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金:文昌帝君和魁星
文/陈久金
由于文昌星和魁星都是主宰功名利禄的星,均为文人所崇祀,在位置上又紧密相连,所以这里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介绍。
一、文昌帝君的故事
在有些紫微垣星图中,不载文昌宫星,但在北京隆福寺星图中,文昌星却清晰显要。《石氏星经》曰:“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天官书》也说:“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以上均说明文昌有6颗星,在北斗斗魁的前方(见彩图1)。文昌宫星的形状如半月形,有天牢6颗暗星,介于文昌与斗魁之间。文昌星大致于二月春分的黄昏时上中天,秋分黎明时下中天,故人们通常于春秋两季予以祭祀。

彩图1 北天星图
1.文昌星名的含义
《黄帝占》曰:“文昌,六府之宫,在斗魁前,经纬天下文德之宫。”什么是六府呢?”《祀记·曲礼》曰:“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这是殷代中央政府六个管理部门的名称,周人沿用,但已有所变化。
《天官书》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陈卓解释说:“文昌,一星曰上将,大将军也;二曰次将,尚书也;三曰贵相,太常也;四曰司中,司隶也;五曰司怪,太史也;六曰大理,廷尉也。”即文昌六星包括将军、尚书、太史、廷尉、司隶,实即包括了朝中所有文武大臣。
所谓“经纬天下文德”,文德即文教,是指礼乐、法度和文章的教化;经纬即管理。它是与远古的武治相对应的。武治者,以武力和强权实施统治也。在武力和强权的统治下,不用讲什么道理和是非。而提倡以文德治天下,帝王对广大民众实施统治,就要讲求文明法度,要以律法来治国,是与非有一定的标准。对统治下的臣民,也要实施教化,大家都来遵守这个统一的法度。文明与质朴的含义是相对的。故《春秋元命苞》曰:“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弼并举,成天象。”国家需要有文化、有才能的人出来治理,由此便衍生出文昌主司禄位、主宰功名的含义来。文昌星成为掌管文人功名禄位之神。故文昌之含义,具有文明昌盛之义。
2.梓潼的来历和文昌帝君的故事
相传在晋朝时,现今四川省梓潼县北七曲山附近,有一个名叫张亚子的人在朝为官,不仅有文才,而且品德高尚,尤其孝敬父母。一次领兵与敌作战,机智勇敢,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士人因佩服他英勇善战、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和不为敌人利诱的高尚情操,为他立庙予以祭祀和表彰。
又据记载,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四川人张育为了反抗前秦苻坚的统治,曾组织部分四川人民起义,自立为蜀王,后也因寡不敌众而英勇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梓潼郡七曲山建立张育祠,尊之为雷泽龙神。祠与张亚子庙相距不远,后人将这两处神祠合称张亚子祠,或称为梓潼神祠。
梓潼神原本为梓潼的地方神,自从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之后,为了鼓励士人忠君爱国,帮助唐朝军队平息叛乱,便假托梓潼神曾于万里桥迎接玄宗入蜀,故玄宗封其为左丞相。后来黄巢农民起义占领长安,唐僖宗也避乱入蜀,又加封梓潼神为济顺王。唐朝皇帝的大力推荐使得梓潼神的地位陡长,从一个地方神跃升为全国性的大神(见图1)。

图一 梓潼帝君神像
到唐朝末年,梓潼神被封为济顺王时,我们还看不出梓潼神与文昌星有什么联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二者便发生了联系,逐渐合二为一。从古代文献来看,至迟在宋代时,这种观念便已流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姓李的读书人,在小时候曾向梓潼神求梦。当夜,果然梦见自己到了成都天宁观,有一位道士向他指着织女的支机石说,以此为名字,必得中举。于是,这个人便改名为石,字知几,结果,当年就考中了举人。陆游曾在四川做过官,对四川的文化掌故比较了解,从这则故事就可看出,人们已认为梓潼神能保佑士子们获取功名。
有一个南宋道士假托受到文昌帝君的启示,写了一本《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讲述文昌帝君如何保佑行善积德的人,劝人为善。从这本书来看,社会上已开始将梓潼神与文曲星相联系,道教已将文昌星称为文昌帝君神。至元代仁宗皇帝时,才正式加封张亚子这位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为文昌帝君。将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大神。正是在帝王的大力推崇下,梓潼神才成为全国各地文人广泛信仰供奉之神。各地的文昌宫、文昌阁、魁星楼、魁星阁等也都相继普遍地建立起来,也有用作路名和县名的。而梓潼县的这座文昌宫,则成为文昌宫的主庙。
关于梓潼县的文昌宫,还有着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明末张献忠起义军攻入四川,张献忠见到文昌宫内供奉的一尊最大的神像称为张亚子,旁边还有八尊较小的陪侍神像。于是便对张亚子塑像说:“你姓张,咱家也姓张,咱家与你联了宗吧!”让人塑了一尊自己的坐像供在庙内,并将这座主庙改名为太庙。张献忠兵败之后,张献忠塑像被毁,又重新恢复了文昌宫的名称。
3.文人对文昌帝君的祭祀和期盼
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产生,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是门阀等级制度,门阀士族内部分为九品,显贵之家称为高门,卑庶之家称为寒门。官员选举,大都为显贵豪门所把持。高门优选,寒门多受到排斥。但在推荐之后,仍要进行一定的考核才能录用。考核的标准为德才兼备。才,包括才能和文化知识。故古代高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和文治国,从而文昌星便成为国家文化昌盛的象征。故《黄帝占》曰:文昌宫,“星明大齐同,则王者致太平;星不明,道术隐藏,王者求贤,则星明”。无论是文昌星还是魁星,由于其中的每一颗星都代表一种类型的官,星明大齐同,象征官员强大贤明,其中只要有一颗星暗弱不明,就象征着该职司系统官员腐败无能。文昌是与贤能当政相对应的。有文化才能的人出来做官当政,文昌星就润泽光明,“万民安,六府治”。

图2 文曲星比干像
《儒林外史》称中举的文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封神演义》载姜子牙封被商纣王剖心屈死的比干为文曲星神
隋唐以后,国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它对于旧的门阀制度来说,讲求以文章求士,有一定的公正和进步意义。引导读书人以读书求取功名,那么,参加科举考试,便是文人取得功名的唯一出路。而文昌星简称文星,据星占家的意见,它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上引《天官书》所说文昌宫司禄,就是这意思。这就是说,文昌神或文昌帝君是文人的命运之神,即所谓“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每一个人的功名禄位,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故普天之下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就一定要拜祭文昌帝君,祈求他的保佑。
文人拜祭文昌星神有多种方式,一是读书人定期于农历二月二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到各地文昌宫、文庙、魁星阁等地进行祭祀,祈求文昌神赐予功名禄位。而举子在临考前更要进行拜祭,祈求这位命运之神特别关照自己。当然,已经取得功名的人士也不会忘记这位主持功名禄位之神,一是要表示对施予功名禄位的感谢,二是请求其进一步保佑他们升官发财。
二、魁星的故事
魁星在什么方位?《天官书》说“魁枕参首”,即魁星枕于参宿之上。参宿上面两星,正好作为魁星枕头之用。关于这个问题,朱文鑫《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曾以作图方式予以介绍,为后来天文史家广泛接受。《索隐》引《春秋运斗枢》曰“第一至第四为魁”,正与朱文鑫之图示相合。但是,《正义》曰“魁,斗第一星也”,《集解》曰“魁,斗之首”。故还有一种说法是北斗第一星为魁。不过,通常都将魁星理解为4颗,故方形如斗,也叫斗魁。《晋书·天文志》也说“一至四为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也说:“北斗一至四颗星组成斗形,故名斗魁,或称魁星。”
从文昌星的星名和魁星的星名来看,也是互相匹配的。例如,前引文昌六星为将军、太常、尚书、太史、廷尉、司隶。据《荆州占》曰:“北斗第一星御史大夫,第二星大司农,第三星少府,第四星光禄,第五星鸿胪,第六星廷尉,第七星执金吾。”从二者官名可知,他们均为朝中的主要大臣,只是二者时代不同而官名有所差异,故人们用文昌和斗魁星作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从魁字的含义来看,魁有首领、第一的含义,文人拜魁星神,含有求其保佑自己能得到功名,在考场上夺取魁首之义。正是由于古代文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才引起人们拜魁星的热潮。
图3是明清时代魁星神像的传统画法,人们在神庙中塑像,而且将其做成小塑像出售。尤其是在会考之际,魁星画和魁星塑像是抢手货。魁神的像,几乎千篇一律地为赤发蓝面之鬼。

图3 魁星神像
魁星神源于北斗星中的魁星,故神像右方有北斗星,神像手握之斗也有此象征。手提之笔象征“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神像站在鳌鱼上,象征着“独占鳌头”
这种形象均是由魁字的鬼旁演化而来。这个鬼立于一条大鱼头上,象征立于鳌头之上,为独占鳌头之义。魁神一手握笔,一手掌斗,是魁点斗的主要含义。手中所握之斗是一个呈方形的容器,象征魁星。与这个手握之斗相对应,在魁神头的左方,画有魁星的星座图像。其下部4颗略成方形,上面还有3颗与其相配,分明为北斗魁和斗杓的象征。这个魁星像再一次证明了魁星就是北斗之斗魁四星。
旧时魁星神的大型塑像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唐宋时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就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文人考中进士后要站在台阶下迎榜,得中状元则站在鳌头,故称独占鳌头。福建永春县有座奎峰山,因南宋时乡人颜应时、陈朴二人在奎峰山麓詹岩读书,后同登进士第,乡人遂将詹岩改名为魁星岩,在岩上还建有魁星庙,庙中刻有樟木魁星神像。在昆明滇池旁的西山龙门最高处的崖壁上,有一座著名的达天阁石殿。殿由崖壁向内镂空凿成,殿内供奉着的正是这位手持点斗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其旁即为金榜高悬的桂榜山,含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神秘色彩。
后人从唐《初学记》引《孝经神援契》中,发现载有“奎主文章”四字,由此便推想文运是由奎星主管着的,并由奎引申为魁。于是古今都有一部分文人并不理会天文学家的意见,胡乱加以引用和发挥,说魁星就是奎星。若追本溯源,便是这《孝经神援契》。我们现今已无法弄清《初学记》所载奎字是否有误,即使无误,也不足为凭,不能再以讹传讹了。
摘自《中国古代星空解码》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