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点点写词时的的心路历程。
分享一点点写词时的的心路历程——关于《铃芽之旅》主题曲的填词过程。
字数比较少的内容我不太喜欢分割多块的时间一点一点的写,而是会一鼓作气全部写完。所以在写作方面,灵感之于我高于其他一切,是我是否动笔的第一要义,是我能否以较好质量完成作品的大前提。
那么最近一次写词是在四月底的时候,刚刚看完电影,主旋律在脑海里漂浮了个把星期后,某天晚上突然有朋友聊到了,于是说要不就当晚就写写看吧,算是一个小比赛的样子,两个人一人写了一版词。
当时是接近0点,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是怎么创作的呢?

首先我是去听了一遍这首歌的官中,官中是非常保守的将原作的词进行了一个合辙押韵的翻译,所以省去了我再去扣原词的感情基调这一复杂流程。听了一遍之后,脑海里始终忘不掉“眼中常含泪水”的感觉,我会有意无意的联系到我曾听过看过的其它歌的词。同时呢,整首歌的基调也是比较带有“哲思”的意味的,比如原作开头“一红一蓝的两条线交错”之类,是一个很明显的对“动脉静脉”的抽象化叙述。全曲也是对一些追求大道、人生等等方面有所思考的,所以做完一个基础的阅读理解后,我确定了我也要填一个差不多意境的词出来。
随后开始动笔。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写作方式上我会更多的选择用笔写下来而不是键盘码字。我将它称之为“更虔诚的与神明接触”。我更愿意把写作视为向神明朝拜祈求垂怜。在我开始动笔时,会在脑海里构思画面——我认为对画面的刻画是必要的——正如这部电影的开头,女主骑着单车从坡道冲下,朦朦胧胧中阳光摇曳着的一副海滨小镇的画面强有力的冲击着眼球,我对此印象深刻。所以我的第一句也是写海,于是前两句就写出来了:
“海风轻轻拂过眼前吹散了模糊的昨天,我用尽余生书写下这份对未来的答卷”
随后女主与男主擦肩而过,而女主当时那欲言又止的细节也还历历在目。于是后两句我接上:
“有些话停在嘴边还需谁拨开我的心帘,与你相遇的那天便是我人生新的起点”
当然,刚刚写完并不是这样的,还需要一点点修改。
原词第一句的罗马音是这样的:
“ki mi no na ka ni a ru a ka to a o ki se n”
从旋律上可以这样断句
ki mi no na ka ni a / ru a ka to a o ki se n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别的依据(例如词的完整发音,自己的写作习惯)进行别的方式的断句,但是我会比较喜欢以旋律节奏来判断。
虽然这是一句话,但是在节奏/词上已经有切断了,这种地方的切断也是需要尽可能的去押韵的,所以我也尽可能的这样操作了。
“海风轻轻拂过眼(an)/前吹散了模糊的昨天(an) ”
这样的操作在英文歌中会经常出现,因为实际上英语格律诗,例如十四行或者五行诗,也是有着非常苛刻的押韵要求的。我小小举一个例子:
Power cloaked in progress.
暗中之势,蓬勃发展,
Smoke in Eden's eyes.
伊甸之眼,烟雾缭绕,
A million choking chimneys burn and blacken out the sky.
无数高炉,吞云吐雾,窒息黑烟.墨染苍穹。
Miracle Of Sound的单曲《London Town》
事实上,我国早期的歌词也是如此,例如唐宋时期出现的词牌,有着要求十分严苛的格律规范,这就是为了作出的词可以更好的演唱。那么哪怕到了如今通俗歌曲时期,歌词的押韵不再那么严苛,适当的押韵也是必要的。
之后是一个非常工整的反复了四次的短句。原词中充满了对人生死之境的抽象叙述,我结合通俗汉语的说法对生死也做了一个抽象叙述:生立天地间,死魂归故里。于是有了下面两句:
“叹人生,世事变迁。该如何,立天地间。”
“问流年,沧海桑田。何处是,归宿终点。”
当然,我对这两句并不满意,因为没有工整对仗。不过好在我也并不是打算写仿古言那般的七言句子来,所以仍还能接受。
接着进入到高潮部分。前面我说了,我一直想把“哭泣”这一要素融合进去,加上整个电影剧情中充满了“相遇”与“离别”的话题,所以总会让人联想到人生起起落落。我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人邂逅多如星数,但最终总是离别。”我便想将星星的隐隐约约与人生的浮浮沉沉结合,体现出那种“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觉。
于是第一句便这样构思出来了一个框架:
“生命总是 如萍摇曳 XXXX XXXXX,XXXXXX”
“XXXX XXXX XXXX X繁星XX,XXXXXX(一个关于哭泣的视角描述)”
“X聚散如星屑,浮沉皆是因缘”
我还没有想好具体要怎么表现出这种感觉来,但是对于繁星来说,一般人都会选择“仰望浩瀚繁星”然后“被其美丽与广阔深深震撼”。而同时,能够体现出“生命脆弱”的,无非是人的出生与死亡两种状态。
这两个思路属于一种简单的逻辑——即一般人会怎样认知这些事物——那么想明白后,我决定第一句写人的出生,第二句写仰望星辰,流出眼泪。正好可以与第三句接上。
于是这三句话的逻辑便是:人的出生就是哭着降临世界的——正如今天的我面对浩瀚星空仍然在哭泣——因为星空正如人生,浮浮沉沉,起起落落。
于是这三句就写出来了:
“生命总是 如萍摇曳 就像你我 初生啼哭着,跌落三千世界”
“蓦然回首 再度抬眼 仰望穹野 这繁星一片,又朦胧了双眼”
“X聚散如星屑,浮沉皆是因缘”
这个X的位置我后来改成了“叹”字,完全是出于一种我的习惯。
再下面的部分,我发挥了一下我对电影的理解:女主在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家人,从而将内心封闭。而这次关门之旅也是开门之旅,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又告别,接受世界无名的善意,最后放下过去,接纳未来。这段旅程对于主角来说就是一场试炼,而每个人的抉择共同改变了世界未来的走向。
所以我没有太多想,这样写:
“只能感谢你我相见是这宿命安排的试炼,xxxxxx”
“你的选择我的XX共同连接未来的红线,牵引我们向前”
“既然做出断决,哪怕从来不正确”
“xxxxxxxxxx,一直到风向改变”
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写完了,还有些地方需要对字词斟酌斟酌。那么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我曾经填的一版词,是《织田信奈的野望》主题曲《link》,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曾经的犹豫不决,此刻当断,拥有梦想便毫无破绽”
“这支离破碎的世界,在此刻重新连接,未来一天等着我跨越”
我觉得和这首歌此时的氛围很贴切,于是我想用“连接”与“跨越”这个主题去完善,并且添加一点“义无反顾”的精神。
“只能感谢 你我相见 这是宿命 安排的试炼,等待着我跨越”
“你的选择 我的推演 共同连接 未来的红线,牵引我们向前”
“既然做出断决,哪怕从来不正确”
“便要尽全力忤逆去实现,一直到风向改变”
然后就是最后一部分了,这个时候我会想到更多关于回忆与记忆的东西——同时也是电影的暗线:土地的记忆与人的传承“——所以想加一些”过去的东西“在里面。
“当记忆里的画面,脑海陌生的语言”
“触及了我的昨天,唤醒了沉睡的昨天”
然后呢,我就想到了曾经在《万叶集》里看过的一句诗:
“椿灰染紫色,行至海石榴; 相逢在歧路,敢问尔芳名”
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春日里相逢又告别的场景有些过于感动,于是我这样写道:
“或许相逢总离别,歧路又多再相见”
然后是一些连接的部分。当然为了顺应这个感情基调,也得是一些和回忆记忆有关的:
“往事如风般翩跹,往事散落如星点,往昔声声在耳边”
最后再做一点补充,让整个结构看着逻辑通顺就好了:
“当记忆里的画面,脑海陌生的语言”
“触及了我的昨天,唤醒了沉睡的昨天”
“往事如风般翩跹,往事散落如星点”
“往昔声声在耳边,呢喃着我许下的誓言”
“或许相逢总离别,歧路又多再相见”
“在缘分散尽之前,想让你见证我的明天”
于是这首词就写好了

大概花费了三个小时左右,中间还是狠狠的查了一波电子词典辅助了一下。我认为写作的时候多查阅资料是很有必要的。我在写歌词的时候会随时查韵书和词典,而在写散文和小说的时候会百度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现象——保证自己的文子尽可能的科学无误。
当然,写作最最基础的还是两点:大量的阅读与正确的审美。前者保证你可以随时调取所需的片段/画面/语言方式去丰富你的作品,后者保证你的作品展现出来的不会是充满了“baby ba”和“who you”之类摸不着头脑的语言叙述模式的阅读难句。
熟悉我的词的人应该知道,我几乎不写古风,哪怕写也会尽可能的往“和风”,或者说“更现代语十足”的那一类方面去贴。我并不是不会写,而是不喜欢那样写。我个人更喜欢通俗歌曲和偏轻音那种的简单摇滚,这类歌曲更适合现代汉语的模式去创作歌词。

我的每一首歌里都有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词。例如在《以恋结缘》里是“明月落花空影摇庭前,白羽掩蔽霓裳翩,我的心愿也随春风化作思念”。在《click》里是“那一定闪耀着光芒的回忆,就算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唯有与你相伴的心情,是绝不会忘记我爱你的原因”。在《Rain》里是“你婉言拒绝,还是自己不敢改变,错的仍是我无法掩饰内心的语言”。等等。
所以真要我选的话,其实不太好选。当然了,我现在回过头再看我三四年前甚至七八年前写的歌词,有很大一部分是糟糕到我完全不能接受的——这也是好事,说明我进步了。而写作就是一个慢慢磨练,慢慢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当然我还再在其中增添了一些神学色彩——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理解添油加醋。
大晚上呼啦啦写了这么多字,算一个交流分享。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用自己的文字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