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妄斋闲篇---年廿四和年廿三
转眼已然年廿四,传统的小年夜。当时余年尚幼,依稀记得每当这时,家慈总是在灶前忙碌,点燃红烛香火,带着全家人祭祀灶王爷,然后围坐在桌前毛芋和荸荠。温州话中称这天是“廿四夜”,听着乡音总是倍感亲切,后来看了《清嘉录》(《清嘉录》是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才知晓这“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但瓯语中廿和念同音,问了家中亲长,具体何解也年久不可考也。
何故要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王爷?原因无他,正因为灶王爷有个很大的权力,每年都要到天庭汇报这家人的善恶。为了让他多说好话,玉皇大帝多给凡人奖赏,少给惩罚,人们用各式各样的物品祭灶王爷。幼年时不太懂这民俗,只晓得祭灶的当天有许多糖果吃,总是兴奋异常。

后年齿渐长,才知晓原来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比起家乡早了一天,后由于信息时代,总有好事者提出南北之争。思量再三,总觉得何必要对方屈服于自己以彰显自己的正确性?求同存异这不好吗?退一步来说,这世界本就是多样性的,何苦因这小小的争议引发矛盾?感觉还是平日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所致。
发了通感慨,再来说说廿四和廿三。大家都记得三害之一的周处吗?对,就是少年时为祸乡里后改过自新的周处。他成人后拜陆机陆云为师,写了一本《风土记》,这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其中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说的就是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五日上天报告,所以就提早一天供奉他。
宋朝诗人范成大还有首《祭灶诗》: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很显然在古代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但为何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这就要说到前清了。《温江县志》(今成都温江)中写道:“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灶神上天仍是二十四,但是祭祀迁移到了二十三。”也就是说,本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儿,因皇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约和删繁就简,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小年在官家就成了腊月二十三。于是便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船五也就是水上人家祭灶应当在腊月二十五日。
北方因为离着政治中心近,所以民俗跟在天家改了,南方天高皇帝远自然保持着原来的风俗。两者没啥好争论的,但是能把这祭灶的习俗传承下来,才是我辈大事,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