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Future - [ 终末 ]
[环境] ▽自然环境分区 雪域:多为高海拔地区与南北极圈附近,冰封不化。古往今来人迹罕至的地方,其中可能出现巨大的生物或妖灵。有小片针叶林。但地下城深处也有一处雪洞。 沙漠:分布于山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面积最大的陆地区域。地表多沙,也许能在地平线上看见怪石柱或依稀可辨的建筑残骸。大型异化鸟类、大型异化植食动物与异化鬣狗的活动区域,当然也有一些异化虫蛇。 戈壁滩:沙漠与荒原的过渡地区。多在山地周围的沙漠出现。地表凹凸不平,多碎石沙砾,分布少许泥土。生长有些许耐旱植物。建筑遗骸分布。大部分沙漠植食动物(异化种)在此活动,异化昆虫、异化爬行类也活动的更频繁。异化鬣狗繁衍、哺育幼崽的场所。也有其他中大型耐旱异化食肉动物。 荒原:沼泽周边的土地,主要为干燥土壤、碎石与干燥草坪。建筑遗址大量分布,异化鸟类多。深处长有枯草地,异化啮齿类动物与异化蛇虫分布且虫类较多。出现少量非异化鸟类。 沼泽:泥与水之乡。分布于森林外圈之外。外围是低矮草地与土壤,腹地则长满草地,出现淤泥;深处甚至出现水渠与小溪。除森林外唯一可能可以种植常规作物的区域。大量异化生物生存,出现多种非异化动物。出现两栖类与鱼类。虫蛇数量巨大。部分妖灵(被称作沼泽妖)、极少数流浪者在此生存。属于龙族的管理范围内,但在此地区定居的流浪者正常生活不会受到驱逐。 浅滩:森林外圈的土地,表面覆有一层细沙,下方蕴有较为湿润的土壤。 森林:极其罕见的地方,充满生机与灵力。有清澈的水源,长有大量植物,其中有许多非异化生物活跃。绝大多数妖灵生活的地方。曾经龙沉眠的地方,现在由苏醒的龙与强大妖灵守护。地下城派出人员寻求之地。 大洋:对曾经的海与湖泊的统称。其中水质受污染,不可饮用,致命。其中生活着极其少数的异化鱼类与爬行类,也有几头逃不过异化变异的龙族生活在其中。地下城也时不时向其中投入实验体或是探测仪器。 ▽主要阵营环境-地下城 地下城位于地下的大型坑洞,是兽人反抗战争中被地下起爆装置连锁引爆后坍塌的兽人联军总部遗址。其大体环境为扁球形的地下大型坑洞,不可看见天空,有一些古旧的通道通往地表。开发后地下城分为两层-上层的生活区域与下层的资源开发、重大实验区域。而其中主要分为帮派区域、居住区域、商业区域、资源区域、开发中区域与未开发区域。 上层区域:地下城的主要区域,几乎占据地下城95%的空间。人口主要集中在上层区域的底部-被称为第二地面的区域(第一地面是地表)。但也有少数商人和赏金猎人沿着上层区域的墙壁造出楼梯,在上层区域上部修建类似窑洞的中小型店铺。地下城上层区域中沟壑纵横,部分地区易坍塌,形成了凹凸不平的道路与源于地下水的流通水域与河流。原先地下城中只是光秃秃的土地,但在几个世纪的修缮中出现了完全不需要光照的绿化用草地与菌菇森林。 下层区域:泛指位置低于地下城坑洞中偏下的位置与其他低于上层区域的矿洞等。下层区域人迹罕至,属于开发中地区-但还有一部分下层区域是无人造访的。下层区域一般用于进行危险实验-包括大型数字生命运行实验、实验性生物养殖实验与危险生物训化。 菌菇森林:由部分地表地底原生的喜阴植物、部分人为培育出的不需光变种植物和大量的菌菇组成的地下“森林”。菌菇森林虽然叫森林,却不同于地表真正的森林。菌菇森林中大部分植物是不可食用且不具有利用价值的-还有一部分有剧毒。一般没人会到菌菇森林中,只有穿好防护装置的科学家时不时造访。 帮派区域:指帮派总部所在地区,通常用于帮派内日常生活、科技研发、贮藏各类应急资源等。原先只有唯一的主帮派区域,帮派分裂后帮派区域数量增多。少数大型的帮派区域内设有小型资源区域,用于补充、贮藏食物。帮派区域作为帮派总部的所在地,通常该帮派的巡逻者在附近游荡。 居住区域:地下城普通居民居住的区域。刚转入地下城时,主帮派区域周围的居住区域较为密集。随着发展,居住区域逐渐分散。后期主帮派分裂后,一部分密集居住区域也分布在其他帮派区域附近。主帮派分裂前,居住区域统一由主帮派负责保护、管理与收取一定费用。主帮派分裂后,居住区域被迫分割为各个帮派的管理区域。帮派会向居住区域的居民收取一定费用-不同帮派收取费用不同,取决于其帮派帮主的决策。后期随着资源缺乏,帮派间竞争激烈,大部分帮派开始收取更高额的费用-交不起钱就得上交可劳动的人口抵押-如果抵押者死在工作中,帮派不负责任。 商业区域:长期聚集着大量商铺的区域,通常位于帮派区域的交汇处或密集居住区附近。上层区域的上部墙壁周围也长期存在大片商业区域。商业区域中存在各类商人与赏金猎人-卖什么的都有,包括人头。只要钱到位,什么都好说。商业区域通常不投靠于帮派,但其中也没人敢明目张胆地闹事,就算是有帮派撑腰也不会-闲着没事惹一群老油条不会有好果子的。商业区域中也有一些改造师与医师,甚至偶尔会出现掌握魔法的魔法师-但也有作假的。 资源区域:指用于培育资源、收集资源的区域,分为人造资源区域与自然资源区域。例如人造的菌菇农场、养殖场,自然中的矿场、地下湖、菌型溶洞。 开发中区域:正在开发中的可利用区域-可能会开发为各类区域。通常位于较为偏僻的地方。后期由于人口增长,部分居住区域常与开发中区域重合。 未开发区域:开发进程中半途而废或从未开发过的区域,也包含不可利用区域。通常是危险且难以开发的地区。部分老旧到没有可用设施的遗迹-如现代矿井的矿道也属于未开发区域-即使很久以前有人开发过。 ▽主要阵营环境-森林与龙游城 森林是各种妖灵与非异化生物们最后的家园。集中分布于沙海之中的某一处。森林不同于地表大部分荒芜,森林中布满植被,有清澈的水流,还有许多曾经的动物在其间活跃。森林是很少见地净化了污浊大地的独特生态圈,因此被世人视为世外桃源。而森林同时也由森林守卫们镇守,以防这片森林重蹈覆辙地走上老路,被寻求资源者掠夺殆尽。森林中主要分为四类区域:原生森林区、淡水水域、妖灵聚集地与龙游城(龙族议会点兼被救助人员生活区)。 原生森林区:生长着寻常的树木,广义的森林。其中通常生活着野生的、非异化的动物,也有一些灵力较为微弱的动物形态妖灵存在其中。类似于人类时代中未被开发、破坏森林的环境。原生森林区是森林的最广大组成部分,也通常位于较为外围的部分。 淡水水域:即于森林中幸存下来的山泉、溪水、河流、小型湖泊等,其中大部分是可直接饮用的清冽淡水-有一小部分淡水水域与森林重合,出现小片淤泥、沼泽地带,其中淡水应在经过处理后饮用。淡水水域中保存有部分非异化的鱼类、两栖类及其它水生动物,也有部分较为广阔的淡水水域中存在着体型较大的喜水妖灵。淡水水域是重要的地区,其附近常常存在定居的妖灵。 妖灵聚集地:巨型妖灵、群居妖灵、非动物形态妖灵、特殊妖灵的集中居住地区-并不是所有妖灵都聚集于此,通常位于森林中较为幽深之处-有遮天蔽日巨大的树木、密布的植物、流动的山中泉与完善的生态系统之地。妖灵聚集地并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与森林各处的。且依据地形、森林分布、生态状况、妖灵密度、是否与外界(地下城等)有交集等状况流动。妖灵聚集地虽然分散,但各个聚集地间常常来往,所以妖灵们的文化是趋同发展的-被称作森林文化与妖灵文化。妖灵聚集地中的妖灵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这些妖灵从不划分阶级。妖灵聚集地通常由至少一位强大妖灵组织、守护、领导,这位妖灵将处理大多数聚集地中的困难。而龙族作为妖灵中最强大的一族、森林的守护者,会不定期与各个妖灵聚集地的强大妖灵与普通妖灵沟通以了解情况。 龙游城:于48世纪初被漫天游与龙族发现一片异常悬浮的陆块,被构建为城镇。龙游城起初为龙族的集中栖息地-由于龙族本体普遍为巨型,在森林中龙族需要刻意改变体型行动。且由于龙族灵力过强,在森林中需要谨慎使用力量-不论是对于在时间长河中终于苏醒的古龙还是新生的幼龙,控制好一丝一缕的力量可不容易。龙游城被提供给龙族栖息、玩耍、生活,并发展出了妖灵文化中的璀璨分支-龙族文化。47世纪后期,龙游城首次接纳了来自地下城的居民-一方面为了保证森林不会被地下城暗中计谋、大肆破坏,另一方面则为了表现对忠于自然的生命的认可。48世纪中后期的龙游城则兼顾收留地下城难民的作用-当然,这些难民中也有一部分是为回馈森林而卖命的情报收集者。为了这些难民能够生活下去,龙游城中逐渐复兴了蒸汽时代的机器-但以龙火而不是炭作为动力源。龙游城中受难民影响,社会、文化都出现了重大改变-在龙族的基础上增入了带有地下城色彩的一部分-这些元素交融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龙游文化。龙游城中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着。 ▽特殊地貌与建筑遗迹 原始遗迹:泛指所有带有强烈名族文化特色的古近代遗迹。如玛雅图腾柱,复活岛石像,四合院,大佛,教堂等。 石类遗迹:泛指金字塔、长城等由石料堆砌的古近代大型建筑遗迹。 现代建筑群:曾经的城市群,往日繁华已成枯落。分布在陆地各处,表现为中型或小型的水泥、混凝土、石料材质的碎片与残垣。建筑群形态各异,材质与形状区别很大,所以有时被用作地图上的地理标志。 现代矿井:在现代建造的矿井,大多数已经荒废,其中也许还有几具古旧的人类干尸。虽然荒废,但少数现代矿井依旧有开采空间,甚至有一部分矿井中的设备依旧可以使用。部分现代矿井遗迹也为地面上的流浪者提供了暂时的避风港。也有的狭窄矿井间被打穿,为人们提供快捷通道。 现代基地:出现在各种地势险要且隐蔽的地方。个别与现代矿井共存。有时可以在其中发现从前的科研半成品或是研究成果。但探索时务必携带武器-谁知道那些应该关在笼子里的危险东西是不是已经出来了。地下城部分科技的灵感来源于这些现代基地遗迹中发现的东西。 天穴:地表上规模巨大而规整的圆形坑。为陨石撞击、现代天文科技与第三次世界大战所遗留。 虫穴:由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坏的森林产生。一部分为砍下后没来得及运输的树木,另一部分则是受战争影响被生化武器污染、燃烧、轰炸的森林地区。死去的森林落叶凋零,化成大量腐叶土,其中滋生各类昆虫。昆虫为了存活演化出庞大的体型与厚甲,在腐叶土区域内生存、竞争。常见于沼泽与大洋附近。 “侏罗纪”:在一处温润盆地中,植被为抗酸雨演化出巨大体型。其中爬行动物与昆虫也随之演化,变大,形成类似远古恐龙时代环境的一个地区。 “海”:一只妖灵在盆地中暴走,延伸出大量菌丝变成巨型蘑菇树而滋生虫类、引来大量食肉蛱蝶。妖灵突然自焚新生,于是开始飘布灰烬。其中布满菌丝与蓝色的火星,也长有各式中型蘑菇树。食肉蛱蝶逐渐演化为防火且食菌的蛱蝶,部分与那位被称作蝶母的妖灵开始共享思维。所以“海”可以算是一个小型地区,也可以算是一整个生物体。 海洋文明遗迹:泛指海底的遗迹,包括建于海底的海底文明遗迹和沉没于海底的文明遗迹。例如亚特兰斯蒂和因海啸被淹没的部分沿海城市。不包括沉船。 沉船群:指15世纪左右沉入海底的船组成的区域,其上有大量财物或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物。多表现为长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海域。沉船群环境下诱发了部分海洋生物的重大演变。 珊瑚海:位于原热带沿海地区。珊瑚为存活向海面伸出,演化出叶绿体;下方珊瑚主体进入半休眠状态,而上方的部分成为类似植物的存在。 海火区:海底火山超频繁活动的海上地区。含有大量可利用的地热能。地下城正在尝试开发。 地峡:由天然形成的地下沟壑或坍塌的古老地下人工河形成的地底峡谷。通常蕴有干净的淡水资源。部分地峡先前就联通了海洋,其中有不同于大洋的现代海水。地峡是地下城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也是一种快捷通道。同时地峡周边可以种植蘑菇等食材。部分地峡中有中大型异化鱼类-通常是昂贵食材。也有部分地峡鱼类演化为两栖类甚至爬行类,经过训化可以变成不错的交通工具。 溶洞:含有大量钟乳石、石笋与各类矿物结晶的地下岩洞。在地下水附近出现。其中可能含有非异化的现代生物、新型的爬行动物与昆虫等。其中生物对生物科技有重要意义。 菌型溶洞:富含菌类的溶洞。其中密布菌丝。被地下城着重寻找、开发以培育出可食用的高产菌类。 附图:手写原稿
作者: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