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万象】梁永安的爱情课02: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可能也是我们生命...

【视频最全文稿,感恩梁老师开讲】Part 1 : 能够等待的人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们现在开始来谈一谈第二个部分,等待还有错爱。首先看等待,为什么有一个等待的问题呢。
在我们传统社会是没有这个问题的,一个女孩子16岁左右就结婚了。传统女大男小,男的也就十三四岁,等于还没成人就在一起了,所以没有等待的问题。
现代社会变化大了。
前两天我去上海做讲座的时候,婚姻登记处的主任提供的资料。现在上海金山区,这么一个海边的区,一个石化工业区,这个地方的结婚平均年龄现在达到了35岁。一方面是觉得有点震惊,因为一般理解上,以往都是在二十六七岁左右,一下子推后了这么长时间。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恋爱心理学的角度:最好的结婚年龄是恋爱之后的两年,两年恋爱是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这时候进入婚姻,它就有一种特别顺畅特别有合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按照这样说的话,26岁平均结婚,二十三四岁恋爱,然后到二十五六岁结婚,这个就是一个原来的节奏。
如果现在是在30岁以上的话,意味着要不然你开始初恋之后,你要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比如说七八年的,甚至是十年的这么一个恋爱,然后你才能进人婚姻。这里面就有一个等待。
还有一种等待,就是没有恋爱。就是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爱情。
我们跟以往不一样,15岁开始基本上就是各种信息,各种社会的变化。跟传统对比起来,我们已经进人了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尽管你在学校,但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你也是一个社会人了,然后你就开始在游荡成长。
如果我们是站在一个传统的心态上,我们对这种等待就特别焦虑。很多人就觉得我怎么还是个单身狗,觉得我自己怎么还没到自己的真爱,那种焦虑焦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22岁还没找到,到了二十五六岁还是一个光棍,30岁以前应该生孩子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倒逼过来,把自己搞得很紧。
这就是一个我们社会里面的一个现象。
恋爱的人需要等待,还没有恋爱的人也需要等待真爱,不等待的人其实他是没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说在等待的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个认识。在一定的个体判断的建立之上,然后再去恋爱,这个恋爱内在的质量就比较高。
晩春 (1949)
8.7
1949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小津安二郎 / 笠智众 原节子
麦秋 (1951)
1951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小津安二郎 / 原节子 笠智众

我们看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他的影片里面实际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的剩女,大龄的女青年的婚姻。在他的电影里面,是经常会出现的。像《晚春》,特别是《麦秋》。里面那个纪子28岁了,还是一个人。有人给她介绍一个很有钱的男人,那个男人43岁了。
她不想跟他见面。为什么不想跟他见面呢。电影后面,最后她真正决定跟另外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她才说出来。说一个男人43岁还一直在社会上还是不稳定的,游荡的,让人心里面总是觉得不放心。但是就这么一个女孩子28岁,她哥哥的好朋友被派到日本东北部远处的一个医院去当医生,最后的时刻,她代表全家去给他送礼物的时候,那个医生有个妻子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小女儿。那个医生的妈妈忽然跟她提起,说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她能做儿子的媳妇,对她来说是多么幸福。但是这个婆婆跟她赶快说,其实只是说一说,到为要走了,最后把心里话说出来。结果没想到,这个纪子听了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回到家里以后,全家都反对。但是纪子就说,他妈妈这么一说,她心里就觉得这个男人是自己一生可以跟他相伴的人,所以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等待等待等待,要等待到你真正的那个人。
而我们今天的人是经不起等待的,非常地焦虑。而在焦虑过程中,你就忘记了自己的发展,好像我自己等待的,别人也在等待。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在这个等待中,焦虑中,丧失了自己大量的生命的成长。本来这个时间你可以好好地去学学摄影,去听听音乐,看看话剧,弄弄电影国际旅行,方方面面。这是历史在我们这个阶段给你的一个机会,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机会,认为是自己的一种灾难,或者说是自己的一个痛苦。这个就错位了。


Part 2 :不期待是最好的等待
所以我们今天来说,真正有等待力的人,他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很多人在半路上不等了。18岁的时候这个女孩子想,一定要找一个浪漫的爱人,二十二岁觉得找一个有点能力有才华的,然后大学一毕业出去想一想,一定要找个比较稳妥的,工作经济条件好一点的。
很多人的脑子里已经是预置了这么一个节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能接受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能接受什么,所以那个自我打折的情况特别多。
这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缺乏一种能力,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也能够把它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看到另外一个相等的人,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彼此感受彼此鼓舞。
而不是说一个人特别稀缺,一个人特别特别的紧迫,认为别人是你的救星,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就是差不多了,这个人还可以,或者怎么样那就行了。
其实你不知在几年之后,有你的另外一个人,真正的那个最幸福的人在远处会出现。但是你完全不知道,已经放弃了。
我们今天特别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所以离真正的幸福就很远。
很多人在十八九岁二十岁就把找人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个主题。其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找到一件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是有社会价值有时代价值,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在精神上是特别契合的,能够一起往前走的,能够产生"1+1>2",能够产生精神迸发的这样一个人。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青年时期,先找到那个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把那个事情找到了,然后那个事情里边有人,两个都是喜欢电影的,喜欢艺术的,喜欢探索的。然后就在这条路上一起走。人是不同的,然后在不同的路上,你会遇到适合你自己的人。
现在很多情况下是颠倒过来了,忙着找人,事情根本就云里雾里。这样的话,就使我们在生活里面产生了巨大的朦胧,巨大的失去。所以在我们今天来说,有时候可以说不期待就是最好的等待。
什么叫不期待呢,就是说你不要去想找那个人,先把整个的精神都放在事情上。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就出来人了。
来自一席 万象
窈窕淑女 (1964)
196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乔治·库克 / 奥黛丽·赫本 雷克斯·哈里森
我很喜欢一个电影,就是《窈窕淑女》,乔治·库克导演的。你看到里面那个教授,他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女人,他觉得女人又烦又啰嗦又任性,稀里哗啦一大堆缺点。
你看这个音乐片里面他那段唱词,把女人形容得一塌糊涂。他自己专心致志地搞他的语言学研究,他好像是一个屏蔽了女性世界的这样一个人。正因为这个情况,结果他对在街上卖花的卖花女突然有兴趣了。伊莉莎说话很粗野,口音很重,所以他就觉得把她作为一个试验品,对她进行语言矫正,把它变成贵族语言,让她变成一个淑女的风格。所以他后来就跟她订了一个契约,训练她,一天天地,一个字一个字发音,到最后你看两个人一天一天在一起。一天一天在互相教和学,感情渐地不知不觉地就出现了,所以你看那个伊莉莎爱上这个教授了,爱上希金斯了。希金斯其实已经感知了,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到最后伊莉莎很生气跑掉了。这个时候希金斯才意识到生活变化了。每天来,看不到她了,感觉不到她的气息了,才忽然发现自己离不开她了。到这个影片的结束,最后两个人走到一起去了。
这个电影是非常好的,它不是那种恋爱模式。我们很多生活里面都是先确定一个恋爱,然后按照恋爱这个模式一点一点地进行。但那个不是爱情,爱情其实是在悄悄地发生,在事情里面一点一点点地发生。
所以这种境界非常好,一旦一个事情把它挑明了,说是爱情的话,立刻,爱情的程序化就来了,送花请吃饭一起干什么。就是人为会建构出来一个生活的模式,
而有时候建构出来的这个模式达不到爱情的本质。
是个虚拟性的。有时候还达不到爱情,但是已经把它建构成爱情了。
当然也会产生一种情况,就是你建构起来,经过努力确实也会发生感情,但是很多情况下会人为地变成一个“催熟剂”。就像我们大城市吃的水果都不是自然熟的,像芒果都是在树上还是青的时候摘下来了, 路上催熟的。所以那个味道,里面那个香甜度比原生的差得远了。如果我们去西双版纳,去云南德宏吃当地的水果,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那就大不一样。
我们今天很多恋爱里面都是催熟的恋爱,都是没有真正地达到爱情的那个成熟度,然后把它约定为爱情,然后去进行。今天城市里很多人吃的都是假芒果,吃的都是这样的一些速生品。
爱情不一定把它作为我们一开始就谈情说爱了,其实是在事情里面进行,事情里面投入。两个人融成一个世界,这个时候它是一种特别好的情感的发展,所以我们说有时候不期待相反是最好的等待。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说等待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境界,等待使人会变得很可笑,但是它又使人在单纯中成长。等待中的人有时候,他会爱上一个,这个人对他没反应。但是他等待,他努力,所以这个人整个生活的中心就变了,他就变成一个在常人看起来很可笑,做出一些傻事来。但是这个傻事里面,他内心又特别地美,内心里面又有特别地跟别的人不一样的这样一种纯度。所以人就在这个纯度里面成长,成长到最后,他没有得到那个人的爱情,但是他会意外地因为自己的这种单纯,他会被别人看见,他会在无意中实现真正的他应该找到的那个爱情。
婚约
8.5
[德]赫尔曼·黑塞 / 200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以你看德国作家黑塞,得过诺贝尔奖的。他的一篇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说,但是也是他的一个名作就是《婚约》。
《婚约》里面一个布店的伙计翁格尔特,他自己个子长得高,但没什么其他特长,他就爱上了来店里的那个少女。那个少女才16岁,他看上了迪尔兰姆,她根本就不喜欢他,但是她会享受他对她的爱。翁格尔特就被她鼓舞,觉得她好像不拒绝,所以就报名参加教堂的唱诗班。
人家都是那种小孩子,但是翁格尔特他自己也跑去。那些小孩子也知道他的来路,都开始让他发生各种搞笑的场景。比如说合唱的时候,给他一个箱子垫着,让他变更高,像个电线杆子一样的,显得特别突出,看着很可笑。结局的时候,他们唱诗班郊游,一帮孩子就故意地恶作剧,就让翁格尔特跳起来抓着那个树干,离地好远。翁格尔特胆子不算大,但是他一看到迪尔兰姆在这里,一下子来了劲儿。结果被大家举到了树上,抓着树枝高高地悬着,底下的人高兴得不得了。一会儿悬不动了,底下越发高兴,看着不行了,要摔下来的话就很疼,结果他又不敢摔下来。一开始假装笑,最后慢慢地就哀求大家把他接下来,大家都不理他,都在笑。
这时候翁格尔特才发现,笑得最开心的就是那个迪尔兰姆。心里一下子才知道了,然后手一下子一松,掉下来了,浑身摔得酸疼。本来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但是另外有个姑娘叫波拉。波拉过来把他扶起来,波拉过来把他扶起夹。平时翁袼尔特根本就不注意这个姑娘,这个姑娘就扶着他,非常地同情他,心里也心疼他,觉得他被大家作弄,然后扶着他走。这时翁格尔特才深深地感觉到,原来这样的女孩子才是自己应该一起生活的人。所以路上他就很感叹,他就跟波拉说,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男孩子。他非常谢波拉对他的关心。
一个人在这种等待里面,确实是让你过了不一般的生活,变得有目标了。但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你的假目标,如果翁格尔特真正地娶到了迪尔兰姆,那也是个大悲剧。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边,人避免了社会的各种复杂化。社会的各种杂质进不来了,人心里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澈的状态,渡过了我们人生可能会特别分化的一个阶段。最后波拉为什么会喜欢他,就是看到他这种透明性,看到他的这种单纯性,所以这两个走在一起。


但是等待中也不仅仅是好处,等待中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等待中也许隐藏着你人生中一个特别大的错爱。因为你很爱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但实际上正因为你没有跟他真正地有一个比较深度的共在的这么一个空间,或者这么一个时间。所以确实是误看一个人的概率是相当地大。
像我们以前教过的学生里。在上海,跟北京的一个男生网恋,恋得太热烈了。每天晚上打电话,特别好特别依恋,几个月以后,差不多半年了,终于到北京来见个面。一见面,浑身冰冰凉,一看一点都不喜欢。那感觉完全不一样,就伤伤心心地回去了。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见光死分析荐书《群体性孤独》】
所以我们说等待本身也是需要一个非常强的自省的过程。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选
7.1
舍伍德·安德森 / 2012 /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们看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他写的《曾经沧海》。写艾丽斯很单纯的女孩子,结果跟内德这么一个人在一起了。这个男孩子后来跑到芝加哥打工,两个人约定以后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在一起,艾丽斯就在等他。她就是用脑子里想象出的这个内德天天怎么思念她。内德到了芝加哥以后,一开始还写些信,后来就没音信了。艾丽斯总是用自我设定,她总是想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一定要等他,我要做个好女孩。她已经不是在期待对方,而是在进行自我的认定。【荐书《爱为什么痛》讨论爱情的变化】
终于到她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绅士,三十多岁。这个绅士就请她去喝咖啡。她后来想,我是一个现代女孩,我去喝咖啡不要紧的,后来跟一个男人去喝。后来喝了一天又一天,喝着喝着,她忽然发现自己有点依赖性了。她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发展出另外一种关系来,她忽然想起来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不应该在这里喝咖啡。后来就断然不跟他喝咖啡了,天天晚上在家里看书干活。到了二十七八岁,忽然有一天电闪雷鸣,暴雨如泻,一下子,人产生一个庞大的欲望,在房子里面最后把自己的衣服全脱光,然后冲入狂风暴雨,沿着那个城市街道狂奔。看到那边有一个男人走过来,大声地喊,''你要等待我”.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处在这种崩溃之中,但是这个崩溃也是一种猛醒,被压抑的那种痛苦,就是人在自己的约定里边的这种痛苦,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所以她的这个等待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为了证明自己好,而去坚持一个虚无的东西。
两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自我想象来相互对待,其实内心积郁的这种艰涩是越来越多。这种坚持,这种等待,它会使人导人一个非常倾斜的方向,所以人为了不倾斜,勉强支撑自己。要花费太多的生命力,终于支撑不住的时候,就轰然倒下。
古代社会没有别的选择,像什么薛仁贵征西,王宝钏在窑洞里等他18年,我们就歌颂这种。以前我们的节女烈女什么,拿牌坊树起来纪念表彰。


Part 5:错爱的根源,是“自我前置图景”
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上里面可能也有很残酷的一面,对我们生命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这里边就牵涉到一种错爱的问题。错爱本身,它有时候的来源不一定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前置图景有问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面,通过你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的阅读过程,也会建立起一个对你的理想爱人的一个基本的想象。所以你的爱一个人,自先是你脑子里已经建构出一个关于这个爱人的基本的形象类型。这时候你遇到一个的时候,这个人如果是高度吻合你原来的那个想象,你会迅速地爱上他。
但是问题就在这个想象,你要实现的爱情往往就不是真正地爱那个人,而是你自己对于爱人的那种设计。这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人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跟你有点小叠合。
我们的格式塔心理学里,就是说你会把小小的一点给它构造出来一个更大的整体,然后你会给它得出一个结论来,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其实不是的。在很大程度上,错爱往往就来自于这种脑子里的前置图景。
和莎莫的500天 (2009)
8.0
200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马克·韦布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佐伊·丹斯切尔
我们看马克·韦布拍的《和莎莫的500天》,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你看里边的汤姆跟莎莫。汤姆正在开会的时候,看那个女孩子进来了,汤姆一看到这个女孩子,忽然觉得这个女孩子就是自己一直期待的人。一看她那个样子,很独立。如果他看到了其他看不见的那部分的话,他会迅速地离开她。但是他看不见,他看不见什么呢,他看不见莎莫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所以莎莫内心里面对婚姻是一点都不相信,对爱情也是一点不相信的。所以你看到莎莫有一个本事,她非常喜欢一头长发,她的头发长得非常好。但是她最大的能力是什么,想把它剪掉的时候,就丝毫不犹豫地把它剪掉。
这个剪掉的能力很可怕,现在很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面,告别的能力远远大于相爱的能力。这时候我们看汤姆,他不知道这些。汤姆就是一次唱歌,然后你看后来,莎莫就唱,唱了一会儿以后,忽然就让汤姆去唱。结果汤姆唱的歌,莎莫很喜欢。两个人就在这个瞬间,忽然觉得靠得很近,所以两个人后来走到一起。但是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莎莫本身其实是不相信爱情的。
不相信爱情的人有一个大的特点,谈恋爱的时候,他可以一会儿很热烈,但是一会儿也可以无所渭。
这种起伏不一定对汤姆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跟他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电影结局,最后莎莫毅然跟汤姆分了手,分了手以后,汤姆以为她是一个不会结婚的人,没想到她很快就和一个不爱的人,一个新认识的人,马上跟他结了婚。对莎莫的世界来说,结婚恋爱不是要深情投入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虚无缥渺的东西。所以这是汤姆完全不了解的。
我们现代社会里面人是彼此看不清的,碎片化的。我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我们都是以一个瞎子摸象一样的,以一个片段去判断这个人。【碎片化分析详见【【一席】爱情六大天问之 梁永安:在单身的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哔哩哔哩】 https://b23.tv/tufP9C7】
所以用这种完形,你充满了失望,因为这个失望就在于你的前图景跟这个人后来暴露出来的东西,呈现出来的,越来越不一致。
你又不能说你要把一个人完全看清楚了,然后你再跟他去怎么样,完全不可能的。你只有跟他爱起来你才能发现他。你不跟他爱起来,你根本看不见他。这就是一个悖论。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大的悖论里面。
所以有些人就感叹,怎么这个男朋友以前跟现在完全变成两个人了。其实他就是那个人,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


但是呢,既然有了错爱,有时候会出现一个东西,就是对错爱的坚持。相反有时候会完成个人的一个自我拯救。在大错中有时候会发现更好的自己。特别是坚强的自我。
西西里柠檬
8.1
皮蓝德娄 / 1987.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看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他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但是他也写小说,他的《西西里柠檬》写得特别好。他就写西西里那个地方的一个长笛手,本身是一个很朴实的男青年,结果他爱上了苔莱季娜。苔莱季娜很有唱歌的天赋,但是家里很穷很穷,要训练音乐需要一笔很大的钱,去获得培训的机会,要跟从名师。你看密库乔,他把自己全部的家产,甚至遗产甚至房子卖掉,然后去资助自己的恋人去学习。最后苔莱季娜到了罗马,变成一个特别著名的歌手歌唱家,五年之后她都没有回去过西西里。密库乔要看一看自己的未婚妻,所以带着西西里岛最好的东西,也是表达爱情最好的东西,柠檬。西西里的柠檬特别地好,带着一篮子柠檬去罗马看他的未婚妻。去了以后,人家一看他这个样子,乡巴佬,就把他接待到那个剧院的厨房,让他在那儿等。他到了那里以后,听到外面的剧场人声鼎沸,都是那种喝彩声。后来他从外面悄悄地看了一下,就看到他的未婚妻在那唱,满面红光,非常有风采。下面献花的各种各样的。他在那等待的时候。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特别短的间隙,苔莱季娜冲进来,为什么冲进来呢,是要吃点东西。看到他,你来了,我太忙了,又冲到台上去了。这个时候厨房里的那个厨娘看着密库乔就特别地同情,因为外人看起来就知道他们之间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所以后来密库乔听到外面又是那么一种喝彩声,巨大的那种声浪。他自己也明白了,他明白什么呢。他为她找到了道路,为自己的女友找到了道路,而且使她能够踏着它前进。可是如今她走得那么远,而他依然原地没动。只是在一个小城广场上,每一个礼拜日吹奏长笛的小人物,早已经追赶不上她了。这时候怎么办呢,抱怨愤怒或者同归于尽,负面的情绪一出来都会这样。但是你看,最后密库乔心里面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把柠檬留下,祝福自己的女朋友能够以后有甜蜜的生活,很有礼貌地跟厨房里的人再见,然后就回故乡去。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在那里,而不是在这里跟女朋友一样的生活道路。
这么一个人,很朴实,很朴实的原因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单纯简单。所以单纯筒单的人面临这种大的痛苦的事情的时候,他才有承受力。如果一个复杂的人就不行了,他方方面面的欲望,各种打算各种各样的,都压垮了,就会崩溃了。
所以你看密库乔在这个时候他站起来了,仍然是一个很坚强的人。
经历了大痛苦的人,他的消化力,承受力,转化力就增长起来了。所以我们说,不怕错爱,就是看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让自己更坚定,让自己更清晰,让自己不抱怨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地积极地有勇气去面向未来的生活。所以我们说错爱对人来说很有意义。
因为错爱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你从中学一直到读了大学工作等等,你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然后你在想象中会把他想象得很好,你会付出很多。
表面上是一个负面的东西,但是你在错爱中,实际上你是一天一天地在成长,一天一天地在打开。所以在错爱中,你就会对自己都觉得很惊奇。我们人生不可能每一步都踏对,不光是爱情,方方面面都是这样的。
试错就是成长。
一般很难指望我们从初恋就可以达到最后的婚姻,中间就没有什么什么流程,这种概率确实是很小。但是我们也不畏惧去恋爱,不畏惧去爱一个人。因为我们知道在错爱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收获,会相信有自己的力量,而没有错爱你是不会体会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错爱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很高的一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