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人类封印地下十万年,就算世界毁灭也不能打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商家都很喜欢夸耀自己持久。
餐厅、银行总说自己是“百年老店”、“百年历史”,就连卖五香粉的都会说自己卖的前朝的祖传秘方。

因为我们人类有一种潜意识:越古老的东西,越可能继续存在。——换句话说,就是都已经存在这么久了,它一定有它的道理。

同理,如果你有一条祖传的项链,你想安全地储存它几十上百年,你想到的一定是瑞士银行。如果你想存储它1000年,你可能会想到把它放在巴黎圣母院的地下室。而如果是5000年,就只有埃及的金字塔符合要求了。

那么,假如现在有一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货物,需要储存10万年,那又该放在哪里呢?

这件关乎人类命运的货物,就是核废料;而10万年,是它们放射性减弱到对环境无害的时间。
目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政客已经发现,21世纪很可能是核电的世纪。

(图:核电站的反应核心)
风能和水电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有送电不稳定的问题。在绿色能源之中,核电是技术最为可靠,以及最为稳定的发电方式。
先行一步的法国,已经使用核电供应国家73%的电力。

(图:法国国家能源来源示意图, 图源:EIA)
但核电相比于其他能源,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可行的核废料存储方案。

核废料的主要来源是乏燃料,也就是已经使用完毕的核燃料。它们无法继续维持核反应发电,但仍然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
目前,全世界大多数核电站,比如美国的San Onofre核电站,采取的是就地处理的方式。先在巨型水池中存放5年,然后装进特殊的石棺之内,存储在发电站地下。

然而San Onofre远非理想的存储地点:它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频发,设施老旧。
事实上,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核废料存储设施都是临时的。也就是说,这些核废料实际上还在等待被运输到一个永久的,可以维持好几万年的设施中去。

图:San Onofre核设施
用一个工程师的话说,这是“盖好了公寓,却忘了装马桶,所以只能先堆在家里”
很多人提议,使用火箭把核废料送去太空。但是这个计划至少目前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火箭发射成功的概率都在98%左右,这个成功率对于倾泻核废料是致命的:只要失败一次,后果不亚于引爆一颗核弹…

目前,唯一靠谱的方案,是在地下建造一个永久(1万年+)的掩埋场。
而该如何建造这样一种设施,成为了一个困扰所有人的难题。

(图:德国卡尔斯鲁厄核废料掩埋洞穴)
要知道,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20万年的历史。而其中只有1万年的时间是存在有组织分工的文明社会的。
你能列举出任何一个至今存在的建筑、组织、或是任何有形无形的东西,存在超过1万年的吗?
紫禁城,600年▼

天主教会,2000年▼

最古老的金字塔,左赛尔金字塔,4600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遗迹,可能是一万两千年前的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

但是,这个石阵,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的时候,就已经被人类废弃。
如果我们制造一个计划使用年限1万年的核废料永久掩埋处,我们必须考虑一个现实:我们的文明很可能延续不到核废料安全的那一天。

当现代发达文明走到尽头,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和技术维持核废料的安全?当国家、文明都不存在的时候,这台设施是否还能继续运转?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强盛如罗马帝国,也最终毁灭于公元5世纪。没有一个文明可以延续那么长时间(可能除了中华文明依然在延续)

所以,动辄万年的时间,让设计师们不得不用宏大的、文明的跨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目前在建的核废料永久掩埋设施中,最为先进的,可能是芬兰Olkiluoto核设施。

这可能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了:Olkiluoto不在地震带上,也没有海啸、飓风的记录。
芬兰人在地下500米处挖掘了一条长长的隧道,用于储存携带核废料的石棺。从2020年开始,首批核废料就将进驻此处。

预计在2100年,当整个设施存储量达到上限的时候,他们将会摧毁入口通道,把整个设施填平。如此一来,核废料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
而且,在此以后,整个设施就不再需要人员看护。就算芬兰这个国家消失,存储在这里的核废料也不会泄露。

图:Olkiluoto的示意图,绿色部分为存储区。
但还剩下最后一个潜在的问题——人类的好奇心。
文明的毁灭,不代表人类的灭绝。在古老文明的废墟上会出现新的人类。

从古至今,人类都对古老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很多人担心几千年后,可能会有来自新文明的人类,怀着考古的好奇心,对这个设施进行挖掘。那么核废料的潘多拉魔盒就会在未来被打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芬兰人提议:要从所有纸质的、网络的记录中删去Olkiluoto核设施的存在,让它永久地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中…
“这是我们必须牢记要忘却的地方”

(图:Olkiluoto的位置)
而美国人则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们想要用各种方式,向未来文明的人们发出警告:快离开,这里的东西非常危险。

1993年,为了建造核废料隔离实验设施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美国能源部召集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各尽其能,设计了许多不同的警告提示。

(图:关于防止人类入侵核废料设施的专家意见,美国能源部,1993年)

(图:WIPP,美国核废料隔离实验设施,新墨西哥州)
语言学家首先决定,把警告提示用英语、法语、俄语、中文、西班牙语、以及阿拉伯语写在设
施的周围。因为从概率上来说,如果几千年后存在人类文明,那么他们应该能读懂以上至少一种文字。

“…The danger is still present, in your time, as it was in ours. The danger is to the body ,and It can kill…This place is best shunned and left uninhabited”
“…这里的危险依然存在,在你们的时代,一如我们的时代。这里的危险会伤害身体,可以造成死亡…忽视这里,赶紧离开!”

图:展示信息的房间

图:展示信息的房间
但如果未来的人类无法理解这些语言,又该怎么办呢?
在符号学家们给与能源部的建议中,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图示,用于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传递信息▼


(图:美国能源部报告中提出的图示)
除此之外,掩埋设施的表面,用恐惧、夸张的建筑结构,促使人类离开▼



然而,这些建议依然有很大的局限。
1、建筑和图面符号的含义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例如骷髅的标志在中世纪代表死亡,但在迪士尼电影中却经常象征宝藏与海盗。我们无法保证未来的人类能理解这些信息
2、人类的傲慢与好奇并不会让他们被这些信息说服。例如金字塔就是埃及皇室的永恒坟墓,是不应该被打开的。但考古学家还是照挖不误。

所以在1984年,意大利学者Paolo Fabbri提出了另一个脑洞大开的方案:
建筑终究是会灭亡的,但宗教和习俗却能在人类文明中长存。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全新的宗教,教导人们远离核设施。

Fabbri提出,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猫咪,让他们具有感知辐射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一靠近辐
射源,猫就会发绿光。并让这种猫大量繁衍

然后再建造一个“拜猫神教”,通过传统、民谣等广为流传的方式,让人类明白一旦看到发光的猫,就知道危险就在附近,必须远离…

其中一首歌是这样的:
Don't change color, kitty. Keep your color, kitty.
Stay that pretty gray. Don't change color, kitty.
Keep your color, kitty. Keep sickness away.
Please, 'cause if you do, or glow your luminescent eyes we're all gonna have to move…
猫咪,不要改变颜色。 猫咪,保持你的颜色。
猫咪,保持那种灰色。 猫咪,不要改变颜色。
猫咪,保持你的颜色。让病痛远离。
因为如果你变了颜色,或让你眼睛发出亮光,我们都将不得不逃离…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核废料永久掩埋场,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工程问题。
漫长的使用期限,让这个项目突破了技术的边界,成为了一个社会学、人类学的议题。

(图源:文明:太空)
不论这个设施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它都承载着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和技术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带着对未来的警示,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我们这个时文明永久的纪念碑。

(图源:2001太空漫游)
不过相比于上文提到的谨慎的悲观者,报姐对于核废料储存的未来还是乐观的。
技术仍然在不断进步,环保的理念也在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找到更合适的处理方式。
目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已经着手开发中国自己的永久设施,并开始研发核废料玻璃化技术,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说到底,很多人都忽略了:我们人类本身,就是那个可以存在几万年的设施。
这间存在了一万多年的百年老店,一定能继续存在、发展、繁荣。
即便是礼乐崩坏、城市陨落的年代,
人类的智慧与坚韧,让我们一次一次从文明的废墟中爬起。
从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到隆隆工厂里一辆辆的汽车,再到飞天之箭腾空而起。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