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18-家长,请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023-03-14 11:37 作者:不胖的林较瘦  | 我要投稿

当今的教育环境,比之二、三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了。普天之下,没有几个家长不鸡娃的。

特别现在许多家长都有点文化,不少都是上过大学,甚至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再加上教育学习资源特别丰富,很容易让家长们造成一种错觉——即他们亲自上场,可能会比老师干得更好。

但我只能说,这是一种误会。就我所见,大多数越俎代庖的家长,都没有取得比老师更好的教育成果。反倒是,折腾越厉害的家长,孩子学习就越不主动,成绩越糟糕。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为何如此?

因为教小朋友读书识字算数,看起来非常简单,毕竟东西不多、难度也低。所以许多家长,就会低估幼龄教育的难度,高估小朋友的接受度,过分抬举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正是这种盲目自大,让大家无法冷静地看待客观事实,做不到实事求是,事情就难办了。

细节是魔鬼。

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必须首先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这意味着她有基本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对儿童学习、成长的发育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当她走上教学岗位,会受到一定的培训,应该也还有老教师进行引导。最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她会获得各种各样的直接反馈,如果不是铁石心肠,基本上都能调整自己的做法。

虽然她有一定的权威,但又不是绝对的权威,不仅要考虑孩子们的反应,还要受同科目、同年级的老师施加的压力,甚至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老师都会对她产生影响。这个环境,足以让她快速进步。只要不是无心教学,认真钻研的老师,教个一年半载都会更上一层楼的了。

相反,家长所能接触到的教学环境是非常有限的,通常都是鸡娃圈的同好和信息。这些同好,基本上都有相似的目标、焦虑和教育理念;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趋同的。比如搞英语启蒙或者大语文的家长们,都在相互分享学习材料、课程和阅读书单,但不会静下心去讨论这么搞的必要性。

也就是说,家长虽然知道的东西非常多,但范围极其有限,很难客观。此外,由于孩子年龄小,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又和家长关系太亲密了,家长很容易错失那些关键细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家长一对一给孩子开小灶有其好处,但坏处也是十分明显。如果家长是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执行力强,又有耐心,很会鼓舞士气的人,那对孩子的学习必然是极大的助力。

然而,一般家长并没有这样的特质。通常,暴躁的、焦虑的、非理性的、悲愤的、无奈的,之类的词,形容得比较贴切。大家比较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就造成了很多时候,她们想助推孩子一把,却过分用力,反而让孩子扑街了。

我这里还想再补充一句至理名言:愚蠢和学历、财富、知识,毫无关系。

孩子是那个初学骑车的人,学校和老师就是自行车,家长则是在起步时扶孩子一把的人。这个比喻,应该能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责任在哪。

家长的责任,绝对不是将自己变成那辆自行车,哪怕那辆自行车各方面都更好。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就没有那个在后面扶一把的人了,而且还有了两辆自行车。一辆是必须骑的,但却用另一辆来训练他,结果就会自相矛盾。

一边是师生,一边是亲友,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是为你想吧,该为他想吧?

如果家长要越俎代庖的话,孩子会很难做人的,适应学习节奏就会比较麻烦。

综合各种因素,我建议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理清自己的责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

顺着昨天学习策略的文章,家长的重点是学前的策略和学后的策略。

简单来说,学前的策略包括:

一、保障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二、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

三、保障孩子的饮食营养

四、维持孩子充沛的精力

五、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习惯

学后的策略包括:

一、帮孩子处理必要的学校事务,孩子可以负责的就不处理

二、清除那些阻碍孩子学习的多余事务或压力

三、帮助孩子进行学习的复盘

四、帮助孩子做学习策略的探讨

五、帮助孩子开拓眼界,寻找可供学习的榜样、范例

六、帮助孩子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基本上,这才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投入到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中去。因为老师不可能去做这些事,但它们又非常重要,远比具体的学习事务重要多了。

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我妈基本不介入,只是在我的学习节奏和作息上有所安排。比如我学习太久了,就来喊我动一动,喝杯茶或吃点东西。呆在家太久了,就让我出去玩一玩。二年级我扭伤了脚,她就负责每天背我上学、放学又来背我回去。

我妈基本一人带四个孩子,文盲一个,不会也不可能去操烦具体的学习。但是,我们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为而无不为。

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专业的事情,是不是交给专业的人做比较好。

孔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BY 不胖的林较瘦


218-家长,请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