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十六)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批评

2022-08-06 21:14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社会学派: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王建

  1. 核心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2. 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时事,并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新乐府诗创作与以韩柳“古文”创作之繁荣,都是中唐儒学复古思潮的产物。

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理论有两个基本内容。

  1. 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

    “泄导人情,补察时政”。诗歌应能反映人间疾苦,揭露时政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其必要时进行改革。“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提倡“直笔”,反对“虚美”,要求“黯华于枝叶,反实于根源”,认为文章只有具备高度的真实性,才能起到积极的政治作用。他要求恢复采诗制度,使下情上达。

    具有“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的创作态度,坚决反对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歌功颂德之作,强调“意激”“言切”的创作原则。

  2. 创作方法上,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要求有严格的真实性,《新乐府》《秦中吟》都是文学创作中严格遵循史家“实录”精神的产物。

    有很强的政治性,自觉地把诗歌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

    有一定的典型性,要求诗歌所描写的具体生活内容应当具有某种普遍的社会意义。

    有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质而径,直而切。”

三、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意义

  1.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诗歌主张,突出强调了文学和人民的密切关系,要求文学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是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关心国计民生、表现社会政治内容诗歌的创作总结,是建立在儒家民本思想上的具有民主性文学创作思想发展的高峰。

  2. “意激”“言切”的创作原则,超越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界限,与“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的主张相冲突,对后世创作和理论批评影响深远。

  3.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缺点,是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认识存在极为简单化和绝对化的错误看法。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局限在干预政治的狭小范围,而忽略了文学社会功能的广阔性、多面性。

    同时,他也忽视了文学的教育作用是要通过审美的方式实现的,因而对诗歌的艺术美十分轻视,忽略了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质而径”“直而切”有它平易充实的一面,但也有直露辞繁的缺点,说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是初步的、不成熟的。


(二十六)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批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