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林徽因只有绯闻和风花雪月?她可是铮铮铁骨,功劳卓著
你以为林徽因只有绯闻和风花雪月?她可是铮铮铁骨,功劳卓著
八岁的梁从诫曾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打过来怎么办?”
林徽因先生说:“中国的文人,总归是有一条后路的,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嘛。”
每次看到这里,背脊上阵阵寒意。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林徽因是才女,是交际花,与徐志摩、金岳霖的爱恨情仇揪扯不清。
其实,这都是误解,是歪曲。林徽因先生的形象,大抵都是嫉妒她的人歪曲捏造的谣传。
她也许是一个柔弱女子,但精神上一点都不柔弱,甚至还非常强悍。
她曾和丈夫梁思成先生去全国各地考察古典建筑,往往都是她在梁上测量,梁先生在下面负责拍照、记录。有人说他们是“梁上君子,林间美人”,我觉得不一定,很有可能是“梁上美人,林间君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据说,以梁思成名义发表的许多著作都离不开林徽因的辛勤付出,甚至有些著作就是林徽因主笔的,为了成全丈夫,自己甘当绿叶。
建国后,北京城大肆拆除城墙、牌楼,林徽因、梁思成两位先生痛心疾首,为此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多次发生激烈冲突。吴晗在当时也是有头有脸的文化人,被林徽因激烈质问,很是生气,私下里跟身边人说,林徽因出身低微,顽固不化。林徽因得知后回怼道:我福建闽侯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什么东西!
没错,闽侯林氏确实是满门忠烈。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与弟弟林孝宽参加过著名的“公车上书”,资助过“戊戌六君子”,在当时绝对算得上进步人士。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参与草拟了《临时约法》,在段祺瑞执政时期担任过司法总长,在当时的政坛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他和梁启超是五四运动的幕后推手,他还曾激烈反对曹锟贿选,最后在反奉战争中兵败身亡。
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林尹民都是黄花岗起义的烈士。1908年,林觉民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临行前,林觉民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与妻书》这篇文字脍炙人口,至今还常常出现在初高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中。
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曾考上清华大学,后来从清华大学退学,报考空军学校,成了空军第五大队的一名飞行员。1941年,林恒在成都上空力战殉国。
林徽因还有一个远房宗亲叫林则徐,他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家喻户晓,我就不多说了。
被怼后,吴晗自知理亏,作不得声。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徽因先生就是那种快人快语、是非分明、磊磊落落的人。
抗战时期,梁氏一家随着文化大部队从北京往南转移,在昆明暂住一段时间之后,最后落脚于四川宜宾李庄。此时,林徽因病得很严重,在美国的朋友劝她出国治病。林徽因先生说,现在国家正在遭受大难,我怎么能离开呢?
林徽因确实与徐志摩有过恋爱关系。16岁那年,林徽因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分手信。她在开头就说:“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她还说:“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
那时,徐志摩已经和张幼仪结婚生子,而林徽因只是一个未成年少女,放在现在,也就刚上高中。回国后,在父亲的至交梁启超的安排下,她和梁思成双双赴美留学,并于1928年在加拿大结婚。回国后,林徽因先生与丈夫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任教,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系。
林徽因“太太的客厅”确实不乏周培源、徐志摩、金岳霖、傅斯年、沈从文这样的社会名流,但这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身为名流的她,与其他名流交往,有什么不妥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正是“太太的客厅”应有的样子吗?
其实,林徽因的所谓绯闻,主要源于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因其太过优秀,故遭恶语中伤。包括冰心、杨绛、林沫等人,都对她各种嫉妒各种恨。鲁迅先生也曾讽刺过她,但这并不能当作她不检点的证据。那个年代,有几个人没被鲁迅先生抨击过呢?鲁迅先生硬是凭一己之力,挑战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政坛和思想界。
相比于冰心等人,林徽因先生是当时的顶流,出身、阅历、学识、家庭、事业、风范,都远非其他人可比。树大招风,太正常不过了。
林徽因先生毕竟是女人,是才女,也确实很多情,她的文字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她说:“你若拥我入怀,疼我入骨,护我周全,我愿意蒙上双眼,不去分辨你是人是鬼。你待我真心或敷衍,我心如明镜。我只为我的喜欢装傻一程,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三生有幸遇见你,纵使悲凉也是情!”
而这,并不妨碍她的铮铮铁骨,不影响她为新中国建筑业起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2023年11月16日于武汉协和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