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战争】黑鹿满天〔1982〕
6月3日,战争仍在继续,位于阿松森岛丛山下的怀德威克空军基地又陷入了忙碌。按照计划,今天要执行第六次的“黑鹿”行动。这是一个声势浩大的作战计划,每实施一次,都需要出动十几架大型飞机,而且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导致任务失败。虽然像这种过于复杂的、容错率低的计划在军事上不太可取,但资源捉襟见肘的皇家军队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了。
作为英军在南大西洋最靠近福克兰群岛的前哨站点——距离福岛仅3390海里,怀德威克空军基地停满了各式各样的作战飞机。整个机场上,从视觉方面最显眼的,无疑是那3架漆着亮眼的黄色涂装的“猎迷”MR.MK2型反潜机。这些形似脑积水的四发涡扇飞机是英国特遣队用来巡逻警戒、通讯中继的重要武器,甚至还能携带两枚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近程空空导弹,去拦截阿根廷人的巡逻机同行,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若是从数量上考虑的话,那群规模宏大的“胜利者”K.2型加油机才是机场里最能夺人眼球的,只可惜这14架同样巨大的战机外形慵懒,看上去就像是趴在地上的一样,它们还全部漆上了低可见度的白绿色迷彩,因此显得没那么亮眼。与这些“胜利者”一道漆着同样迷彩的,还有4架尺寸相仿的巨型三角翼飞机,而这,就是“黑鹿”行动的绝对主角:“火神”B.2型战略轰炸机。
“塔台,河流,在你的位置等待。”
“河流,塔台,收到。”
这天夜晚的时候,第一架“胜利者”加油机已经抵达了起飞位置,它在这星光大道的正中心停顿片刻,就在四个涡喷引擎的驱动下直行而去,冲向那无尽的黑暗。在它起飞半分多钟后,第二架“胜利者”也紧跟着它的步伐,消失在了那深邃的未知之中。
然后是第三架、第四架、第五架……“黑鹿”行动的实施就是这么的麻烦,规模如此之大的战机队列似乎只在二战的时候才会比较常见。不过,这已经不是这些机组第一次执行这种任务了,对于那些加油机的机组来说,这已经是第六次了,早已经无所畏惧了。而那在滑行道旁排队的“火神”的机组,则还是第二次执行这种任务。
“河流,塔台,滑行至跑道15。”
“塔台,河流,滑行至跑道15。”
当第十一架加油机开始在跑道上冲刺的时候,这架在机尾标注有“XM597”的“火神”轰炸机终于被许可进入跑道了。机长紧握这控制着四个发动机的四个节流阀,开始推下更多的角度,飞机顺势剧烈震动了起来。为了抵抗这股蠢蠢欲动的能量,空中加油员连忙抓住了雷达操作员的座椅,因为他是多分配进来的人,待在一个平时折叠起来的临时座位上,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座位环境。
“塔台,河流,我已到达跑道15。”
“河流,塔台,准备就绪后,允许起飞,爬升至1000(英尺),参考场压1001.81。”
“收到,爬升至1000,参考场压1001.81。”
副驾驶根据参考场压再次确认了一遍高度表的情况,这可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得到正确高度数据的大事;坐在后头中间位置的领航员在看着地图检视路径,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自己为任务所做的备忘是否齐全;在他座椅的右侧,航电系统操作员也没有闲着,这位老兄一直牢牢地盯着面前的那一堆电子仪表,他负责着从电台到各式干扰机的大多电子系统的调配工作;至于左边的那个雷达操作员,他现在只是在发呆。
在最后检查了一遍后,机长推下了更多的节流阀,火神的庞大机体开始向着前方疾驰。两名驾驶员岿然不动直视前方,时刻注意着飞机的起飞路线和跑道的路况。这架亮着大灯的庞然大物一直稳步加速。在速度达到50节时,机长给出了襟翼卡位5的命令,那些气流开始顺着襟翼往地面的方向冲去,为机体提供了更多的升力。
“60(节)……65……”
副驾驶瞅着面前狂翻的速度表,报告着当前的速度,当他在报出“85”这个数字的时候,他与机长一齐慢慢地拉起了操纵杆。透过明亮的视窗,他们可以看见自己离地面的距离已经在逐渐扩大,似乎在与地球依依不舍地离别。那笔直的白色线条正愈来愈模糊,愈来愈远。
不过,待在后头的四位机组成员就没有这么好的景色可以观摩了。他们待的地方黑漆麻乌,只在两侧有着一个向上的窗户,只能仰望星空。这里的“地位”甚至都不是跟驾驶舱相等的,这个被称之为“煤坑”的地方比驾驶舱塌下了快一个人的高度。
“100(英尺)……300……500……”
耳见高度数字已达到1000,机长收回了起落架,还不忘把刚才用来看路的滑行灯给关了。与此同时,副驾驶也收回了襟翼,使得整个飞机以一种正常的姿态飞行。现在整个飞机都进入了这黑夜的魔窟中,只有航行灯一闪一闪。
“转向200,爬高26(26000英尺),距离800(海里)。”
“收到。”
随着速度的升起,这架编号为“XM597”的三角翼轰炸机远离了怀德威克空军基地。轰炸机斜起机身在天空华丽地拐了个弯,直至航向表指向在领航员报出的200的位置。机长命令关闭航行灯和应答机之类没有必要的东西,还不忘微微拉起机头,以让飞机爬升的更快一些。在此之后,他们就可以稍微轻松一些了。
“关闭无线电。”
“明白。”
航电系统操作员马上执行命令,关闭了电台,整架飞机进入了无线电静默之中。飞机的航行速度不一会儿就达到了400节,很快就连阿松森岛都消失在了广袤的地平线上。这个该死的小岛原本无比荒凉,是在二战时期才得以遭到开发的,现在这里已经充满了光与声的双重污染。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东福克兰岛上的斯坦利港,任务是压制或摧毁这附近的阿根廷雷达。在轰炸机的左右两个挂架下,各挂有两枚偏老的美制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这是一种早在越南战争时期就已大规模使用的,可以精确摧毁雷达目标的武器。尽管只要敌方雷达关机,这种导弹接收不到雷达波束,就会脱离锁定,变成单纯的大火箭。
但将军们权衡再三,瞅着那冰冷的气温望了半天,还是舍弃了原本计划使用的法制AS.37“马特拉”反辐射导弹,选择了身经百战的“百舌鸟”。他们担心那过于寒冷的温度会令这种导弹失灵。“百舌鸟”原本是携带在经过改装的普通战斗机上的,在这巨大的轰炸机机身上无疑显得过于羸弱,导弹看起来还没有隆起的驾驶舱部位大,似乎还要把单边眼镜拿在手里仔细搜索才能看到它。
“距离航点A仅10海里了。”飞了快两个小时后,领航员提醒道。他一直在借着面前的仪器计算飞机的行驶情况。
“准备寻找加油机。”
“明白。”
副驾驶打开航行灯,与收紧节流阀的机长一齐瞪大眼睛,在这暗夜中寻找起了那架“胜利者”的踪迹。按照计划,他们需要在航点A处进行第一次空中加油。由于一直处于无线电静默之中,他们也不能百分百肯定自己飞对了地方,总之机长是一直紧盯着航向表。这种事既无聊又需要拼命集中注意力,并且等会儿还有五次空中加油。
“在那儿!”副驾驶抬手指了指左前方的一个依依稀稀、闪闪发光的东西。机长舒了一口气,开始往那边靠拢,经过了冗长的无趣飞行,第一个小节就要来了。
“加油机高度27,速度240。”领航员提醒说。
“好的,换岗,准备加油了。”
副驾驶解开安全带,从自己的座位上退了下去。机长死盯着那个离他们越来越近的星星阵列,看着它关闭了红色的防撞灯,离自己越来越近。接着,一个新的重物压在了身边的座椅上,他们的空中加油员来了。由于平时较少训练空中加油,所以在这种三番五次的需要空中加油的任务中,每架火神都被配发了一个拥有丰富加油经验的飞行员担任空中加油员,以保证万无一失。
这位新上任的副驾驶一接手驾驶席,就开始提前把飞机往上拉。他们现在的高度在26000英尺左右,距离加油机还有一定距离,迟了再爬升可能会比较吃亏,甚至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样的路途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有点太过遥远了,就连眼前的这架加油机,也是经过另外一架加油机的补给,才进入现在的位置的。
“放加油管了。”
空中加油员直望着那愈来愈近的大型飞行器。在这紧张的时间里,机舱内的暖气似乎都无影无踪了——但他们身上的大袄子飞行服似乎又要裹出汗来。空中加油还是蛮麻烦的,特别是这种抬头见不到星星、又不能开无线电的情况。那从加油机后方伸出的加油管长得像通往天国的天梯,上面的黄褐色信号灯就那么一直傻兮兮的闪亮着,像他们的心路图一样汹涌澎湃。
“我用手电为你照明。”
“呃。”
灯光开启,他开始微抬机头,然而天色太暗,这一点功率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他谨小慎微,企图把位于机头的加油管,与那个水母一样的漏斗式浮锚齐平在一个高度上。他一点一点地做着微调,最终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步上推平了机身,这样一来那个水母头就正好位于自己驾驶室窗的下方了。他看着加油管的方向,屏住一气,推下一点节流阀,然后把加油管探了进去。就像是牢牢吸附在一起一样,浮锚的自锁装置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好了。”
两秒钟后,黄褐色的信号灯灭掉了,这意味着加油过程一切正常。机长的心率总算是微微起伏一些,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稳住机身。不用低头看油料表,直接看加油管就可以了,主驾驶舱里面的两个人都死盯着那根管子。实际上空中加油员一直维持着一样的动作,对节流阀收收推推的很不客气,因为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快。
这样的宁静持续了十几分钟,然后加油管上的灯泡又亮堂了起来,那缕黄褐色的灯光告诉他们,加油已经结束了。机长瞅了一眼自己的油料表,看到它已经报满了。
“加完了少校。”
“好。”
空中加油员看了看机长,又继续望向了前上方的那架“胜利者”加油机。他拉回了一些节流阀,开始进行分离,只见面前的水母慢慢脱离了火神的受油管,像个风筝一样飘荡在了空中。如果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的话,会发现这个加油管在一点一点地往后收着。
“换岗。”
“继续,航点B,航向200,高度26,距离300。”
副驾驶又换了回来。大约是没有人会愿意继续待在这样的驾驶室里的,没有美景,没有广播,还需要一直就着晃眼的白光死盯仪表盘。机长瞄了眼为控制系统提供电力的风力发电机的情况表,就推着节流阀继续向前。与此同时,他们能看到那完成任务了的加油机此时也调转了机头,往他们来的方向回去了。
这架飞机里面的六个人,大约也就只有空中加油员相对轻松了。正副驾驶和领航员一直在为保持航向而努力,而雷达操作员在打盹,航电操作员则在对着自己的仪表盘发着呆,他需要随时工作,不能小睡。
这样的任务是极其艰辛的,要进行足足十六个小时。他们唯一能安慰自己的也就是这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了——飞机上甚至还带了更多的储尿袋。长途的飞行就是这么的令人窒息,如果他们开的是一架可以光明磊落地在天空翱翔的客机,指不定就不会这么折腾人。然而战略轰炸机必须要有人去驾驶,必须要有人去保卫国家。
第二次空中加油,发生在旅途快第三个小时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寻找加油机,还是一如其旧的更换位置。飞行太无聊了,他们参军入伍成为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机组,还不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所打动的?自由世界与布尔什维克的较量多发生在狭小的欧洲,根本就没有那么远的飞行需要,谁会料到他们会为了一个远在天边的小岛,而飞得这么令人窒息?
“下一个,航点C,转向205,高度26,距离600。”
“累的赶紧睡,过了航点E就要时刻准备战斗了。”
机长提醒着下属,作为这架飞机的总负责人,他从起飞到现在可从来没有休息过,如今操劳过度的机长也总算是扛不下去了,他叮嘱好自己的副驾驶,便歇息了起来。
飞翔在这广袤的海空上,火神还是十分安全的,不说阿根廷战斗机的航程绝对够不到这里,实际上火神还是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的呢。因为那类似飞翼的布局和折线前缘的机翼,它的雷达反射面其实比较小,在机组人员中有着“锡三角”的美誉。为了更好的执行反雷达任务,多带两枚反辐射导弹,他们此行没有携带美制的AN/ALQ-101(V)-10电子对抗吊舱,不能对雷达进行强大的干扰——也就是在敌方的雷达屏幕上铺满雪花。
但这有什么的呢?他们机上还有很多别的自带设备,诸如干扰敌人通讯频道的语音频道干扰机,阻扰远程警戒雷达的低频段干扰机,搅乱精确火控雷达的高频段干扰机,感知敌人动向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和尾部预警雷达,躲避导弹用的箔条投放器……已经很不错。
“我们快到……航点F……维持……当前高度……距离……”
在领航员孜孜不倦的播报之中,雷达操作员终于从座位上醒来了。这算是抓紧机会享受,他们这三个相对次要的机组人员是没有弹射座椅的,出了什么问题只能自己手动开门跳伞。万一到时候真出什么情况了,跳不出去了,他们可就没法偷懒休息了。
“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战区了,准备了,不到一小时路程了。”机长不一会儿提醒道。
闲来无事,雷达操作员开始在心里祈祷了起来,他由衷的希望不要遇到什么可怕的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冒出了危险的“幻影”3战斗机,并且满天的干扰弹都骗不掉它的导弹。到时候两位驾驶员都弹射逃命了,他们还得在翻天覆地的滚转中,去手动开启地板上的出入舱门一个个地离开。
回想那二次大战中的轰炸行动,通常需要几十乃至上百架飞机同时出击才能达到一定效果,现在也不过过去了不到四十年,就只需要出动一两架飞机就能达到目的了。科技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呀。只可惜二战已经快耗光了大英帝国的财力,现在只能屈尊于该死的杨基佬那里。如今皇家战舰寥寥无几,战略轰炸机部队也濒临报废。唉!这才过了多久?
“我们通过了航点F,目标方位235,距离20海里。”
“开始行动,开启雷达,准备攻击。”
“明白。”
雷达操作员开启了雷达,他面前的那个小玻璃屏幕上被点亮,显示出了一个泛绿色的、不是很清晰的画面。他们现在已经位于斯坦利港机场附近了,应该距离只有20海里左右。他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这里静候着,寻找阿根廷雷达的信号。根据任务简报,阿根廷人在这里有两种雷达,分别为美制的AN/TPS-43多波束三坐标战术引导雷达,和瑞士产的“天空卫士”低空防空系统雷达。
“雷达开启,攻击准备。”
由于“百舌鸟”导引头的搜索频率被设定在了一个固定范围,他们只能先了解到敌人的情况才能选择导弹。敌人用的是哪种波段的雷达,就选择哪种波段的导引头去打击。为了对付阿根廷的那两种波段不一样的雷达,XM597号机所携带的4枚“百舌鸟”也被分为了两种,分别是用来对付使用S波段的AN/TPS-43的AGM-45B-7,和拿来敲打使用X波段的“天空卫士”的AGM-45B-9A,每种各两枚。
“他们还是没有开机,会不会是我们飞的太高了?”
“下去的话会比较危险,可能会被导弹追杀。”机长提醒道。
然而,雷达和雷达告警接收机上一直空空如也。阿根廷人肯定是看出来他们的阴谋了,什么飞机会那么傻兮兮地一直盘旋在别人家门口而没有任何作为呢?肯定是反雷达机。不过还好,阿根廷人的战斗机没有出现在这里。早在第一次“黑鹿”行动的时候,XM607号机就用21颗1000磅的炸弹给斯坦利机场的跑道炸了个大坑,使得他们似乎不敢在这里部署战机。
无尽的盘旋,机长小心地拉着杆子蹬着踏板,让飞机一直在原地绕圈。可这该死的猎物就是不出现,无论是AN/TPS-43还是天空卫士,没有一个开机发射雷达波的。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这架巨大的三角翼飞行器在这26000英尺的高空灵活的肆意翱翔,可怜的阿根廷人就像是被吓破了胆一样,没有任何抵制的企图。
他们转到了第40分钟,在完成了下一趟转弯后,机长终于忍耐不了:“我们要不要下去?似乎他们没把握击落我们就不会开雷达。”
“听你的,头儿。”副驾驶立刻答道。
“其他人呢?”
煤坑那里的三个人互相看了看,接着又不约而同地轻扭座椅,看向了空中加油员。空中加油员做了个鬼脸,表示自己无所畏惧,对于他来说,这还用想吗?执行任务有利于大家的仕途,让大伙可以更快的升职加薪,过上奢华的生活,虽然有一些风险——但打仗本来就是要冒着风险的。
“听你的,船长。”那三位同僚异口同声地说。
“那最好不要这么空手回去,”机长眯着眼笑了一下,“坐稳了,我们要离得近一点,下高16。”
机长拉回节流阀,推下操纵杆。火神的机头就此朝下,向着斯坦利港机场的方向浅俯冲。随着飞机逐渐失去高度,机长感到了一阵不安,虽然他们的这架飞行器的机身没有点亮哪怕一盏灯,但那极其刺耳的引擎噪音肯定也把他们的去留暴露得一览无余。在空际中滑翔了一阵之后,高度表数字已经掉到了快16400,这是“天空卫士”雷达的锁定范围。
“要16了。”副驾驶报出了高度表的情况。
“好的,拉起。”机长拉平了机头,高度表的数字开始从16050回升了起来。
和在26000英尺的时候所做的事一样,他们又在这里开始画起了三角形。阿根廷人的“天空卫士”防空雷达是“天空卫士”防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防空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指挥配属的两门射程有13000英尺的GDF-001型双联装35mm高射炮,和两个射程达23000英尺的AIM-7“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地对空导弹的发射架。
虽然该系统一般用于应对10000英尺以下的目标,但仍然对他们有威胁。不过,论战略地位来说,能探测更广袤区域的AN/TPS-43多波束三坐标战术引导雷达,可远要比“天空卫士”价值更高。
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好在阿根廷人赏脸,就在第八分钟的时候,一段“嗡——”的告警音就冲进了整个机舱。
“有反应了!方位300,有一个X波段的雷达。”航电系统操作员说。现在他面前跟钟表似的雷达告警接收机显示器的左上方亮了一盏灯,下边也亮起了一盏写着字母“X”的灯,这应该是一个近程防空导弹雷达。他按下了一侧的高频段干扰机控制面板上的启动键——这个机器在进入战区的时候就已经预热好了。灯泡亮起,告警音随之散去,他瞥了一眼这个黄黄的灯盘,继续道:“干扰成功。”
在他进行这些操作的时候,雷达操作员没有闲着,这位老兄一听到他报出的雷达类型,马上就摁下了“右舷挂架”按钮。因为这里携带有用来打X波段雷达的AGM-45B-9A导弹。他把使用数字拨到“01”,然后摁下了攻击手柄的黄色按钮,一盏标有“攻击中”的红灯就亮了起来。
“导弹已激活!”这个优秀的小伙报告道。
“好的!”
当然,机长肯定也没有落后,一听到航电系统操作员的报告,他就把飞机往回掉头。在他的努力下,火神巨大的机体仅过了七秒就对准了目标。这个近80吨重的庞然巨物对着那个无法望见的方位300进行了浅俯冲,那枚被选定并激活的“百舌鸟”导弹立即接收到了数据,自动发射了出去。
“导弹已发射!”机长已经看到了导弹亮眼的黄色火光,“还有其他的目标吗?”
“没有了。”航电系统操作员说,他迟迟不能看到那代表远程警戒雷达的“S”灯亮起。
“那我们再打一发,准备撤了。”
“明白,导弹已激活!”
还是同一个目标,机长继续将机头对准那里,第二枚导弹也就此自动抛下、点火出发。这两枚发射出去的导弹都是安置于机身右侧挂架的。抛下这两个400磅的重物对于近80吨重的母机来说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机组成员根本感受不到什么异样。
“导弹已发射!”
“雷达信号丢失,他们应该是关机了。”
“那我们撤离。”
“好的,航点G,转向030,爬高26,距离1500。”
“好,关闭雷达和干扰机。”
“明白。”两名电子系统操作员说,关闭了各自的设备。从外面看去,他们这个刺眼无比的雷达发射源和不断做出超人机动的雷达反射源,就像是突然被上帝抹去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于是,他们带着一身的疲惫扬长而去了。剩下的2枚原本用于攻击AN/TPS-43雷达的AGM-45B-7导弹,还是静静地挂在左侧的挂架上。现在能做的只有祈祷,最好能让那四个南美佬都被一齐炸死。虽然雷达车里面只有两个人,另两个人是负责在应急时刻手动操作那两门高射炮的炮手。
机长还是抱有较大信心的,因为他知道,自AGM-45A-3及其以后的所有“百舌鸟”改型,都安装了可以确定目标优先级的角度选示器。这种设备能让导弹一定程度地辨别原先瞄准的真目标,和后来出现的假目标,可以大幅提升精确度。
虽然攻击任务已经结束了,但他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他们需要把飞机开回那3390海里外的阿松森岛,降落到怀德威克空军基地的跑道上。虽然已经过了攻击阶段,但他们还是不敢打破无线电静默,免得被阿根廷人搜寻到蛛丝马迹。
1500,整整1500海里,正副驾驶员还是一直在这白色的亮光下看着那干巴巴的航向表。导航员也一直盯着自己的航向表,不时把双手从记满备忘的飞行地图上拿开,低头瞅瞅。雷达操作员在冥想,空中加油员继续休眠,航电系统操作员则接着感受舱内的暖气。
“走了一半了。”两个小时后,领航员例行提醒道。
航电系统操作员扭了扭自己的身子,开始臆想起了美妙的假期,在战略打击力量中服役自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可随之而来的也是需要随时待命。每个“火神”轰炸机中队都要有一架装满核弹的预备机,要求是能24小时待命,一有任务下来就能立刻起飞。很多值班的人睡觉时都不敢脱飞行服,就怕那帮当官的把他们叫去起飞检查战备程度。
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机鼻鼓包中的训练经历,那是一个近乎二战式的目视投弹瞄准场所,需要他以卧姿的状态进行操作。不过谢天谢地的是,雷达操作员面前有专门的发条式弹道计算机可以直接计算出投弹距离,然后以端坐于椅的姿态按下攻击手柄,基本不需要他来进行这么复古和劳累的作业。
不管怎么看,拿着最大起飞重量快80吨、载弹量9吨的核子战机去发射四个400磅的小火箭,还是显得有点太大材小用了。但这又没什么办法,这是他们仅有的可以进行防空压制的力量了,原本火神已经在计划退役了,可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又让皇家空军发现自己已经无机可用,只能把它继续顶上。在快三十年的服役生涯中,火神都没什么大的改进,机舱陈旧不堪,钟表能动就行。
“终于!伙计们,距离航点G还有10海里。”
“哈哈,准备寻找加油机。”
“加油机高度26,速度240。”
这将是最后一个航点了。副驾驶深吸了一口面罩提供的纯氧,看着早已透亮的天际感到空虚和疲乏。他钦佩地扫了一眼自己的长官,这位可靠的少校带领着他们这五名上尉又完成了一趟憋尿的旅途,回去肯定要好好喝上一杯。由于天气比较晴朗,他们很快就看见了那架胜利者,那头和他们一样有着白绿色花纹的奶牛,是多么的亲切热情啊。
“换岗。”
此行第五次,空中加油员坐到了副驾驶的位置上。这个坐酸了的家伙立即攀上扶梯下到了煤坑里,坐到了空中加油员的临时座位,这个位置在他的副驾驶座椅之后,位于进出飞机的空闲区域。
副驾驶有人接替,但他们驾驶的火神却还是没有后继机型补充。很快,大英帝国又要少了一种核打击手段,缺了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这在面对拥有庞大核武库的俄国时可怎么办呢?那4艘决心级战略核潜艇似乎有些难堪。看看那剑拔弩张的五六十年代,甚至连意大利人都拥有了一条能发射核弹道导弹的巡洋舰呢!
“天呐!对不起!侧风有点大。”
驾驶舱那突然传来了空中加油员惊惶的声音。首先转过头来的是无聊的航电系统操作员,然后是争分夺秒小眯的领航员,接着是昏昏沉沉的雷达操作员和副驾驶。每一个人的脸上都贴上了一副疑问和不安的神情。
“呃……”他们的机长发话了,“各位绅士,我非常抱歉我们有个坏消息,我的意思是,我们的受油管好像断了。”
众人那红扑扑的脸色在这一瞬间煞白无比,脸上的纹路更是僵硬不堪。加不了油了,意味着他们即将耗尽燃油,就要下去泡冷水澡了。不过他们还能为自己不是被导弹打中而庆幸一下,没有油只是渐渐下落,而如果飞机失控翻转,那逃生的机会可就渺茫得多了。
“我们去巴西,跑鸭先生,帮我规划一条最近的降落路线,我们不回阿松森岛了。”
“啊,好!”
“我们受油管断了,我们需要前往大陆……嗯,对。”机长在频道里报告着情况。
坐在临时座位上的副驾驶可以看到,他们的火神已经在减速脱离了。空中加油员垂头丧气地从他的座位上下来,打算把位子让还给他。只能说是太不走运了。副驾驶重新蹭回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似的。他想要平安无事的回家,虽然落入大海不一定会丧命,但那会有很多风险。
“气流太强了,把它搞断了,”机长说,然后提升了一些音量,“考验我们的时刻来了,我们要爬高到43000英尺,在那里火神可以最好的进行滑翔。”
“好的头儿。”
机长瞥了一眼油料表和电力表,在经过短暂的努力后,他已经把火神撤出了胜利者的航线。他拉回操纵杆,使得飞机开始向上爬升。如他刚才所说,他们需要爬升到43000英尺的高空。
“距离最近的是里约热内卢的加里奥机场,转向320,距离约400海里。”
“好的跑鸭先生,好了各位,在进入巴西人的地盘之前,我们需要先把文件和导弹都丢掉,我们看看啊——我觉得这里就很不错,我们没看到有观众。”
“好的船长。”煤坑里嘈杂一片。
不过轰炸机现在还在爬升中,他们没法去搜罗文件丢出舱外,但对于通过电传机器管控武器的雷达操作员来说,现在他还是可以执行命令的。他单独提上了标有“左舷挂架”字样的小拨钮,然后把一旁的大旋钮从“反辐射导弹”拨到“炸弹”档位,就抵下了攻击手柄。投弹指示器顿时从“00”翻到了“01”,这代表那里挂载的一枚AGM-45“百舌鸟”B-7型反辐射导弹被抛了出去。然后他再摁了一下——又按了一下,结果指示器的读数还是“01”。
“啊……”雷达操作员发出了感叹,“有一枚导弹好像卡住了,抛不掉。”
“努力一下,把导弹带到别国国境会让外交部难办。”
“好,好的。”
接着,这架满载着期待与不安的忐忑之舟在43000英尺的云海拉平了机身,转向了320方位。为了节约燃油,机长拉回了不少节流阀。
“飞慢些,我们需要打开舱门,稳点。”
“好的。”
煤坑里的众人劳碌了起来,航电系统操作员和领航员弄来了许多文件和胶片,把它们塞在一个金属罐头里。在确认所有人都戴牢氧气面罩、抓住东西后,刚才说话的雷达操作员打开了地板上的舱门,顿时这块地板就顺滑地落了下去。刀割般的狂风涌入了机舱,呼啸着冲垮了那些宝贵的暖气。在这狂掉的气压中,两个壮汉抓紧时间狂丢垃圾,一旁的空中加油员也接过由机长递来的文件,揉进罐头往里丢去。
“丢完了!丢完了!”文件最多的领航员在风萧中大叫道。
“好的!”
雷达操作员还是按动了刚才开门的按钮,然而这个该死的舱门却关不上了。因为开着舱门,现在整个机舱里都充满了冰凉的寒气,他们原本就要工作一个半小时才能起效的制暖机实在是招架不住。巨大的气流涌在机内,着实有点让人吃不消。不过现在可是白天,尝试无果、回到座位的航电系统操作员抬头望向了自己头顶的视窗。看到阳光了,就像感受了温暖一样。
接下来,他们的飞机就以小幅度俯冲的姿态向巴西滑去。期间雷达操作员还是在凄厉的冷风中试验如何丢下那枚导弹。可它就是扒在挂架上不从手,让雷达操作员一度以为会不会是指示器坏了——总之,他现在确实是束手无策了。
他们飞行了快一个半小时,已经要进入巴西的领空了,需要给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南美土包子打个招呼。机长又扫了一眼油料、引擎和电力的状况,然后开始大喊道:“大企鹅!打开无线电!帮我接巴西的空管部门!”
“明白!”
在接到了那声嘶竭力的小声命令后,航电系统操作员马上开启电台,转动旋钮调到了公共频道的121.5兆赫,他在简单问候了一下确定接收到了空管部门的回应后,就又对着自己的上级嘶喊道:“接好了!”
“这里是巴西空管局,收到请回话。”在下属调好无线电后,机长耳机里顿时传来了爽朗的英语。
“Mayday!Mayday!Mayday!这里是英国皇家空军飞机597!我们位于里约热内卢东南部海岸附近,燃油即将耗尽——”
“你好?这里是巴西空管局,收到请回话。”
“Mayday!Mayday!Mayday!这里是英国皇家空军飞机597!我们——”
“你好?你好?”
机长又复述了好几遍,却仍然得不到任何别的回应。可能是因为舱门打开风声太大,以至于对方听不清楚。最后他还是放弃了,省了点宝贵的口水。现在应该马上就要进入巴西领空了,于是机长开始逐步下降了飞行高度。
“来啊……来啊……”
巴西方面八成会派战斗机过来看情况的,可他们没有对空探测雷达,发现不了拦截机,所以也只能自求多福。这尊饥肠辘辘的火神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下降,以差不多200节的速度在这一望无际的深蓝大海上滑去。因为舱门还落在外头,必须小心一点,防止它被气流吹掉了。
现在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默默祈祷。非常遗憾的是,他们的飞机没有后视镜,完全不知道后面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可能有一个骑着扫帚的巫婆就追在他们的六点钟方向也说不定。他们轻飘飘地落着,在这幽静的苍穹中跌过,好像世间的万物都变得虚无缥缈。在距离里约热内卢仅剩不到半小时路程后,他们总算下降到了20000英尺的高度。
“请再尝试一下关闭舱门!”
“好的!”
这一瞬,有四个声音在回应他。离舱门最近的空中加油员一马当先,解开座位上的安全带,伸手去摁关闭舱门的按钮。可能是因为高度降低,机器得以重新运作,舱门居然奇迹般的有了反应,吊在外面的门板就被液压杆给拉了回来。风声逝去,气流消散,舱室里顿时宁静了不少。
“关好了!”他大声说。
“漂亮!”
机长没有犹豫,噪音刚一减小,他就马上加大俯冲角度,又在这没有被调走的航空应急频率里面嚷道:“Mayday,Mayday,Mayday,这里是英国皇家空军飞机597,我们在里约热内卢东南部海岸附近,机上燃油即将耗尽,我们有五——六个人,我们需要降落到加里奥机场,请安排我们着陆。”
“收到,嗯……你们可以降落到军用机场吗?”
“我们燃料不够,只能飞到加里奥机场,我们必须迫降到加里奥机场!”
副驾驶无奈地笑了笑,他继续看了看那些显示机体情况的仪表。还好他们只是油不够了,为飞机电控系统提供电力的风力发电机还在机翼下正常运作。如果这个玩意失效了,那他们可就变成一块大板砖了,到时候就会摔得粉碎。
“我们不管他们了,”机长说道,“我们自己降落到加里奥,打开应答机,拨到7700。”
“是的头儿!”
“7700”,是航空器应答机的一个特殊代码,这代表这个航空器出现了紧急情况,需要空管人员优先照顾。只要那些值班人员不想事后遭到处分,他们都得去优先让标着这种代码的航空器降落到地面上。机长没有再去管巴西空管局的厉声命令,他现在已经看到了广袤的南美洲海岸线,只要他们抢先一步落到地上,对方就奈何不了自己。
“陆地!是陆地!”副驾驶激动地叫了出来,在后面的那些什么也看不见的机组成员听了,也按耐不住地互相握了一拳。
透过侧方的视窗,机长看着底下驰过的海滩感慨不已。那五颜六色的、如同垃圾堆一样的光景,想必会是一个游玩的好地方吧。现在的飞机已经下降到了2000英尺的高度,可以把底下的城市一览无余。这些零零散散、密密麻麻的各色楼房,看起来就像是蜂窝一样井然有序。火神很快飞过了城市,又经过了海湾的上空,眼前的那个被平整过的大岛屿就是加里奥机场了。
“597注意,这里是加里奥塔台,我已注意到你。”
“加里奥塔台,这里是597,我们燃油即将耗尽,只剩几分钟的油料了,请求立即降落。”
“收到597,”那边的女人停顿了一下,“距离5海里,跑道33,场压1009.88,到起降航线高度,跑道已净空。”
“收到,跑道33,场压1009.88,到起降航线高度。”
机长长舒了一口气,瞥了瞥正在更新高度表的副驾驶。听不见空管局的鬼嚎真是一件人生幸事,都怪他们不提前安排,搞得他现在距离机场这么近。机长低下头,又看了一眼燃料表,那里提示燃料即将见底的红色提示灯已经亮起了。他拉着操纵杆把飞机下滑到了1200英尺,现在的油料已经连复飞一次都不够了,他们——他的机会只有一次。
机长调整了一下进近的过程,让自己的座驾在空中划出一道小小的弧线,尽量对准了那条跑道。毫无疑问,他们这个白绿色的三角形造物在民航领域里并不多见,在城市上空肯定很夺人眼球。由于一直在进行稳步盘旋,飞机的速度在骤减,操纵杆和节流阀早已被他的汗液所浸湿,他的手心炽热无比,就像那躁动的心脏一样。在这种时候,副驾驶唯一能做的大约也就只有帮忙报表了。
“塔台,597,请求着陆。”
“597,检查起落架,风向203,风速6节,降落至跑道33。”
“收到,降落至跑道33。”机长对塔台说。然后他望向了自己的副手:“读一下速度表。”
“340……330……”
其实就算塔台不帮忙,他们也能按照飞机上的仪表着陆系统来进行强降。机长手动开启了这个被动接收的古老设备,这个着陆系统的仪表可以自动规划出一条安全的降落路径,就算不能依附着它的路线降落,也起码会有个参考。在距离机场还有一段小距离的时候,仪表盘上那蓝色的“O(OM)”指示灯被点亮了,“呜呜”的提示音顿时响了起来。这意味着这架“火神”轰炸机进入了降落航道的外指点标,距离机场大约4海里。
“襟翼15,开减速板。”
“好的,320……300……”
机长推了一点节流阀,好让他们离失速远一点。火神足足330平方米的巨大机翼面积在给予它在具有良好的高速机动性时,也令它在低速时飞得有点吃力。现在第一道指示已收工了,轰炸机仍然在以着一种较高的速度下降,也并没有契合在仪表的最佳路线上。渐渐的,橙黄的“M(MM)”指示灯和“嘟——嘟嘟——嘟——嘟嘟——”的提示音也随之上线,这代表他们距离机场还有0.5海里左右。
“280……260——”
“襟翼30!放起落架!”
“是!”
中指点标过去了,下一个就是距离跑道450码的内指点标了。机长抬着飞机机头,偶尔会看看着陆仪表上他们是不是偏离的太多了。他没有询问高度数字,因为他担心这会影响自己进行目视判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飞得还是相对太快,这点的距离根本就下不了这大约400英尺的高度——不一会儿,乳白色的“I(IM)”指示灯也亮了,座舱里顿时荡满了“滴滴滴”的声音。
“240,220——”
海面被大地吞噬,火神掠过了跑道顶端,提示音随之消失。但现在还是有约60英尺的高度,而且它的速度还是过快,每秒将飞过120码(约210节)的距离——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只有近100码多(约170节),但所有能减速的东西都已经被使用了。万一他们的跑道长度对于现在的火神来说不够呢?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起落架的寿命了,机长决定孤注一掷,他祈祷着机尾不要因此触地,就把机头稍微再抬高一点,还拉掉了所有节流阀。
“200,180——”
猝然间机身一片震感,机长知道他们的后轮已经触地了,这无疑是一次对起落架不太友好的重着陆。虽然落地了,但这不代表机长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他现在还在保持着这个比平时更高的着陆攻角,用力蹬踏着刹车踏板。虽然看不到前面还有多远就又是大海,但他确实不应该就直接不负责任地把机头往地上一砸。
在副驾驶念出“150”的时候,机长放下了三分之一的机头。由于后轮一直在进行着刹车作业,机体的速度在骤降,升力随之消逝——就是现在,机长顺势放完机头,机身再次一震。
“120,90——”
现在座驾彻底落地,两名驾驶员已经可以直视外面的跑道了,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把速度降下来。在报告速度之余,副驾驶也在帮忙踏着刹车。由于对此地不太熟悉,机长也没法一眼估算出他们现在离大海还有多远,他现在是在咬紧牙关操舵蹬板。
“60,30——”
因为全身都在使劲,正副驾驶已经快把眼珠子给瞪出来了,他们现在就像是刚入门的新丁一样紧张不已。毫无疑问,要是这帮狂妄自大的乡绅早点安排他们在加里奥机场降落,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最后居然还要到他们有强降企图,迫不得已才给他们找来了机场塔台,好防止他们一头撞在跑道上影响自己做生意。
“20,10,0。”
当轮胎在刹车拨片的努力下彻底停转的时候,降落才算正式成功。飞机刚一停稳,机舱里就传来了鼓掌和欢呼的声音,机长扯掉氧气面罩,倒在座位的靠背上大喘着气,全身近乎瘫痪。副驾驶也扯掉了自己的供氧罩,从自己的飞行包里拿出水壶痛痛快快地饮了一口。他们没一个人发现自己离跑道另一端的大海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呢,毕竟这又不是考核,在意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吗?
“唉,想上厕所。”望着远处开来的应急车辆,机长喃喃道。
——本文由马岛战争期间的真实事件撰写改编,于1997年4月20日,由美国短篇小说作者约翰·斯威夫执笔,原标题为《黑鹿行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