背景和愿望相吻合,最可贵的是,由于政府的合理补贴,民主德国在冷战中后期做到了没有一个人挨饿,80年代中期时,更是在人均消耗卡路里上超过了联邦德国,当然这是因为民主德国人消费的大多为包括肉类,鸡蛋,乳制品在内的基本食品,而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消费水平要东德则比西德低上不少,但不论如何,比起时常需要排队购买食品的波兰而言,东德已经很优秀了 与此同时,昂纳克政府通过预制构建技术修建起了大量的住宅楼,这种公寓易于组装,建造成本低廉。尽管空间仍被限制在70平方米左右,但这些公寓因其现代化的厨房、新的浴室和中央供暖而广受欢迎,以至于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把注意力转向修复市中心的历史街区,挽救更多有趣的老建筑免于颓败,东德新建起的大多公寓通过补贴按很低的租金提供给居民,
人们或许不会喜欢这些质量时常不会多好的住宅,但民主德国政府起码保证了所有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家。
与更东方的邻居们相比,民主德国的生活水平优越无比,虽然通过电视等方式东德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水平也远不及联邦德国人,
但是民主德国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起码压住了民众的不满,并让整个国家的稳定从柏林墙修建后维持到了80年代后期东欧形势剧变之前
民生保障
东德的民生保障做的很好,这是他们少数可以让西德自愧不如的领域之一
,东德在卫生和社会福利方面保持着较高的开支,他们对孕妇的补贴非常慷慨,从1984年起,每个民主德国产妇都有权在生完孩子后享有长达一年的全薪产假,假设是第三胎,还能延长到18个月,相比之下,联邦德国在首个孩子出身和二胎,三胎后只会分别给予8个星期和12个星期的产假,与此同时,在西德脱产照顾孩子的人得不到工资,只有非常有限的补贴。 劳动力严重不足的东德还贴心地建立起大量的育儿设施,以方便妇女回归他们的岗位,托儿所从早上六点营业至下午六点,几乎涵盖了多数劳工一天完整的工作时间,费用方面政府补助的大部分,父母只需负担剩下的一小部分和子女的餐费,此类诱人的条件让一些最初怀疑育儿设施中军事游戏和意识形态灌输合理性的家庭也开始选择将孩子送去育儿所,为了让妇女们放心,民主德国还在孩子生病等情况下允许妇女归家照顾孩子,在此期间政府将会提供专门的补贴,但联邦德国就不那么注重这一点了,稀缺的幼儿托管机构让不少妇女被迫自己解决问题,通常是更长时间停职在家或是将孩子交给邻居或长辈照顾。 另外,民主德国会提供充足的退休金和抚恤金,同时设有地价的养老院,也维持着虽然技术不如联邦德国却十分完善的医疗服务
正是东德政府做的这些实事,构成了东德已不复存在后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主的一些地方的中老年人在某些方面怀念曾经生活的“东德情怀”奠定了基础,
也让持刻板印象的联邦德国人知道了柏林墙另一侧的社会在过去数十年里并非只有千篇一律的信息灌输和威权主义独裁,另一侧的稳定也绝非只是因为统一社会党的恐怖政策
⬆️21世纪的东德某地,“东德情怀”的产物 教育层面 民主德国十分重视国民教育,苏占区早在民主德国建立前就采取措施,彻底否定了含有明显社会歧视性的选择性教育制度,代之以一视同仁面对所有六至十四岁少年儿童的基础学校,并让高素质学生在毕业后进入“高级中学”,此后民主德国教育结构多次调整,1950年引入“十年制学校”,并让没能进入高级中学的学生也能通过职业中学或技术中学进入大学。1959年,《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法》在东德取消了基础学校,代之以“十年制普通技术学校”,有学术天赋的学生则可进入专门开设的两年制学校进一步学习 同时,东德引入了密集的高标准教育设施网络,尤其是幼儿园,东德幼儿园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这些机构的强大教育背景,甚至与今天德国的幼儿园相比也是如此。三到六岁的孩子学会了与其他孩子互动,习惯了稳定的日常生活,并被引入学习的理念,且东德的幼儿园是免费的,名额也可以覆盖90%以上的东德孩子 民主德国教育机会平等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50年代中期,在东德就有53%的大学生来自于工人阶级家庭,而联邦德国直到1970年在这一指标上都还未突破10%,民主德国的教育投入占其国民投入的比重多年来一直高于联邦德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统计的数据,从1954年到1962年,民主德国平均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7%,联邦德国的数据仅在3.5%左右。
从教育层面上看,虽然硬件设施有所不足,但制度上东德确实在迈向世界前列
⬆️玛格特·昂纳克,东德领导人
埃里希·昂纳克的妻子,东德教育部长
性别平等 在妇女地位问题上,东德再一次交出了更好的答卷,1947年便早早成立的以消除法西斯思想,加强女性教育,促进权利平等,加强公平的社会生活条件,本着人道主义与和平的精神对儿童进行教育,与国际妇女运动广泛合作为目标的群众组织东德民主妇女联盟在冷战后期拥有着约150万的会员 虽然一直到80年代,东西德的男女地位都仍然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距在民主德国更小,因为民主德国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的比例显著更高,虽然两德妇女都时常从事社会地位较低,与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相匹配的工作,但相比西德显著高于男性的女性失业率而言,东德妇女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 早在1950年,东德就通过了《产假和保护妇女儿童权利法》,通过建立全面的儿童保育体系促进女性就业,并为有孩子的夫妇优先分配专项贷款和住房,从客观事实来看,同样持解放妇女目标并在数十年里都取得明显进展的两个德国中,民主德国妇女受到的“解放”程度更深,
出于意思形态的原因,民主德国当局确实存在着一种真诚的,为女性提供更大平等的愿望,而不是简单的着眼于劳动力短缺的国情而利用妇女
⬆️DFD 德国民主妇女联盟 总结:身处苏联阵营的东德,时常因为莫斯科的政策改变而被迫停止利于自身发展的一些尝试,国家实力上,东德体量有限,但是其毋庸置疑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其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东德人民军也成为了一支高效,精良的部队,东方的德意志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欧奇迹,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相比西德,东德在国家实力方面的奇迹实在太过渺小,二者之间在军事,工业实力上不存在任何对比的必要(一对比就是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差距,相信大家都不想看到,但这恰恰也是大多数喜欢东德的朋友们最常犯的错误) 东德作为一个国家,最有魅力的地方从来都不是它的实力,而是在1950年的过渡期和1980年代后期之间的20余年间,东德政府发自内心为人民做的实事,包括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教育制度的完善,妇女权利的争取,国民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持续增强等 没有人怀疑,相当多的民主德国人对于物质上的短缺和对个人自由的种种限制是不满的,但是不可以因此而闭眼不见老百姓和当局在目标上的重合之处,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也就是当局在医疗,卫生,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深受老百姓欢迎,否则统一社会党也不可能在超过魏玛共和国和第三帝国总和的时间内让民主德国大体保持稳定,以过分简单非黑即白的观点看待身处冷战前线的的民主德国的国家与社会乃是大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