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占星学经典名著《乙巳占》

2020-10-03 11:30 作者:九川汇易海  | 我要投稿

《乙巳占》唐道士李淳风传世的占星学代表作。撰成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稍后。至于书名为什么用六十甲子中的乙巳名之,叫《乙巳占》?清代藏书家陆心源解释说:"上元乙巳之岁,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故以为名。"陆心源认为道士李淳风推算出了准确的历元为乙巳之岁,于是就以之命名该书,以示其言准确可信。陆心源的解释可备为一解。

《乙巳占》卷首为李淳风的自撰序,序言解释了他撰述此书的意图及编撰思想。他认为,自然及人事变化多端,这些变化可以按不同种类相互感应,而人在其中最具典型性,即所谓:"门之所召,随类毕臻。应之所授,待感斯发。无情尚尔,况在人乎?"因此,人可以通过观察有关物象变化而了解人世事应。而在各种物象变化中,"圣人"最重视上天垂示的星相,这就导致了占星学的诞生。因此,按李淳风的理解,占星学是有其内在依据的。

占星学虽然有其内在依据,但在李淳风看来,历代的占星学家,却良莠不齐,既有如轩辕、唐虞、重黎、羲和这样的一流大家,也有如韩杨、钱乐之类"意唯财谷、志在米盐"的庸人,还有如袁充之流"谄谀先意、谗害忠良"的奸佞。鉴于这种情况,李淳风决定对历史上的占星学作一番清算,总结诸家学说,"集其所记,以类相聚,编而次之,采摭英华,删除繁伪,"编写一部"纯正的"占星学著作来。这就是《乙巳占》的由来。

在内容上,《乙巳占》确如李淳风所言,系采撷唐以前诸家占星学说,加上他自己的发明创造,分类汇编而成。因此,《乙巳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它是一部纯粹的占星学典籍。

李淳风是位精通天文学的占星家,因而他对各类天象的描述,与其他人编撰的占星学著作相比,就比较准确。《乙巳占》中有大量占星术语,对于这些术语,李淳风一般是先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再阐述其对人事的象征意义。这种做法,有利于摆脱传统占星学的模糊和不确定。而占星学一旦不再模糊,就会很容易暴露出其不科学之处。

占星学发展得越具体,越明确,就越容易葬送它自身。所以,李淳风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科学发展,尽管他并非有意识地要用这种做法去葬送占星学。对当代人来说,则可透过这些术语的定义,了解当时人们的天文学知识。由此,《乙巳占》使占星学变得精确化了这一特点,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是有价值的。

《乙巳占》除了占星学内容之外,还记叙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天文学知识。例如卷一《天数》篇记述其改进后浑仪的具体结构,就很有价值。尽管新旧《唐书》对李淳风所制浑仪均有记述,但《乙巳占》的说明系李淳风亲手所撰,内容比新旧《唐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时间上也早得多,这就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乙巳占》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有关天文学理论的演变。例如关于五星运动与太阳的关系,《旧五代史·历志》记载了后周王朴的一篇奏议,上面提到:"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而《开元占经》卷六十四则引韩公宾注《灵宪》曰:"五星之行,近日则迟,......远日则速。"这与王朴的奏议正好相反。

稍晚于李淳风的僧一行作《大衍历议》,提到印度天文学关于行星运动速率变化原因的解释,说"《天竺历》以《九执》之情,皆有所好恶。遇其所好之星,则趣之行疾,舍之行迟。"而李淳风在《乙巳占》卷三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岁星近日则迟,远日则疾。荧惑近日则疾,远日则迟。填星之行,自见至留、逆、复顺,恒各平行,无有益迟益疾。太白、辰星,晨见,初则迟而后疾,疾则伏;夕见,初则疾而渐迟,迟则伏。此则五星当分迟疾大量也。"显然,如果没有《乙巳占》的这一记载,我们对于古代行星运动速率变化学说多样性的认识,就要打很大的折扣。

《乙巳占》另一颇值得一提之处是其对风力大小所做的分级。李淳风依据风力对树木的影响和损坏程度将其分为8级,据《乙巳占》卷十《占风远近法》的描述,这8级分别为: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树及根。

李淳风认为不同大小的风其所由来的远近也不同,风力越大,其所由来的距离越远。他将风分为8级,就是为了标志相应的风所由来的远近,并据此进行占测。他将风的大小与其由来远近相挂钩的做法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虽然如此,他对风力大小进行定量分级的做法却是科学的。而且,尽管他的着眼点在于占测,但这一分级本身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最早的。此外,卷十的《候风法》记述了两种风向仪的制作方法及相应的使用场合,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详情参考图集!

欢迎评论留言免费领取相关古籍资料!


占星学经典名著《乙巳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