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正义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看清正义的本质呢?

2023-07-11 17:10 作者:小播读书  | 我要投稿

我们继续介绍柏拉图的经典代表作《理想国》,前面介绍了这两种正义观。


正义就是惩恶扬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都予以了一一反驳,那今天我们介绍第三种正义观:正义是一种契约。


上一期内容中,色拉叙马赫斯提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了色拉叙马赫斯这头雄狮,苏格拉底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是这时候柏拉图的两个哥哥,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又向苏格拉底发起了挑战,而克劳孔延续了色拉叙马赫斯对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提出了契约论的正义观。



克劳孔认为,正义只是一种契约,正义的本质是最好和最坏的一种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惩罚,而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办法报复。


克劳孔正义的起源是作为一种契约,是对人性的约束,而不是对人性的回归。


这也是非常符合我们直觉的一种正义观。那苏格拉底会怎么反驳呢?


在这种契约论的正义观中,其实格劳孔假设了,如果没有契约,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为此,格劳孔还给苏格拉底讲了一个传说,有一位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发现地壳裂开了,他忐忑不安地走入地壳,发现了很多新奇的玩意儿,最为特别的是一匹空心的铜马,他探进去发现,里面有一个人已经去世了,身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枚金戒指。


于是牧羊人把它戴到了自己的手上。


牧羊人每个月都会跟国王开一次会,把羊群的情况向国王报告,在开会无聊的时候,他转动手上的戒指玩,他发现只要转动戒子的宝石朝向自己的手心,他就可以隐身,别人看不到他,然后再转动戒指,别人又可以看到他了。



他无意中发现了这枚戒指的魔力,于是本来善良的牧羊人,借助这枚戒指的魔力可以为所欲为,他先是当上了国王的史臣,然后他勾引王后,跟王后一起杀掉了国王,夺取了王位。


格劳孔用这个类似思想实验的传说告诉苏格拉底,只要没有约束,任何人拥有了这枚神奇的戒指,都会像这位牧羊人一样,成为不义的人,就像哲学家罗素说:“只要有可能,人人都想成为上帝。”


所以,格劳孔认为,正义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对人性之恶的一种约束,是弱者联合起来和强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


其实这种性恶论的思想,和我国古代荀子所持有的观点是类似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善都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


而为什么有“礼义”的产生呢?


荀子继续说,正是因为古代的圣王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所以制定了“礼义”制度来约束和限制人性的恶。


荀子在著名的《性恶论》篇中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说,孟子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错误的,荀子说,不信的话,可以取消君主的权势,去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治理,废除刑罚的制约,我们站到一边看看天下百姓会怎么交往。


一定会出现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而且还会不断相互侵害,天下大乱,各国相互征战的局面一刻都不会停息。


所以,荀子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这是明显的,善只是人们后天的教化。



格劳孔的哥哥阿德曼图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人们赞扬正义和贬低不义,只是出于功利的计算。


父亲和老师教育孩子们要正义,他们并不真正颂扬正义本身,而是因为,不义会受到惩罚,正义会获得好的名声。


只要有了正义之名,就可以身居高位,可以拥有更多朋友,还可以获得各种好处。


而不义的人,因为没有好名声,所以会受到各种来自神和人的惩罚。


换句话说,格劳孔和哥哥都认为,正义并不是人的本性,也不是人所追求的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一个人只要正义的名声就够了,不需要做一个真正正义的人。


阿德曼图斯继续说,我们不能只论证:正义在名声上要高于不正义,也要讲清楚,实际上正义和不正义都会得到什么结果。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东西是真正好的,那么就不应该仅仅是有好的名声,也应该会带来好的结果。


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虽然从心底里都希望正义是值得追求的,但是现实中好像并不是这样。


所以,他们希望苏格拉底说服他们,正义不仅仅在名声上要高于不正义,而在现实中,即便没有任何外在的奖赏和惩罚,正义依然是值得追求的,依然比不正义要好。


这显然对于苏格拉底和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苏格拉底是如何论证和说服柏拉图的两位哥哥的呢?



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问题进一步放大,从个人的视角切换到了城邦的视角。


这里苏格拉底利用了一个巧妙的隐喻。


他说,我已经被你们的长篇大论搞晕了,已经看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正义,正义的本质是什么了。


那如何才能看清正义的本质呢?


苏格拉底说,假如一个人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的一个小字,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然后读小字,再看它们是不是一样的。


苏格拉底继续说,如果我们看不清个人的正义,那么我们就可以看看城邦的正义。


那为什么要从个人的视角切换到城邦视角呢?苏格拉底也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论据,因为人不能单靠自己就可以自足,一个人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生存,这也是我们建立城邦的原因,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个人来讨论正义,而必须要从城邦的角度来讨论正义,这样的正义才有意义。


所以,哲学家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如果说道德的主体可以是个人,那么正义的主体就应该整个社会或者国家。


于是,苏格拉底通过一个关键的隐喻和论据,把讨论的视角从个人的正义,切换到城邦的正义,而从这里开始,实际上才进入《理想国》这本书真正的主题,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是怎样的?


或者说,一个理想的城邦应该是怎样的,这就是这本书之所以叫《理想国》的原因。


苏格拉底是如何说服柏拉图这两位哥哥的呢?更多精彩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内容见。

正义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看清正义的本质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