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大甸山哀牢文化先民形象基于文物的想象

2023-02-13 21:50 作者:掉进矿坑的Charles  | 我要投稿

       放假最后几天,阴差阳错地找了大甸山遗址的纪录片来下饭(没想到有四集),本来对西南考古除了三星堆遗址之外几乎没什么认识,现在对大甸山遗址出土的那些造型与中原文化青铜器相去甚远的器物印象深刻,还因此去翻了翻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和云南地区相关的部分,书中的古滇国盛装之前就令我耳目一新。但马上面临中考,也没有时间精读相关浩如烟海的著作文献,只能画画聊以慰藉了。

基于文物想象的大甸山女祭师形象

  得益于某扫描软件的奇怪效果,本打算骗朋友是石板印刷的老拓片,结果被批不仅像小学生画的,而且开脸十分二次元(捂脸。虽然小可是左撇子而且画艺不精,且仅有的一些绘画工具也没翻出来,在构图笔法上的确没什么可夸的。。但此画蕴含的当时当地元素还是很丰富的,如人物手持的就是复原了大甸山遗址出土的“铜柄铜钺”(也有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是权杖),沈从文先生书中则将石寨山古滇国遗址出土的铜鼓等物上人物手持的与之类似的器物(但是柄较之短些,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177)称为干戚或古式钺,小可不敢苟同,毕竟中原文化的戚和钺都是由斧发展而成的,而大甸山遗址的这种所谓“戚”“钺”实际上刃部更像当地出土的青铜弯刀,整体像是弯曲了刀柄且下接有长杆的青铜弯刀,小可以为称作“铜柄刀首杖”之类或许更佳。顺带一提人物握持的地方的类似纹饰或缠绳的部分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大家可以想象为类似同时期汉剑所有的那种缠绳。

“铜柄铜钺”原物 图源云南考古
原物首部纹饰 图源同上
汉代环手剑柄缠绳 图源知乎人渣啸西风

  人物所穿服饰:外层的对襟服饰灵感来自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人女奴铜像(云南省博物馆称为执伞女铜俑),沈先生将其服饰归为汉式,类似的出土实物诸如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直领对襟的䋺衣(注意这件衣服是冥器尺寸比活人衣服小很多)

䋺衣 图源文博在线网
石寨山出土女俑 图源云南省博物馆

对比文物不难发现在想象图中我应该是把衣长画长了,长度近小腿末端类似于宋制女长褙子或现代连衣裙的长度,这点其实不太可取(我没考证过古气候,但是感觉云南古代应该也挺湿热的,毕竟商朝时黄河流域都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应该把衣服画短些),然后衣服上纹饰参考的是大甸山遗址所在的昌宁县民间采集到的同时期青铜器上的蛇纹饰。(这种蛇纹小可认为和南美洲一些古代文明中的蛇纹也十分相像)

昌宁县采集青铜器图集 图源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衣服部分其他没什么可讲,圆领内衬是照搬铜女俑,下裳化成了类似草裙的质感,灵感取自石寨山遗址出土的高冠盛装乐舞滇人鎏金铜像(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170)。

然后从头到脚说说其他要素:头型的话,铜女俑沈先生认为发型和战国楚墓帛画类似(银锭式髻),但小可憾未寻得方便临摹的(书中收录一副帛画的是侧像),所以改道用了长沙信阳楚墓出土的女俑做参考,原物背面是长辫中部结双鬟(见下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81,P90,来源应是蒋玄佁《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

图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人物右耳所带铜环也是参考铜女俑,脖子上斜挂的项链参考的是大甸山遗址出土的一批琥珀珠子(大甸山先民可能因为琥珀珍贵为了保留料子或者出于设计需要,珠子做的大小不一,所以个人认为如果穿成项链戴在脖子上活动,很可能会变成这样斜挂的状态。)

图源保山新闻网

然后人物另一手持的是缀铃铛的铜镯(也可能是脚环记不清了暂时),图片网上没找到,特别感兴趣就去看央视的纪录片《大甸山青铜墓地》吧,脚上的铃铛也是同理。

估计是出自当地文保部门的,但是被营销号弄去了,还称为编钟,一看就是没对过尺寸

本图本文都是自娱自乐,说是基于文物的想象,实际展开说是糅合了汉化的古滇人服装发型元素,楚国服装发型元素,大甸山哀牢文化纹饰和器物元素的一个对云南地区古代先民的瑰丽想象,在我脑中偶然闪过,以文史资料碎片拼拼凑凑而成的一片偶然的浮光掠影,再由我不精的画艺勉强呈现罢,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考古资料出世,可供今人更完整真实地还原云南地区各时期古代先民的形象。

对大甸山哀牢文化先民形象基于文物的想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