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背后自然的有群体
个人不仅是个人,也自然的是一个群体的代表,这是常人思考的习惯。
我们带着个人的特性比如健谈,如果去了镇上,人家会问你们村的人都健谈嘛;
去了另一个市,人家会问你们福州人都健谈嘛;
去了外省,人家会问你们福建人都健谈嘛;
去了其他亚洲国家,人家会问你们中国人都健谈嘛;
去了不同人种地区,人家会问你们黄种人都健谈嘛?
出门在外,有时要自觉担负起承载形象的责任。
一、赛制时间调整的故事
收到一份ppt汇报比赛的策划书,里面的时间安排是全天进行,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因为当天上午有点事,所以向主办方申请在下午汇报。
我的理解里这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在可选择的时间段里提前取出来一个不能被抽签即可。或者多抽几次,如果是上午的放回,重新抽取。
主办方就是不同意,说会影响公平性。
我说那如果抽到上午无法参加就只能退赛了。
主办方说这么个情况就不应该报名,占用了名额。
我说我们这边都没有预选,一共就几人参赛,搞不懂挤占谁的名额。
主办方说挤占了其他学院的名额。
总而言之,给我的感觉是——变通性太弱。如果为了15min的汇报要空出一天的时间,难道这不是一种影响公平性吗?
后来上天眷顾,抽到最后一个汇报。
二、培训时间调整的故事
上面的故事发生在别人学院,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们自己。
按计划请外院老师在会议室开培训会,提前借好的场地被占了,问起来对方说也借了会议室。
有理由猜测,会议室的管理人员仅仅扮演一个登记备案的角色,连是否场地出现了时间冲突也毫不关心,缺少负责任的意识或者就没有这个制度约束。有待提高!
后面换到新的多媒体教室,连接投影仪的电脑设备古早陈旧,还是win7系统,连U盘的识别甚至都需要反复插拔和刷新,打开ppt又是慢慢吞吞,反复折腾。
经历这么两件事情,外院老师忍不住吐槽:你们院科研搞得这么好,但是设备和管理上还有待加强啊。

原发布时间:2023-06-01 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