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司马南:美国爆料惊人数据!中国在这些领域成唯一赢家?

2023-05-25 18:16 作者:司马南  | 我要投稿

(本文根据司马南老师视频节目整理,内容有删改)


美国近日公布了一组数据。这个数据让一些人恍然大悟,知道了什么叫台前表演是一回事,台后是另外一回事


在这组数据当中,全球95%的锰、73%的钴、70%的石墨、67%的锂和63%的镍都在中国。要知道这些原料是现代工业,尤其是高精尖工业必用的原料,这是第一个概念。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第二则是五大洲的一些矿业公司,都有部分中国企业把持股份。中国控制着全球41%的钴矿开采和半数以上的锂矿开采。至于石墨,美国生产商也可以自己合成,但成本高到他们自己都不能接受。


第三条,不管上述的矿物在全世界哪里开采,最后所有的渠道都在指向中国。几乎全部会运到中国,在中国被提炼成电池级的材料。


第四条,中国还主导世界上66%的电池组件,99%的阳极、77%的阴极、74%的隔膜和82%的电解液。世界前四的电解液生产商全都在中国。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以上四条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从采矿到冶炼,再到零部件制造,中国在这个生产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一骑绝尘。所以美国人说,现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无法撼动。过去被人家瞧不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不一样了。


当年“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兴起之初,蔚来、小鹏、理想等国产品牌强势崛起,风头无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长远战略。


“蔚小理”


在野蛮生长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回归理性,行业内部重新洗牌,也宣告着“蔚小理”时代的落幕。后来有那么一段时间,一说起新能源汽车,第一就是比亚迪。而与比亚迪对立的国外品牌,就是马斯克的特斯拉。“蔚小理”时代落幕后,就呈现了BT(比亚迪和特斯拉)双强争霸的格局。


比亚迪和特斯拉双强争霸


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有率不断提升,行业进入稳定期,但如埃安等一些实力雄厚的车企也开始涌现,去年的时候埃安全年累计销量超过27万。


2023年4月,埃安月销量超4万辆,超越“蔚小理”总和并且超越特斯拉,排在行业第二位,此时BT格局变成了BAT格局



前两天丰田出来说不要过早放弃燃油车,这话要是早说三年也许还有很多人附和,但现在丰田这更像是一种哀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日本跟中国比起来,中国已经远远的走在前面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了领先优势,而之所以领先,那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技巧和几个简单的技术堆砌在起来的。


中国有着深厚的资源基础、人才优势、工艺优势、产业链优势,乃至产业链集成的效应,由此将中国推向了领先地位。


当然,这事儿咱不能过于乐观,外国人夸赞,我们听着,但也要有捧杀我们的警惕。他说的客观的地方,我们也要听着,做好改正。


有些人对特斯拉情有独钟,如果拿特斯拉跟中国车相比,说点客观的指标,就会有人立刻急眼。如果要具体讨论某个问题,总会有人说,如果不是特斯拉共享电动车专利,国产车肯定就不行,可这还真不一定。


我的一个朋友对这有些研究,他说国产电动车无论续航还是电机等方面比欧美新能源车都要好一点儿的。


同样是特斯拉共享专利技术,中国能做到,但一些合资的新能源车却短板明显。



简单说中国做的不好的,有问题那就积极改进,但我们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比方说锂电池。


之前锂电池隔膜确实存在技术壁垒,虽然中国有那么大的优势,但锂电池隔膜我们长时间攻克不下来。但现在中国自主研发的锂电池隔膜越来越薄,越来越稳定,安全性也越来越高。现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如果敢把自己的锂电池拿出来跟中国比,那中国也是毫不逊色的。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核心的原因就是“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


在这三个方面,我们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替代了包括日本和德国在内的先进汽车生产国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同时,我们还简化汽车架构,绕开自己的短板。


现在我们中国取得优势,但仍旧有个别中国人容易掐架,自己搞不团结。我觉得,既然现在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总体优势,那中国的商家们就应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当然,这个朋友圈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大门公平竞争的。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6个席位合计市场份额达60.4%


在全球锂电池前十名的企业当中,中国有六个,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若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果能像当年“两弹一星”的那些企业一样,大家携起手来,在朋友圈里共享某些重要的东西,相信中国的锂电池产业,中国的新源汽车产业,一定会迈出更大的步伐。


参考文章|《纽约日报》、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胡言 笔夫

           部分图片|网络


司马南:美国爆料惊人数据!中国在这些领域成唯一赢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