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Relevance of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非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以下为曾晓亮老师的讲座感悟,夹杂自己的理解,挂一漏万,记录仅供参考;
如果真的有帮助,功劳都是老师的;其间存在的错误,都是我的理解不当;
我的总结:语言是简洁的,这是好的,也是不好的;世界是复杂的,语言难以描述其万一,拆开语言拆出新世界。
关注身边的事物,曾老师读书期间关注到Nike除了财报还会披露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毕业后开始关注和从事非财务信息披露领域,从财务信息转向非财务信息,是跳跃性的一步。
先要摸清文献的边界,才能更好定位自己的研究位置,才能知道什么是创新,什么不是创新,以及往什么方向创新。
世界是复杂的,便于交流我们习惯将复杂简单化,但是其间也损失了信息;将思考的话语放回到原来的情境下,返璞归真,再去思考这里面没有一定之规。
语言表达是有限的,回到本源可能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或者我们的表达是片面的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有没有可能我们忽视了很多东西,这些都是可以成为研究的切入点,多想一点再进一步还有其他的东西么?
那些我们一提到就形成思维定式的地方恰恰可能是存在突破的地方,提到会计信息立马想到财务信息,但财务信息并不是会计信息的全部,没谁说过非财务信息不是会计信息吧。
非财务信息那么多,社会责任报告(CSR Reporting)只是其中一种便于观测的信息;CEO的个人信息也是非财务信息,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研究终要落到一类代理变量上。从社会责任报告这个可观测的变量研究很多很多不可观测的变量。
从这个CSR Reporting出发,问问可以研究什么问题?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也就是CSR Reporting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出于缓解信息不对称,还是向市场发送信息;这些角度基于公司,如果从高管角度,CEO的职业担忧或前景会不会也影响CSR Reporting。
接下来呢,自然可以问,CSR Reporting 的经济后果是什么?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会不会也有间接的经济后果呢?总是应该有benefits(考虑对于谁的影响,公司本身的,高管的,股东的,员工的,合作伙伴的,竞争对手的,社区的);不同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目标和福利考虑总是存在差异的
公司的CSR Reporting不可能是同质的,报告本身的特质是不是也是可以研究的?报告的长度,语调,可读性,描述性还是量化的;即使同样的信息,但是对于不同报告使用者是不是也不一样,谁更关心你的CSR
CSR是一个标签,我们用于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看做一种标签,这种标签的下面还有没有细化的更深层的东西,CSR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内涵,比如产品、环境、员工,把他们分开是不是也可以探究一些话题
如果CSR带来的全是Benefits,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是所有公司的披露呢,这里面应该存在一些成本Cost,这些成本可能是什么呢?比如专有成本,披露这个信息反而最终伤害到自身;这个信息是什么?这个自身又是谁?可能带来很多麻烦(这个麻烦可以具象化么),比如诉讼,比如被模仿,那还有呢?
好像这个框架很完善了,我们再想想CSR信息一定是公司披露的么,第三方是不是也可以,那就引进第三方评级机构,评级机构也可以对企业的CSRESG进行评级,这些评级是不是有信息含量的,不同的评级机构评级还存在差异
只要你去想这里面还有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有意和无意的动机,有益和无益的结果,摸到研究文献的边界,建立文献的框架,然后想想在边界上做什么可以去推进这个边界,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研究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