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感想:何以解忧 唯有实体唱片
一句话——玩了那么久音响,从最早的磁带、黑胶听到CD,再到舍弃实物玩起数播,再回到唱片 …… 最终体会到,数播再好、码率再高,仍嫌空洞,对真正的发烧友来说,唯有实物唱片能填充心里的“空洞”。
如今非发烧友基本都舍弃实物唱片了。手机App能满足几乎所有音乐需求了。手机+蓝牙耳机,手机蓝牙推送到音箱,能够满足他们所有的听音需求了。
然而发烧友还是需要唱片的。每次音响展上,唱片公司、二手唱片商的铺位,都是人头攒动的。我之前就说过,现在还在买唱片和听唱片的,基本都是发烧友了。当然也不尽是音响发烧友,还有一个大群体是fans。有影响的歌星/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粉丝群,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粉丝,光听digital music当然是不够的,必须收藏唱片和聆听唱片。实物唱片能更好地联结粉丝和艺术家。现在有不少粉丝会买歌星的黑胶,但很多粉丝家里根本没有唱机,唱片买回去就是摆设。不,也不能说是纯摆设。那是一种粉丝的音乐贡品,和歌星之间的实物联结。
对音响发烧友来说,实物唱片无论是CD还是LP,都是能出好声的。前者,CD,是最不折腾而能出好声的媒介,变数相对最少,虽然码率低(以现在的标准),但声音安定、纯净,最容易不折腾而出好的声音。只要买一台不错的CD机即可(周边搞搞避震和线材搭配)。
数播折腾好了当然也能声音很好,但是就目前而言,需要付出比CD机更大的代价,而且要注意的“小环节”是更多的。当然,节省了CD碟的开支,但是,经常买些CD碟听听,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小确幸”式的乐趣。我作为一个old-school的发烧友,无法忘怀每次拿到新碟,小心拆开、观赏阅读其内页说明的乐趣。这种乐趣是digital copy无法提供的。
再说说黑胶LP。对于模拟时代的录音,我的观点一直是,欣赏LP是最忠实而原本的方式(除非你能搞到原版的开盘带,那会更好)。现在不少发烧友把黑胶系统说得门槛很高,似乎不投个十万就没法听,其实并非如此。在合理的投入配置下,几万投入已可欣赏到声音很不错的黑胶声音。甚至,几千的唱头、几千的唱放、几千的唱盘,有的已很不错。没必要夸大黑胶的投入级别。当然,黑胶肯定是需要更多精力去“打理”,没有CD和数播plug and play的简便。
现在网上有种喜欢夸大的趋势——就像说到“中产”就定个很高的标准,没个几千万不算中产,而说到黑胶就非要10-20万投入不可,否则就没法听了。这种都是偏激的网上说法(网上多数说法是偏激的)。实际上,实实在在地看待这个问题,根本没那么高的标准。这是我的看法。
当然,需要有购买LP的开支。但这又是小确幸了。听网络音乐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同时,LP是保存时间很久、可以传代的东西。其保存时间甚至比CD更久、更安全(CD有些是蛮脆弱的,比如银圈)。至于接触式播放带来的播放寿命问题,国外早有实验证明LP在保养好的前提下可以播放几百次而无显著音质下降。基本是个不用担心的问题。如果有哪张LP你喜欢到会听几百遍,那就买双份好了。
当然数播也是很好玩的东西,调教的环节不少,而且借助主流的音乐App可以接触到很多很广的音乐。不过,最终我觉得假如仅仅靠数播,聆听digital music,不能完全满足心里对音乐的需求。换言之,何以解忧?唯有实物唱片专辑。网络串流和音乐App可以让我们广泛接触音乐,但最终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最心仪的艺术家,似乎还是需要用实物唱片去表达那种尊敬和喜爱,构成那种“联结”。用digital music我觉得无法表达那种喜爱和尊敬,无法构成那种联结。
最终我和不少烧友一样,是数播/CD/黑胶三修。三者的位置有差异:数播用来广泛涉猎,黑胶我只收和只听模拟时代的录音,CD则是最general的实物音乐媒介。对我而言只有这种三修能完全彻底地满足对音乐的欣赏需求。
顺便一说,在国内的环境下,还有些音乐是网络上没有的。比如下面这张。这张是1989年出的(中唱引进版),在我的大学时代磁带很火。
还有一些专辑是网上找不到的,比如我以前举过的一个例子:保尔·莫利亚乐队的专辑“印度之夏”(下图)。像这样网上难找甚至绝迹的唱片,其实体媒介也是具有特别价值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