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为何成死结?英国人在印巴之间,埋下一颗必炸的大雷
中巴关系为什么“铁”之二
作者:桅杆
由于印度次大陆局势持续动荡,存在失控的危险,1947年2月,英国改派蒙巴顿担任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
蒙巴顿在二战期间,曾经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以协调能力著称。其最初的设想,是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并留在英联邦内,但穆斯林联盟不干。蒙巴顿只好提出分治方案,并争取到了国大党及甘地的认可。

当年6月,蒙巴顿公布了以居民宗教为基础的印巴分治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三个部分:
成立印、巴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机构,对英国直接统治的17个省,按宗教多数的原则,分别划入相应的自治领,信印度教多的地区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归巴方;另有562个王公土邦,享有独立地位。
其中,划入印方的人口约2.25亿,为英属印度的主体部分;划入巴方的人口约7000万,包括西巴和东巴。王公土邦人口约8000千万,占印度国土面积的40%,土邦王公有权选择独立、加入印、巴(即王公选择原则)。后来,这些王公土邦绝大多数加入或被迫加入了印度。
这个方案为国大党和穆联所接受。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
蒙巴顿方案以多数居民的宗教来划分土地归属。而西部的旁遮普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两教混居,人口比例相对接近。于是,这两个地区都被一分为二。由于事先规划不周,匆忙宣布,导致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大规模迁移或逃亡,即印度教徒逃往印度,穆斯林逃往巴方,最终引发了一场骚乱。尤其是旁遮普地区,两派教徒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冲突、屠杀和报复事件,至少导致50万人丧生,1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这场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两派教徒及两国之间的仇恨。

印巴独立后,立即就为争夺克什米尔爆发了一场战争。从此,克什米尔问题就成为两国关系的死结和冲突的焦点,延续数十年,至今仍时常爆发战火。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青藏高原与南亚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东、南、西边分别与中国、印、巴交界,北边是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克什米尔地处高原,境内多山,仅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座。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也逐渐下降至1200米左右。
克什米尔是多宗教地区,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长期在这里居住。其中佛教徒主要聚集在拉达克地区,自古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1840年被印度次大陆北部的锡克帝国吞并,目前被印度非法控制,中方从未承认。
补充说明一下:1834年,在锡克帝国吞并拉达克的前夕,拉达克王曾派人向拉萨求援,但当时清廷驻藏大臣“拒之弗纳”。晚清时期失去的很多国土,一种是被列强强行割走的,如外东北地区;还有一种就是清廷不作为造成的,在西北、西南地区这种情况比较多。

1846年3月,克什米尔正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印巴必夺此地,首先是事涉领土,谁也不会相让,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地缘,克什米尔位于“亚洲的心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二是文化,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文明之根,也是印度教的发源地。印度自独立以后,在领土扩张上本就有种变态的追求,加之其一直以古印度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当然绝不会放弃具有地缘和文化意义的克什米尔。
尼赫鲁曾说:“没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占据重要位置。”而对巴方来说,克什米尔居高临下且接近其腹地,更是穆斯林居住地,巴开国之父真纳说:“克什米尔如同头顶上的帽子,如果这顶帽子被印度摘去,将永远受印度人摆布。”

尼赫鲁视察印军
根据蒙巴顿方案:在英国直接统治的17个省,按宗教居民多数原则划分,而土邦王公可自由选择独立、加入印方或巴方。英国人实际上埋下了一颗大雷:在居民多数原则与王公选择原则相互矛盾时,必然会引发冲突,这是一颗肯定会炸的雷。印、巴自治领成立之初,印度即想用“枪杆子”决定王公土邦之归属。例如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两个土邦,居民80%以上是印度教徒,而大君却是伊斯兰教徒。两个土邦的大君要加入巴方或独立。但由于这两个土邦远离巴方,印度便出动军队开进这两个土邦,强行将其吞并。印度甚至在1961年以武力夺取时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果阿。
克什米尔位于印巴两国之间,居民近80%为穆斯林,而大君辛格是印度教徒。最初,辛格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想加入巴方,而是希望独立。在分治伊始的1947年8月,由于印度教徒居统治地位,有20万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被杀。巴境内的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个个义愤填膺。于是,很多穆斯林部族武装自发前往克什米尔复仇。到10月下旬,这些穆斯林部族武装已经打到克什米尔首府附近。在此关头,处于摇摆之中的克什米尔大君辛格决定加入印度,并紧急向印度求援。这正中印度下怀,印度立即出手,紧急空运正规军到斯利那加机场,随即向穆斯林部族武装发动进攻。第一次印巴战争,即克什米尔战争正式爆发。

在优势装备的印度正规军进攻面前,穆斯林部族武装节节败退。至1947年底,由于大雪封山,双方暂时休战。1948年3月,印军重新发动攻势。到4月中旬,印军已经攻到距巴边境。此时,巴方才开始动用正规军参战,但已经失去先机。在战场上,两国士兵的宗教热情和仇恨都被激发出来,拼死战斗,伤亡惨重。两国政府也不断投入增援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战事也呈胶着状态,但战场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印军手中。1949年初,在多次调停之下双方同意停火,克什米尔战争暂停,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从一个母体分裂出来的印巴两国而言,独立之时即成仇敌。原本的教派仇恨尚可慢慢平息,但克什米尔的归属,一下子成了两国矛盾的焦点和死结,这个问题如同一个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