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s":[{"insert":"访谈时间:2022.07.30\n"},{"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n\n《shin·奥特曼》的摄影技术"},{"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n松田:2022年5月31日现在,关于赞不绝口公开中的最新作《shin·奥特曼》,以在摄影中被使用了的技术这个话题为中心,听尾上先生讲故事。\n\n《进击的巨人》制作时的2014年从好莱坞引进了“Priviz”(使用3DCG软件制作剪辑的模拟影像的工序,译者注:可以译为三维预演),今天不管是真人还是动画都被活用,在本作品中也被使用了吗。\n\n尾上:好的。《shin·奥特曼》的制作流程本身就是处于一般动画和电影之间的制作方法,Priviz的活用方法也很独特,和一般的使用方法有点不同。\n\n仅限于真人电影,所谓的Priviz,原本是为了不进行无用的拍摄,在拍摄前而制作的。比如说需要制作多大的布景,是测量要在哪里放置摄影机等工作的“制片人·工具”,是为了验证要在这部电影上花多少钱才好而诞生的。\n\n但是这次庵野的编辑,是在拍摄完的影像和临时制作的CG等素材画面的某种程度集上试着编辑一次的,不足的部分和不有趣的部分会在Priviz上显示。把这些再放进Priviz中再编辑一次,如果在这个阶段有必要的话,就会回到拍摄阶段,重新制作CG,这是一项来来往往的工作。所以,连能不能称得上是“事前的”都很难。\n\n松田:明明是Priviz,却已经不是“事先”进行的工作了。\n\n尾上:是的。在虚拟空间内制作简单的舞台,再加上角色动作的CG,这就叫做“integration(统合)”。首先找出需要重新拍摄和补充的镜头,制作该部分序列的(连续)integration,将这些数据在电脑上编入虚拟空间。\n\n进入这个虚拟空间,使用虚拟摄影机(可以在虚拟空间内拍摄的摄影机)拍摄能想到的所有角度。我想每一个镜头多拍100个角度以上,里面也拍了近300个角度。\n\n从这样拍摄的东西中采用最有趣的角度。下个镜头也是一样,寻找好的角度。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喜欢的一个镜头,就会回到统合阶段,也会再用虚拟摄影机重新拍摄一次。重复这样的工作,决定了使用的镜头之后,接下来进入CG的正式工作。\n\n因为是这样的做法,所以叫Priviz有点语病。我们称之为Priviz,但我认为《shin·奥特曼》团队使用的Priviz和一般意义上的Priviz是两码事。\n\n松田:《shin奥特曼》的影像制作方面,和《shin哥斯拉》等先行作品相比有新的地方吗?\n\n尾上:是摄影机吧。有大量的摄影机,哪个是主摄影机,即便在现场也不清楚了吧。电影摄影用的大的主摄影机有2台和松下的GH5,还有这样的数码无镜像单反能拍4K的摄影机有3台,最低合计5台经常会转动。而且iPhone有10台左右。这样的话就是17台,但是因为也有超小型动作相机的GoPro,所以全部加起来能运转的相机大概有20台左右吧。\n\n看了被使用的镜头,发现已经没有主摄影机的想法了。因为用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机从各种各样的地方和角度同时拍摄,所以在倒映出了其他摄影机的情况下,被(后期制作)删除了的镜头也不少。\n\n松田:也有出演者斋藤工和长泽雅美自己转动摄影机的视角。\n\n尾上:用现在的技术可以说是“终极主观”吗。一般来说,即使是演员的主观视角,也会是摄影师拍的吧。但是因为是“表演的人的主观”,所以我想演员自己拍是最有道理的。我们也不知道演员表演的时候实际上在看哪里。\n\n松田:用各种各样的摄影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拍摄,作品中出现的组织“祸特对”的人们进行对话的场景,从办公椅的臂部之间拍摄了好几个演员们的角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n\n尾上:那是因为尊重了原创电视节目《奥特曼》(1966-1967)的监督之一实相寺昭雄的特色画面。要进入那样的角度,摄影机、小道具、演员的动作都需要调整毫米单位,如果是主摄影机的话太大了,很辛苦。\n\n特摄技术是在哪里使用的?"},{"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n松田:《shin·奥特曼》的剧场宣传册上说素材画面的“九成是CG”,相反特摄技术是在哪里使用的呢?\n\n尾上:浅见弘子(长泽)巨大化的地方是特摄的手法。虽然没有制作大楼和街道的微型模型,但是在绿幕背景下拍摄了长泽本人。之后在她的周围配置了CG制作的大楼和街道,巨大的浅见实际成为本人好几倍的大小之类的,一边做各种各样的计算一边切了角度。\n\n还有巨大的浅见被蓝色薄布包裹着睡觉的地方,那里的道路也是微缩模型。做了微缩的蓝色薄布,和躺着的长泽小姐结合在一起。然后,巨大的浅见用肘把大楼的窗户打碎的场景,房间内侧的家具是微缩模型的。从内侧映出损坏的大楼的画面和倒下的长泽小姐的脸通过窗外的2个镜头。\n\n另外,斋藤君在奥特曼最初到来的冲击波来的时候的一瞬间,树突然倒下的地方也是用微缩模型的。就是保护孩子倒下之前的那2个镜头。\n\n之后就是素材的画面了,比如灰尘的素材之类的。\n\n松田:在斯派修姆光线的场景中也感受到了对特摄的尊重,那是谁的想法呢?\n\n尾上:是庵野吧。而且最初的斯派修姆光线(的动作捕捉)是庵野扮演的。比谁都更加钻研,是做的最好的。\n\n松田:其他的场景怎么样。\n\n尾上:奥特曼有很多人在演。当然也拍摄了饰演初代奥特曼的皮套演员古谷敏的动作捕捉。古谷先生的斯派修姆光线有独特的战斗姿势和伫立,让我拍摄了所有能想到的动作,除此之外,动作团队也有3人左右出演。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分开使用了。\n\n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特摄感”"},{"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n松田:在《shin·奥特曼》中,使用特摄以外的技术,特意表现出“特摄般的影像”的质感。有意识地以“特摄般的影像”为目标的场景在哪里。\n\n尾上:“祸威兽”的质感,包括表皮的动作在内,都有皮套的风格。奥特曼飞的时候,像棒子一样旋转的镜头也是这样吧。那是初代也使用过的人偶的特摄。庵野,樋口和我几乎是同龄人,因为是一边沐浴着特摄一边长大的,所以变得像特摄是没办法的吧。\n\n松田:原本想用CG再现特摄的世界观和特摄的影像,这样的构思本身非常有趣。尾上先生在小册子上说,在《shin·奥特曼》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奥特曼和祸威兽使用微缩模型和皮套等特摄技术的选择,这只是因为技术上的理由吗。也就是说,看起来很重视用特摄以外的技术再现“作为文化的特摄”。\n\n尾上:我觉得特摄的风格或者说世界观是独特的。喜爱这点的就是“作为文化的特摄”,《shin·奥特曼》是那个挑剔的孩子。所以我想如果没有特摄风格的话,就不再是“奥特曼”了吧。所以即使工具变成了CG,自然也不得不意识到特摄的风格。\n\n另外,在《shin·奥特曼》中非常重视奥特曼和祸威兽的设计。原作是20世纪60年代由造型作家成田亨设计的,但要在影像中表现出来,当时只有穿着皮套的选择。《巨神兵出现在东京》(2012年)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想要把人放进去的话,结果变成了人演的橡胶皮套,无法从人的形状中逃脱。如果你考虑如何尊重设计并将其影像化,现在自然就成了CG的选择。\n\n松田:《shin·奥特曼》和《shin·哥斯拉》中“使用CG展现特摄特色”的概念,与现在好莱坞的预算相抵,“尽量接近实物”的方向性不同。对于以与实物无法分辨的影像为目标的自然主义CG的方向性,作为日本的电影创造者你是怎么想的。\n\n尾上:当然,我认为两者都是正确的。只是,关于我们的工作经常被说成“真实”或“不真实”,那么电影的真实是什么呢。\n\n电影本来不都是人造的世界吗。那么,说到在哪里追求现实,比如看以前的《奥特曼》的孩子们,很清楚奥特曼是穿着潜水服的人,橡胶怪兽里有人在演。但是,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那在戏剧中的表现也是十分真实的。\n\n那么,比如电视上出现了完美的像实物一样黏糊糊的怪兽,我也不知道那边是否更受欢迎。因此,我认为如何思考并表现“作品各自的真实”反而更重要。\n\n要说好莱坞做的是真实的,那也可以说“哪里真实了”。也可以说“那种事情怎么可能,人在飞吧”。即使说“这个CG真是真实啊”,现实中也不会有人飞。如果追究这些的话,我觉得我们和好莱坞的目标都没有什么变化。\n\n最终,能制作多少真实的CG镜头,连一两个都没有,全都根据预算决定了,是在品味和艺术性之前的问题了。当然,我们也会在特摄和不能暴露的电影中,为了绝对不暴露而努力的混入作品之中。虽然我不吝惜这样的努力,但我总是觉得在《奥特曼》这样的作品中做这些有意义吗\n\n松田:在数码时代的现在,如果只使用模拟特摄的技术制作作品的话,就是面向核心粉丝的作品。尾上先生之前这么说过(THE·art·of·shin·哥斯拉)。比如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企划才能实现呢?\n\n尾上:过去用模拟型特摄做了时代剧系的《大魔神》(1966年公开的大映(现角川)的三部曲)之类的吧。另外,我觉得有趣的是,像《雷鸟》(1965-66年在英国播出的木偶剧电视节目)这样的机械作品用微缩模型来做比较好。如果能得到与在那里花费的成本相称的收获就好了。只要有人出钱我随时都会做。\n\n在能年玲奈监督的《Ribbon》中是“特摄>CG”"},{"attributes":{"header":1},"insert":"\n"},{"insert":"\n松田:现在数码技术是电影制作的主流,不过,特摄的技术也继续作为选择之一。在今年2月上映的电影《Ribbon》(能年玲奈监督作)中,作为特摄顾问的尾上先生和特技监督樋口先生提议在原本想用CG的场景中使用特摄。实际上,使用了在水中拍摄丝带,使用了倒转胶卷等特摄技术。\n\n尾上:在这部作品中,丝带作为主人公的形象,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是会动是不行的,必须要让丝带表演。听了监督的话,我觉得他是个作家性很强的人,如果开始用CG来做的话,就没有正确答案了,会很困扰吧。\n\n还有,用CG非常困难的地方是,如果说“这里是CG”的话,就会变成“总会有办法的吧”、“会随便有人做的吧”,大家都停止了思考。这样的话,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不行的,所以和樋口监督商量后决定使用特摄。做一次给你看,如果不喜欢的话可以做成CG,差不多就是这种气氛。\n\n而且,我想与对特摄不太熟悉的年轻人结成一种共犯的关系,大家一起考虑一下比较好\n\n松田:这个场景是CG,那个是特摄,技术选择的范围也在扩大。\n\n尾上:是的。虽然方便了,但是选择的麻烦增加了。\n\n现在大家一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场景,就会马上会说“那么这里用CG吧”,连电影工作人员都弄错了“CG”这个词的使用方法。\n\n要细讲的话,大家所说的“CG”一般都是指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用特摄手法拍摄的影像、大楼和街道等的实拍和背景,然后使用电脑上的图像处理软件合成现实中没有拍摄的CG影像,制作出的影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成镜头”。“这个CG做得很好呢”,实际上是“这个合成镜头做得很好呢”的意思。\n\n合成镜头的工作,不是对某一个人说“全部拜托了”,现场制作人员们集结智慧拍摄了的材料,怎样组合电脑生成的画像是胜负的关键。“这里是CG,那里是模型的”之类的,一边考虑拍摄方法,一边从演出上和性价比上选出最合适的组合,加入到演出之中就是我现在的工作。\n\n松田:根据合成镜头,使用了特摄的影像和背景等写实影像,CG等数码影像,用不同的技术拍出的画面能很好地加入到同一画面之中。\n\n多谢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n\n\n\n原文链接:https://gendai.media/articles/-/97987\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