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八)

2021-09-30 17:42 作者:ACTIVISTSUN  | 我要投稿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冯·佐登伯爵和海兵队以及使馆人员构筑工事

  防线最薄弱的地方是贴近城墙的地方,即南边和西北边。中国人立即利用这一点,于六月二十二日在正阳门架起两门克虏伯炮,对西边的使馆进行轰炸。此外,自六月二十日以来,整个使馆区便一直陷入战斗。清军的步兵火力从四面八方向联军袭来,同时放火烧毁了他们能触及的所有建筑物,对英勇抵抗的外国人发动火攻。

  凭借独到的眼光,冯·佐登伯爵意识到了南边城墙的危险,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他在哈德门附近的城墙上设置了工事,在敌人的进攻阵地上打下了一颗钉子。这一举措对保护使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工事在六月二十四日才全部完成。另外,德国人和美国人也在正阳门附近,即距离德国工事450米处,也设置了一个美国的街垒。而第二天晚上,清军也在距离仅70米的地方设置了街垒,但只要美德两国士兵守住此处,那最好的攻击阵地就不会落在清军手里。

  在六月二十日,奥地利使馆不得不被放弃。29名奥匈帝国的水兵撤退到了法国使馆,他们在海军中校冯·托曼的指挥下,光荣地参与了保卫使馆的战斗。六月二十二日,中国人从东面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也被迫放弃他们的使馆,然后撤退到英国使馆。此时,中国人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向德国使馆,向着使馆发射了瓢泼一般的弹雨,而且正阳门的两门大炮也向德国阵地发射了高爆弹。子弹不断呼啸而过,到处都布满弹痕,子弹射入门窗,墙壁上也千疮百孔。好在对方射术不精,而且炮弹的引信很差,否则的话,对方能在一公里开外就把使馆夷为平地

奥地利使馆卫队指挥官,海军中校,爱德华·托曼·艾德勒·冯·蒙塔马(Eduard Thomann Edler von Montalmar)

  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使馆已经陷入一片火海,无法重新占领,不过法国人夺回了他们的使馆。而美军的街垒受到了中国人的猛烈攻击,佐登伯爵派遣来自第二连的布洛克(Block)下士带领10个人前去增援这个岌岌可危的据点。这支大受友军欢迎的增援部队也成功守住了这个要地,击退了中国人剧烈的进攻。但不幸的是,在这激烈的一天里,来自第二连的海兵马提斯(Mathies)(译注:在《第三海军营营史》一书中,此人名字拼写为Matthies)被子弹击中头部身亡。下午,马提斯在德国使馆进行军葬,使馆下半旗致哀,其余各国也同样降旗致哀。

  在六月二十三日晚,除了偶有零星枪声外,状况一切正常。但次日上午10点左右,中国人从他们的阵地上对着各国使馆再次倾斜火力,来自正阳门的,射向德国使馆的火力尤为猛烈。被困在俄国使馆以及使馆区街垒的俄军请求支援。佐登伯爵派遣了来自第四连的丹奇(Danch)下士(译注:在《第三海军营营史》一书中,此人名字拼写为Dauch)带领10个人前去增援,这批增援也马上投入到俄军街垒的战斗。在此战中,来自第四连的海兵考森(Kaussen)被子弹击中躯干,在凌晨2点半左右抢救无效死亡。

  二十四日晚,中国人继续从他们的阵地向使馆区开火,但没有发动进攻。在临近早晨的时候,中国人尝试向城墙推进。佐登伯爵开了好几枪,主要是朝着上城墙的坡道打的,中国人正在通过坡道,把一门新的炮运上城墙。尽管有人在朝他们开火,中国人依旧在前进,并且用石头把上城墙的坡道堵住。佐登伯爵决定在上午8点左右朝城墙发动突击,将敌人赶下去。而这次突袭也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中国人抱头鼠窜地逃下了城墙,扔下了不少尸体。我方缴获了不少步枪、弹药,和刀剑之类的武器。而美国人在他们旁边的一个上城墙的坡道处,占领并巩固了一个中国人建造的街垒。在这次突击中,来自第三连的海兵莱茵哈特(Reinhardt)(译注:在《第三海军营营史》一书中,此人名字拼写为Reinhard)因左上臂中弹而重伤。德国人精力充沛,始终保持进攻性的防守,这是中国人始料未及的,大批懦弱的敌人心里留下了阴影。

  在之后的几天里,中国人仅进行连续的炮击,并且不断尝试纵火,他们将浸过油的易燃物扔到屋顶上,然后躲在一个掩体里用消防水枪朝着着火的屋顶喷射煤油。这样一来,使馆周围逐渐只剩一圈荒凉的瓦砾,这对防守方来说是有利的,因为敌方帮忙清理了视线和射界。

——未完待续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