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1人格与人格特质理论
亲爱的心友们,大家好,我是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
做了这么多期与心理毫无关系的文章,这期来一段【务正业时间】,顺便把最近学的相关知识捋一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习内容也不是乱学闹着玩儿的,也是拿来考职业资格证书的,所以这也算是一种我自己的复习方式,也算是“费曼学习法”的一种变体吧。
不过因为时间有限,我只挑一些常考的知识点来写,其他的就不理了哈哈哈(这不叫偷懒,这叫抓主要矛盾)。
不过放心,我会写得尽量有趣哒。
PS:加粗部分是需要记忆的重要考点和知识点。

什么是人格?人格的概念
心理学定义中的人格非常的绕,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学者,对人格的定义都有明显的差别,这里贴一个比较简单的拉出来遛遛:
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的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这句话并不好理解,毕竟它给出了人格的定义里,许多名词,例如“动力系统”“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等名词都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股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就我个人理解,人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许多,其中的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上。
比如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是回避问题,还是积极去解决问题。是通过自己独立动手解决,还是通过求助、倾诉等人际关系相关的方式解决。是通过寻求过往经验,还是通过直觉或理论来预测行为,这都是不同思维方式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定义虽然不好背,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初学者,只需要理解人格概念中透露出的人格两大特性——独特和稳定即可,并不需要过度深究。
那么,为什么人格是独特且稳定的呢?是什么决定了人格的这两大特性呢?
这就要提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究竟与哪些因素相关了。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遗传】
俗话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老鼠儿子会打洞(帮我摁一下李白的棺材板儿)。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内核,往往从刚生下来就决定好了。
因此,第一个首要因素,必定是【遗传】。这也是为什么说,人格具有稳定性,因为很多东西是刻在DNA里的。

人格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人格相当的稳定,也十分的独特。就像Dio爷一生下来就是带恶人,乔家那么老好人的家庭氛围都没有把他感化。江之岛盾子一生下来就是绝望本身,所以注定没办法洗白。
另一方面,咱就不那么宿命论一些,励志一点儿,一个先天不足的家伙,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变得贼啦厉害。但遗传下来的东西,也能够在更潜在的层面上,暗搓搓地影响他成长。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遗传是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环境】
环境塑造人格,很好理解吧。
把你搁华尔街大亨家里和漂亮国贫民窟里那能一样么?
不同的环境,意味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它影响的是人与社会交互的过程。
不同的大小环境,意味着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这个可重要了)、人际关系和个人体验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也很好理解,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是个想方设法建立新制度,最终还搞得不错的人。还是一个想方设法把大联盟搞解体,还觉得自己做的很对的人。
【情境】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样儿就不一样。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在自己好兄弟好姐们儿面前肆无忌惮,到了陌生人面前立马成哑巴,这就是典型的不同情景采取的不同人格表现,也称社交牛杂症。
亦或是游戏中的大钢琴家,一到了恋爱相亲的时候就特别温文尔雅,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结一下,遗传是物质基础,环境塑造人格,情境影响人格的表现。
不过说了这么多影响因素,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没有讲到,就是人格,到底是个啥?它是由啥构成的?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好比看同人本只看了个封面和目录,结果突然断网了,后面儿的内容都看不了了的难受劲儿。
不过敬请放心,心理学大佬们已经整理出了好几套理论,把人格像乐高玩具一样,拆成一个个零件儿,每个零件儿叫作一个【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 の 特质理论
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啥意思呢,就是他觉得,人格这一整个儿乐高玩具,它的每个零件儿的重要性,不是一样儿的。

有一些特关键的零件,没了它着整个东西就拼得乱七八糟的。这个叫奥尔波特管它叫【枢纽特质】, 也叫基本特质。
枢纽特质渗透于人格乃至此人全部活动之中,反映了一个人主要的情操和优势倾向,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特质。
要做个模型,枢纽特质就是模型骨架。要整根链子,枢纽特质就是串起来的那根绳。要想个办法,枢纽特质就是那个无敌的承太郎(bushi)……
不过要做好模型,光骨架哪行啊?肯定要填肉进去啊。这个时候,就来了一大家伙,叫【核心特质】。
这个核心特质也很重要,虽然不像人家枢纽特质那样渗透于整个人格,但人家是盖房子用的砖头,每个人都得有5~10个,是人格的建筑构件。
房子盖好了,啥也整好了,突然发现,诶,这窗户加点儿花边儿更好。诶,这儿刷个小图案更好,画个小老鼠,赏心悦目,结果画到一半把迪士尼公司的律师函引来了。
像这样点缀的、看着不大必要的,叫作【次要特质】。
这时候有很多小伙伴可能会问了,枢纽特质有哪些呀?核心特质有哪些呀?哪些算是枢纽哪些算是核心?
事实上,同一特质在不同人身上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乐群性、外向性,是A的枢纽特质,但在B身上可能就是核心特质,在C身上是次要特质,在我身上我可能就没有这个特质。
总结一下:
【枢纽特质】:骨架
【核心特质】:砖头
【次要特质】:律师函(bushi)
(二)卡特尔 の 特质理论
【拆成35个,再合成16个。】
人格心理学界的家政大师,先把全部乱七八糟的人格特质合并成为35个特质群,叫作35个表面特质。
再把35个表面特质,以一种奇妙的分组方式,合并成了16个群聊,群名儿就叫作16个根源特质。
因为内容过多,所以就不一一打出来了,又累又涉嫌凑字数,还是贴个图吧。

后面儿还有三个理论,是带测试的,当下比较火,信度和效度也比较高(不像MBTI信度效度双低),打算单独做一期。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是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常更新游戏、动漫、心理、海盗文化、西部文化等各种奇怪的知识,喜欢不妨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