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祇信仰下巫女至艺伎的历时性研究(摘录)

吴 庭,徐德明.日本神祇信仰下巫女至艺伎的历时性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15(1):55-62.
摘 要:日本艺伎是日本传统文化活动的载体,其产生的源头可溯于古代社会以前的巫女。文章以日本民族宗教——神道的神祇信仰为切入点,对艺伎进行历时性研究。将艺伎产生、发展分为4个历史时期,即古代社会以前的时代、古代、中世时代、江户时代,据此来考察、分析艺伎在不同时代的雏形。从而探讨艺伎是经巫女、女官、“白拍子”、“アソビメ”、“遊女”、“踊り子”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日本艺伎;神祇信仰;巫女;女官;白拍子

序
“神道”名称正式使用始于6世纪,最早见于文字是在《日本书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祇信仰:是古代的人们对天地神灵抱有的朴素信仰,这种信仰的产生比作为宗教的神道的形式更加自然、历史更加古老,也被定性为“基层信仰”。
神祇信仰并不完全等同于神道,它先于神道而存在,可以理解为神道的基础之一。
巫女源于古日本人对自然的迷信,中国《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被认为是全球最早记录日本巫女的文献:古日本女王卑弥呼能“事鬼道,能惑众”,也就是卑弥呼会巫术,是为巫女。日本最古的文学作品《古事记》和日本留传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中都记载了天宇受卖命女(天钿女命)(“天宇受卖命以天香山的日影蔓束袖,以葛藤为发鬘,手持天香山的竹叶的束,复空桶于岩户之外,脚踏作响,状如神凭,胸乳皆露,裳纽下垂及于阴部。于是高天原震动,八百万众神哄然大笑。”)
艺妓产生于绳文时代。日本历史学者石田一良曾把日本神道喻作为“ 偶人” , 并把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神道思想的发展、变化, 形象地认为是“ 偶人” 不断地“ 更换衣裳”。这里的“ 偶人” 之始就是“巫女”(艺妓=偶人=巫女)。
一、古代社会以前(原始日本社会时期。原始日本和原始中国不是一个时间概念)的巫女
绳文时代(约12 000年前—前3世纪)是日本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期。
原始神道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的崇拜:自然现象神灵、自然物神灵、祖先神灵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后,随着水稻耕作的发展,水稻耕作和农耕仪式渐进成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
原始日本巫女的工作:(女子成年后就具有巫女的资格)
1、她们不时地聆听神灵的神谕,并负责把这些神谕传达给家人,从而确保家人的富贵平安。
2、她们要迎接来家的宾客(宾客在来村庄前要禁欲、净身,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神的资格),并与其共枕一夜,在天还未亮起前送别宾客(侍奉宾客的女性必须是干净的“处女”但这不是指身体上的,而是只是信仰上的,与有无丈夫无关。)。
目的:为了确保家人富贵平安,就应该在祭祀活动的夜晚,好好侍奉从远处来村庄的宾客。
巫女是艺伎的原始源头。
二、古代社会中的女官
6 6 8 年中大兄皇子即位, 是为天智天皇。其结合本国的国情, 引进唐朝体制, 制定了律、令,建立律令制社会。随着7 0 1 年制定的大宝律令,标志着古代国家的律令体系初步确立和律令制国家的形成。
奈良时代(710年—7 9 4年)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律令制开始崩溃,王朝文化兴起。
低阶女房:于宫廷或王公贵胄中任职的女性官员的称呼(王朝女性文学先驱的小野小町、《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等)。
高阶斋王:“斋王”是祭祀天照太神的王女。“ 斋王” 的居所是“ 斋宫”。《延喜式》:“凡天皇即位者,定伊势太神宫斋王,仍简内亲王未嫁者卜之。若无内亲王者,依世次,之[4简定女王卜之。”
原始日本的巫女是“聆听神谕,保家人富贵平安;侍奉宾客,祈集团“五谷丰登””。
封建日本的女官是: 通过拥有“ 才华横溢” 的女官来增加天皇( 神) 的“威力(日本的精神核心:大和魂)”。
三、中世社会 的“白拍子”、“アソビメ”
平安朝后期:古代社会日渐崩溃,王朝时代逐步开始终结,女官开始淡出视线。
白拍子:“白拍子”本是歌舞的一种类型,也指表演歌舞的艺人。她们在为客人歌舞表演之外,也以“神魂[“ 保魂” ( “ マシズメ,鎮魂 ” ) 、“ 吸魂” ( “ タマフ,魂振)”]的方式卖身。
元龟天正年间(1570年),アソビメ代替了白拍子。她们为士兵表演歌舞、宽衣解带。
安土桃山年间(1573年—1 6 0 3 年)在京都。在征得日本执政官丰臣秀吉的允许后,アソビメ中有人经营了类似后来茶屋的店铺。
四、江户时代的“遊女”、“踊り子”、艺伎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执政日本,于江户成立“德川幕府”治理日本。江户,也迎来了大量的アソビメ。アソビメ更是摇身一变成为遊女かぶき。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便于管理“遊女かぶき”,德川幕府就将她们集中到吉原地区。被集中到吉原的“遊女かぶき”被称呼为“遊女”。
1617年,吉原作为江户唯一的花柳街巷而得到政府的认可(负责人庄司右卫门),并设有政府管理条例:
“客を一日以上留め置かない、
拘引による人身売買を防ぐべく監視する、
幕府に対する謀反人の検挙の実行”、
1657年,吉原成立40年后,因大火吉原被迁移至浅草,也就是后来的“新吉原”(白天、夜间都可以营业)。
此外,除了有编制的遊女外,也有不在编的浮かれ女(集聚在隅田川边上的深川扎根,她们吸收传来的新乐器——三味线)。
元禄年间,在歌舞伎(有编制的吉原艺伎)的周围,出现了一些模仿歌舞伎的年轻装扮、艺能的姑娘:踊り子(如菊弥)。她们梳着岛田髻,穿着充满男性魅力的长袖和服,并以此为卖点,抢占日本文艺市场。这就堂而皇之地侵犯了吉原“遊女”的利益而遭到幕府的打击。
1768年,在吉原,留在“踊り子”就不再称“踊り子”,而称作女艺伎(日语“女芸者”)。再到后来,女艺伎与遊女达成不成文协议:女艺伎只能卖艺不能卖身,卖身是“遊女”的特权,并对只卖艺不卖身的艺伎进行登记管理,以确保她们的利益。
从此吉原艺人也被称为吉原艺伎或艺伎,在日本历史中逐渐成长起来。虽然吉原“遊女”获得了卖身的特权,但是“遊女”仍摆脱不了时代洪流的冲刷,慢慢衰落下去。结果艺伎最终取代“遊女”成为江户时代“アソビメ”的继承者以及日本传统文化活载体。
五、结语
“手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
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娱不说愁”。
这是大清帝国驻日本帝国外交官黄遵宪所作的一首关于艺伎的诗。

[ 参考文献]
[1] 义江彰夫.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M]. 陆晚霞,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2-3.
[2] 王金林. 日本神道研究[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4.
[3] 王勇. 日本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1.
[4] 王金林. 日本人的原始信仰[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