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畅春斋主杨秀和——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画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

2023-06-25 17:14 作者:京南大司祭  | 我要投稿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老百姓国学仁为己任任重道远。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原文】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①,如不容。立不中门②,行不履阈③。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④,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5]。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①鞠躬:此不作曲身讲,而是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

②中门:中于门,表示在门的中间。“中”用作动词。

③阈(yù):门限,即门坎。

④摄齐(zī):提起衣裳的下摆。齐,衣裳的下摆。

⑤屏(bǐng)气:憋住气。

【翻译】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解读】

重要会议时的礼仪

在参加朝会的时候,自从入公门开始的整个过程中,孔子一直都保持着恭敬而又谨慎的姿态,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和不敬。从文字记载来看,孔子的动作、行为、语言、姿态,无不严格遵守相关礼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充满了庄重敬畏的情感。

古代的朝会制度已经消亡,当然孔子所遵循的这种朝会礼仪也不存在了,那是不是意味着《论语》的这个章节毫无意义了呢?不是的。朝会制度虽然没有了,但是,不论是国家机关、机构组织,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举行一些重要会议。孔子朝会严格遵守相关礼仪的行为提醒我们,在参加较为重要的会议时,必须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同时,孔子路过君位时的姿态也告诉我们,在进入领导办公室时,应该遵守必要的礼仪。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出入领导办公室应该遵守的礼仪。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需要时常敲领导办公室的门,以便汇报工作或接受召见。进入领导的办公室必然要敲门,退出领导办公室则需要关门,这里面都有一些讲究。无论领导办公室的门是否开着,无论门开得有多大,进门前,必须要敲门。得体的方法是将手指自然向内拢,手心朝向自己,用指关节轻叩两三下,声音以能引起领导注意而不使其感到突兀和无礼为宜。千万不要用手拍门,或用拳头砸门。得到应允后,才可推门进去。千万不要扒着门缝向领导办公室内探视。在门虚掩的时候,更不要探头向门内张望,也不要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这样做会使你在领导眼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猥琐,位置一落千丈。大方从容的态度,对一个职员而言非常重要。

进门的时候,应该保证自己是正面朝向领导。进入领导办公室,要保持精神状态良好,行走和站立的姿势标准、有朝气。说话要干脆简洁,尽量不占用过多时间。向领导汇报工作或聆听训话时,要站在与领导相距一米以上的距离,即不显得过于亲密,又不显得疏远,利于沟通,并能使领导保持威严。出门的时候,别忘了告辞的时候先正对着领导后退几步。然后转身开门,轻轻关门。动作同样要轻柔、迅速、礼貌、优雅。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会议礼仪。参加会议,一定要了解会议要求,准时到会。参加会议时,应身着整齐的正装,尤其是参加大、中型会议,一定要保持整洁端庄大仪容入场。根据会议的规定,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我们通常需要提前入场。如果你是会议的重要人物,尤其要准时入场,准时就座,从而为其他与会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任何参加会议的人最好都不要中途退场。否则很容易打乱会场秩序,扰乱其他与会者的情绪和注意力。必须中途退场时不要妨碍别人,尽量从会场的侧面出入,稍微弯腰低头,不要打乱会场的气氛和引起别人注意。要对给自己让路的人们道歉和致谢。务必要轻手轻脚,但动作不必像做贼般过于拘谨。散会时,不要争抢,按顺序走即可。既不要提前退场,但也不要滞后,而应与全体与会人员一同起立,依次退场。如果会场内人数众多,与会者要在会议组织者的引导下分批、有序地退场。

不管是进出领导办公室,或者是参加重要会议,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些礼仪。这些要求看起来很琐碎,但都是很有必要的。把这些礼仪做到位,就等于秉承了孔子的礼仪精神。这些细致的外在行为要求,本质上都体现着谨慎、庄重的礼制精神。

【原文】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当暑,袗絺绤③,必表而出之。缁衣④羔裘⑤,素衣麑裘⑥: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⑦。必有寝衣⑧,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⑨。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⑩,必杀之⑪。羔裘玄冠不以吊⑫。吉月⑬,必朝服而朝。

【注释】

①绀(gàn):深青带红(天青色)。緅(zōu):黑中带红。饰:镶边。

②亵(xiè)服:平时在家里穿的便服。

③袗(zhěn)絺(chī)绤(xì):诊,单衣。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④缁(zī):黑色。,细葛布。绤,粗葛布。

⑤羔裘:羔羊皮袍。古人穿皮袍,毛向外,因此外面要用罩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因此要配上黑色罩衣,就是缁衣。

⑥麑(ní):小鹿,白色。

⑦袂(mèi):衣袖。

⑧寝衣:被。古代大被叫衾(qīn),小被叫被。

⑨居:今字作“踞”。古人席地而坐,即蹲着坐。

⑩帷裳:礼服,上朝或祭礼时穿,用整幅的布不加裁剪而成,上窄下宽,多余的布做成褶。

⑪杀(shài):减少,裁去。

⑫玄冠:一种黑色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故不能穿去吊丧。

⑬吉月:每月初一。

【翻译】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解读】

着装礼仪

从古代礼仪的角度看,着装并不是穿衣那么简单。它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修养、阅历、审美标准以及自身特点等,视环境、时间、场合、目的的不同,对自己所穿着的服饰做出的搭配组合。因此说,着装也是很有讲究的。

在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这方面就极为注意。在古时,以黑色和紫色为尊,分别象征着地位与权力,是朝服和祭服的颜色,不能随便穿用。白色则主要用于丧事,也不能常用,孔子对此礼制不敢有着半分懈怠。自周朝以来,礼制不仅在身份的尊卑上有着明确的划分,就连在服饰的色彩上也有所体现,而且这对于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小的影响,这也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说,唐朝的官服就有着严格的规定,只需看衣服的颜色和式样,就知道对方的官阶了。

在现代社会,着装依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一个人的穿着,总在无声地向他人诉说着主人的个性、身份、涵养以及心理状态等信息。也就是说,别人可以通过你的着装搭配,对你的个人形象作出一个比较直观的评价。一个人如果注重在着装方面的仪表美,不仅可以增添交际魅力,还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事业的开展。具体说来,个人着装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穿着应当整洁得体。无论衣服的款式多么新颖,若是不够整洁或是自己穿起来不够得体,都会严重影响个人形象。比方说,衣服过于肥大就会显得有些拖沓,不够整洁利索;衣服若是过于瘦小,则会有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很容易暴露。因此,无论是在上班或是闲居之时,穿着均应以清洁得体为主。

其次,穿着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这种着装原则强调个人形象与身份地位的适应,有利于社会交际的展开。此外,还要根据接触对象的不同,随即应变,穿着上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得配合对方的身份,这样才会有助于双方间的沟通。比方说,身在职场的员工,不宜穿着那些太过高贵或是寒酸的衣服。而且,在平时还要注意,穿着的服饰不能比自己领导的更加名贵,这与古时的色彩等级有点相像。

再次,穿着应当符合场合环境的要求,这是着装的原则问题。人们应当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着装搭配,包括服装的款式、色彩、配饰等。比方说,在平常的工作中,大家在着装上应当以清淡的色彩搭配为主,服装款式应当简洁大方一点,这样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在喜庆的场合下,应以色彩亮丽的服饰搭配为主。而在丧葬礼仪上,则应当以黑色为宜,切忌大红大紫的色彩搭配。

最后,穿着应当符合自己的阅历和年龄。现代社会虽然崇尚个性搭配,但是人们在选择着装之时,还应以符合自己的年龄和阅历为准。比方说,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可以选择一些色彩平素的衣服,既能显出长者的庄重,又能凸显其广博的阅历。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选择一些色彩亮丽的服饰,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朝气和灵动,还能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心理。

在穿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既要注重搭配是否得体,还要显出自己的着装风格。既不能失了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失敬于人。只有在这方面尽力做到自然、和谐,才能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原文】

10.7齐①,必有明衣②,布。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注释】

①齐(zhāi):通“斋”,斋戒。

②明衣:斋戒沐浴后换穿的干净内衣。

③变食:改变日常饮食,不饮酒,不吃韭、葱、蒜等气味浓厚的蔬菜,不吃鱼肉。

④迁坐:改变卧室。古人在斋戒以及生病时,住在“外寝”,而平常居住的卧室则叫“燕寝”,与妻室在一起。

【翻译】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

【解读】

此章记述了孔子斋戒前沐浴时的衣着和斋戒期间的生活,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孔子严谨、守礼、诚敬的生活态度。

【原文】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①。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③,不食。色恶(è),不食。臭恶(è)④,不食。失饪⑤,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⑦,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①脍(kuài):切过的鱼或肉。

②饐(yì):食物经久发臭。餲(ài):食物经久变味。

③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

④臭(xiù):气味。

⑤饪(rèn):煮熟。

⑥食气(xì):饭料,即主食。气,同“饩”。

⑦脯(fǔ):肉干。

【翻译】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解读】

健康的饮食原则

孔子很注重饮食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健康养生,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饮食原则。事实证明,他所提出的原则都是合理的,并且十分有效。这也表现出了孔子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健康的珍视。而且,孔子所遵守的原则或习惯,与现代我们所讲的卫生观念极为相符,礼中有理。这样的饮食很讲究,也很健康。

他所提出的原则,首先是不挑食。挑食并不是小孩子的专利,成年人有时候也会挑食。我们都知道,挑食不利于健康。若是看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吃,或是看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多吃,都不利于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无法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因此,应该注意到饮食的合理性,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挑肥拣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方面的营养均衡,有利于自身的健康。

其次是不吃那些变质、发出异味或是腐败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腐败变质以后,不仅营养价值下降了许多,而且里面还含有许多毒素,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不小的危害。急性肠炎、痢疾等肠胃疾病,大多情况下都是因为饮食不洁引起的。还有就是在市场上直接做好的食物,也要尽量少食。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食物所用的食材,也不了解它的加工和贮存情况。所以,在饮食卫生方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

再次,饮酒要适量。在孔子的眼中,饮酒并不是吃喝这么简单,涉及到了行仁的问题。他在《子罕篇》中就曾说“不为酒困”,在本章中又提出了“肉虽多,不使胜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的观点。都是在告诫人们,肉不可以多吃,酒也不能多饮,以免酒后误事,小心乐极生悲。这既是健康的饮食原则,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具体要求。

健康饮食,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孔子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烹调不当的饭菜也不吃,在吃饭的时间更不会进行讨论,以免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孔子这么做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是一种良好的修养。在吃饭的时候,如果能保持安静,不仅可以将饭菜细嚼慢咽,还不会影响到别人进食。在这其中,既有健康的饮食原则,也有做人的大道理。

另外,大家还应注意,对于饭菜不能浪费,应当注意节俭。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而且,节俭作为一种美德,也是人们修养的主要内容,理应得到大家的提倡。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别人所付出的劳动的尊重。

本章虽然只是孔子有关于饮食方面的记述,但在其中却处处彰显着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孔子不仅注重养生,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还处处遵守礼制,且充满了虔敬之情,不得不让人顶礼膜拜。

【原文】

10.9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①不宿肉:从公家分回的祭肉(胙),不要留着过夜。

【翻译】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解读】

此章说明孔子不吃三日后的肉,一定要吃新鲜的。

以上几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处处坚持遵循“礼”,这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上,而且表现在日常衣着和饮食方面。他在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不相同,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礼制。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凡是有害于健康的食物他都不吃,这是重生的表现。

【原文】

10.10食不语,寝不言。

【翻译】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解读】

孔子有一套正确的保健原则,而且能持之以恒。他非常热爱生命,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能活到七十三岁高龄,说明他的养生之道是相当高明的。

【原文】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①,必齐如也②。

【注释】

①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②齐:通'”,斋戒。

【翻译】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解读】

这章说明孔子在祭祀活动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原文】

10.12席不正①,不坐。

【注释】

①席: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

【翻译】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解读】

注意礼仪细节

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室内设施比较简陋。当时没有凳子、沙发之类的家具,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全部都是席地而坐,像宴饮、座谈等都是坐在席子上进行的。即便是如此,古人在坐席方面仍有严格的礼仪。

根据本章中弟子们的记载,孔子在落座之前,若是发现席子没有摆放端正,他是不会坐下的。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礼仪细节的高度关注。对任何不合礼制的事情,他都是不会接受的。孔子这种执着于礼仪细节的精神,值得我们注意。

究其本质,细节才是礼仪的精髓。所以,不管是学习礼仪,还是在生活中与人见礼,必须关注其中的细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礼仪,几乎都是从细节处判断的。那些把握礼仪精义的人,游刃于社交场合,总是能在细节上体现出个人修养。当然,礼仪是一个庞大的行为体系,礼仪细节数不胜数,所以,要想处处做到彬彬有礼,就需要下很大工夫。

在本章中,孔子展现的主要是与人见面时的细节修养。我们就以与人相见为例,简单谈一下相关礼仪细节。与人相见,首先是打招呼,不管是进入新环境,与同事初次见面,还是在路上、商场、社交场合等遇到熟人都需要与人打招呼。当然,有人到自己做客,客人进门,或者自己到别人家拜访也需要打招呼。这个看似简单的打招呼,却有着很多学问。

打招呼必须热情大方,亲切主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热情大方的态度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亲切自然的表情给人优雅从容之感,无形中拉近了你和被招呼者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你的魅力。打招呼时,还要注意得体适度,符合身份。对长辈要谦恭有礼,可以用相应的辈分称呼对方。对同事叫名字或姓加职务即可,但态度要尊重,用语要正式。在办公室面对前来视察的领导,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起立问好。关系密切的人之间打招呼,用语可轻松随意。打招呼还要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比如早晨相见与晚上路遇,打招呼的用语就大不相同。另外,打招呼还要分场所。

在路上、车上、商场、公园、餐厅等公共场所偶遇熟人,理当问候交谈,但没有必要表情和语调夸张。如在会场、影剧院、音乐厅看到熟人,务必注意保持公共场所的秩序,不要大喊大叫,影响他人。微笑着挥挥手、点点头即可。碰到特殊的场合,即不宜按惯例和常规打招呼的场合,或是人不便应答的场合,打招呼就得三思而行。比如两人在厕所相遇,简单的一个表示,点点头表明看到对方即可,并不需要双方谈什么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在葬礼进行中遇到熟人,不必言语,点头、以目光示意即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对方恰逢落魄、伤心或难堪的事,建议你避开正题,绕开对方不愿提及的事,谈些轻松话题以缓和对方情绪,等等。

打招呼还有很多禁忌,比如,打招呼时不要戴着帽子或墨镜,也不要叼着烟卷或把手插在衣袋里,那样会给人很无礼的印象;打招呼时不要面无表情、语调生硬或无力,一言不发和喋喋不休都是不得体的举动;不要不理睬向你打招呼的人,更别对偶遇的熟人无动于衷;不要在对方有意回避你的情况下打招呼;打招呼的同时不要把目光投向别处,好像很不在乎对方;不要在对方无暇顾及招呼的时候刻意打招呼和等待回应。

一个小小的打招呼,就有这么多学问,打得好能增进感情和友谊,打不好就有可能得罪人,影响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礼仪细节多么重要。作为一套规范性的程式,礼仪能调节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化解矛盾;也能凝聚情感,增进友谊,促进合作。学习礼仪,把握礼仪精髓,能塑造个人乃至集体的完美形象。在社交中,礼仪周全的人和企业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懂得礼仪,能在细节体现出人格魅力,日常生活中礼仪周全,就能创造和谐;职场上注重礼仪,则铺平坦途;商场上礼仪到位,则能赢得商机。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同时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之一(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曾出版《中国艺魂》、《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等多部书籍。

杨秀和现担任东方欣正书画院院长,京西文艺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北京墨缘阁书院院长,北京海图书画苑特级书法教师,北京世纪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主任创作委员。

杨秀和在全国书画大赛中曾荣获《当代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一等奖;第二届、第三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二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辉煌中国·第四届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赛特别嘉宾奖;北京水立方·书画名家艺术展——文化创新开拓者奖;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突出贡献奖;第五届、第六届当代羲之奖·书画家作品邀请赛金奖;第十三届艺教之星全国师生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首届全国书画网络精英大赛特别贡献奖;首届金手指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人才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杨秀和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笔力苍劲,深得宋明之韵,米黄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富有强烈且不失愉悦的视觉效果。”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也曾这样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先生书法得力古远,以钟繇、二王、汉隶唐经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流脉。意境古雅,风姿妍正。真隶行草俱擅,结字雍容大气,笔势刚劲中尽带律动,笔笔酣畅遗韵;小楷气象大,大幅意蕴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风雅如现眼前。”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六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杨秀和书画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在500万以上,如果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来说,四尺整张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起拍价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上对杨秀和先生的一幅四尺整张的四个字的书法作品“砥砺前行”进行拍卖,起拍价为12000元,最终经过20位买家的竞拍,以17.86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的书法通过保利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畅春斋主杨秀和——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画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