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瓷枕——大同市博物馆藏瓷枕精品赏析
漫话瓷枕——大同市博物馆藏瓷枕精品赏析
《文物世界》 2005年04期 石红
枕,俗说枕头,因其功用是睡卧时垫托头部而得名的。考古资料表明,最古老的枕是天然石块,以后成为初步加工过的石块,并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质料制作,如木、玉、铜、竹等等。在中国古代,数量最多的当数陶瓷枕了。同其他日用陶瓷一样,它是随着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瓷枕是唐宋时期南北各大窑场普遍生产的一种陶瓷寝具,其中有的是生活中实用的瓷枕,也有专门用于随葬的冥器,还有一些尺寸很小的瓷枕,一般认为是医生诊脉时用的脉枕。瓷枕的流行,以其寓有辟邪、辟魅、宜男、服妖等作用有一定的关系。唐代就有“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的说法[1]。北宋女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诗句,可见古人喜爱瓷枕,因为它不仅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之功效,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细读书”的说法。
大同市博物馆藏三件瓷枕,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堪称瓷枕中的杰作,现在此作一详细介绍,想以此对瓷枕的发展历史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辽三彩瓷枕(图一):1976年大同市平旺大队社员付支业送交,长13.8厘米,宽10.2厘米,高7.5厘米。整体为长方体,前低后高,枕面四周凸出枕壁,两端上翘;中间下凹略呈坡状,枕壁直立,平底。枕面以水波纹和云纹为框边,内饰两个菱形回纹,折角处饰以小花朵纹。枕前壁饰剔花花朵纹,后为印花和剔花工艺,施黄、绿、褐三色釉。
此枕属于箱形枕。而箱形枕是由枕面、枕底及枕墙粘合成形的中空体,以长方形为主,贯穿各个时代。唐、五代流行圆角长方形,宋、金为银锭形,同时出现枕面大于枕体的屋檐状长方枕,后来发展成为元代的主要枕式。宋、金两代是其发展时期,盛行轮花形、圆梳形、腰圆形、椭圆形、如意头形、扇面形、多角形、扁瓢形等各式枕。而辽枕主要为中原器形,以银锭形为主,上大下小,长方形枕面,中央下塌,两侧面由上而下斜向内收,长方体,小平底,枕的四立面印折枝花卉、仙人骑鹤或舞人,均为釉陶,有白釉、黄釉和绿釉,个别有三彩的。
属于印花三彩系统的辽三彩与金、元、宋三彩器有明显区别。金、元三彩器以划花为主,在所划花纹内随类填彩,使三彩釉界线分明,以葱绿、橙黄、粉白三彩釉为主,并常在花纹局部点施少许赭红彩,釉层较薄,色调深沉,与辽三彩退然不同。辽三彩多为印花,彩釉以嫩绿、浅黄、正白色为主,釉色鲜艳明快,不见施有赭红彩的。辽三彩器一般都是在所印花纹上随类施釉彩,各种色釉互相浸润,界线不分明。
2.金代三彩虎枕(图二-1、图二-2)∶征集入馆,整体为一卧虎状,托为平底,枕面为荷叶状,上印荷花纹样,施绿釉。虎身施黄褐两色釉。背面塑树木山石,施绿釉,底部没有施釉,粗红胎,模制,虎身部分剥釉,虎四爪前伸,尾向内卷,虎眼紧闭。
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大定二年虎枕与此虎枕相似,为金代磁州窑产品,高12.8厘米,横39.6厘米,纵19.5厘米。造型作卧虎状,以背荐首,枕面白地绘黑彩芦塘秋禽,虎身敷红棕色化妆土,上绘黑彩,具有虎皮的效果。枕底有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家”一行,为断代标准器。
此二件瓷枕均属于象形枕,即制枕象物,示有其形。此枕有两种:一为兽枕,作狮、虎横卧之状,以兽脊荐首;另一系孩儿枕,为儿童横卧之态,亦以背枕头,流行于宋金两代。而兽枕,均作成兽状用以辟邪,又称辟邪枕。唐、五代有豹头枕、虎枕等;北宋时新创狮枕、牛枕、蛟龙枕;均以兽作枕座,上置枕面。到元代已不见兽枕。
金三彩器与宋三彩器都以划花填彩为主,应同属于划花三彩系统。金三彩是宋三彩的延伸和继续。由于正统观念,过去把在金统冶下的北方地区烧
制的彩色低温釉陶器也称宋三彩。宋三彩主要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宋三彩釉色丰富,在唐三彩、辽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自三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器型以枕为大宗,画面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3.元代影青广寒宫瓷枕(图三-1)∶1973年山西大同市工程公司三队在城西五里店附近施工时发现后征集入馆。是我国目前已发现较好的一件瓷枕,瓷枕造型奇特精美,小巧玲珑,整体像一座华丽的宫殿,高13.3~15.2厘米,长32厘米,宽16厘米。枕面为海棠曲线花瓣形,中心刻划“万”字锦纹,枕体四周满饰串珠纹。枕面下面四角有璎珞下垂,并围以护殿栏杆。四侧堆塑人物故事:正面塑造的是广寒宫内嫦娥居中,前有玉兔捣药的场景(图三-2),周围有4个侍女形象。左侧面表现的是“拜北斗”(图三-3),右侧面为“童子拜观音”的神话故事(图三-4)。
背面一组共5人,似表现一件历史故事,具体内容一直难以确定。根据人物造型、姿态等分析,笔者认为居中端坐者似为一官吏或是王者形象,四周站立的四人应是侍卫,笔者大胆推测,这幅场景也许与"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故事有关(图三-5)。唐明皇游月宫之事,所见数处,记载不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云∶"明皇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云笈七截》卷一一三《神仙感遇传》"罗公远"条∶"罗公远八月十五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公远曰∶''陛下莫要月宫中看否?',帝唯之。乃以柱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桥道如银。与明皇升桥,行若十数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其曲,名曰《霓裳羽衣》也。乃密记其声调。旋为冷气所逼,遂复蹑银桥回。返顾银桥,随步而灭。明日召乐工依其调作《赏裳羽衣曲》,遂行于世"。
这件精美罕见的瓷枕,塑工细致、精湛,四侧堆塑的人物故事,各个场面变化多端,有对称感而不呆板,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胎质细腻,釉呈月白色,光泽柔和、淡雅。经我国陶瓷专家的研究鉴定,认为是元代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是元代瓷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影青瓷是景德镇自宋代就开始生产的典型产品,它以瓷质精良、技超群窑受到了古人们的普遍喜爱。景德镇的影青各式瓷枕光洁无瑕,被宋代词人称为"玉枕"。江西丰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透雕戏台式瓷枕,就是很有特色的影青瓷的杰作。它在整体造型、釉色、雕刻工艺等方面与大同市博物馆藏的这件影青广寒宫瓷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件瓷枕长22厘米,高15厘米。胎质洁白坚致,通体施青白釉,莹润光亮,给人以清雅、秀丽之感。枕的造型为一座仿木结构的彩棚戏台,玲珑剔透,戏台的檐枋均以勾连如意云纹作装饰,前后棚台较宽,两侧有彩门,窗格为透雕六瓣栀花连弧图案。门柱上各有一铺首,门枋两侧悬挂彩幕,并有麻绞状串珠如意结带。棚台前立双栏杆,栏杆顶端饰有盛开的仰莲图案。枕的前后左右共有四个棚台,内有各不相同的演出场景,人物形象逼真,布景道具齐备,有人认为这正是民间传统戏剧《白蛇传》中的4幕演出场面。这件瓷枕堪称瓷枕中的杰作。它反映了元代杂剧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反映出时代风尚对瓷枕装饰艺术的影响。
以上两件瓷枕均属建筑枕,建筑枕是从箱形枕分化出来的枕式。以建筑物作为枕座,上置枕面,始于五代。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釉建筑枕,均采用镂雕工艺,塑造宫殿、戏棚等含有故事情节的枕座。
陶或瓷质枕,始于隋。隋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长仅3.9厘米的箱形瓷枕模型,一般认为这是已发现最早的瓷枕,考证为河北磁县贾壁窑烧造。
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釉、黑釉枕等。造型最初为箱形枕和兽枕两大系统,后来又从中派生出建筑枕、人形枕。我国南北窑厂普遍烧制陶瓷枕,而以北方为盛。
唐代是我国瓷枕烧造史上的重要时期。除了作为一般卧具使用的瓷枕外,还出现了专门为中医诊脉用的脉枕,从造型上看,以长方形居多,与后世相比,主要特征是形体略小,枕面稍倾斜,底面略作回收。
宋朝生产的瓷枕不仅数量多,造型和装饰手法也非常丰富,成为当时制瓷业中十分突出的一大部类。造型上有如意头、腰圆、椭圆形、长方、银锭形等诸多品种,尤以磁州、景德镇两大窑系的产品最值得称道。定窑生产的白釉瓷枕也颇具特色,名噪一时。后世对宋代瓷枕评价很高,如《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就这样评价宋代瓷枕:“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椎人。”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制的瓷枕流行于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各代。在尺寸上,日益渐长,唐枕一般形短体小,而元枕有的竟长达40厘米以上。主要用作寝具,同时也用以辟邪、行旅、按脉及随葬等等。枕分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瓷枕最具代表性,其产品既多且精,白地黑花人物故事及婴戏、诗词等题材为其特色之一。产品造型多种多样,如: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仅几何形枕又可细分为长方形枕、矩形枕、长方束腰形枕、圆形枕、瓜菱形枕和扇形枕等等。其纹样多姿多彩,最多出现的纹饰是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等。如河北保定出土的白釉童子垂钓纹瓷枕,金代制作,平面呈椭圆形,枕面近边沿处绘两道粗细不一的线框,颇有开窗效果。线框内绘一童子伫立岸边垂钓,童子身稍作前倾,如视水中,右臂伸直平举钓竿,竿端有细线垂入水中,水中三游鱼已有一鱼作吞饵食状。整个画面只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逼真的童子钓鱼图。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宋人社会生活的文化、习俗的时尚和追求。这一点在有文字纹饰的瓷枕上表达得更为明显。磁州窑是宋代北方的民间瓷窑之一,其作品的风格更注重民间的生活气息,因此在民间颇受欢迎。考古发掘证明,宋代磁州窑设有专门烧造瓷枕的专业作坊,产量相当可观。生产的白地黑彩瓷枕较有特色,枕面上的彩绘丰富,花鸟鱼虫、人物风景等应有尽有。有的于底部刻有印记,有的则在瓷枕上题写当时流行的诗词,民间生活气息浓郁。
定窑是我国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场之一。从晚唐、五代时期已经开始生产白釉瓷枕,早期瓷枕尺寸较小,造型多为如意形和长方形,应当属于明器或医用脉枕。进入宋代以后,造型渐趋丰富,其中尤以仿生瓷枕最为突出,仿生瓷枕中最具特色的是人物、动物造型的瓷枕,如“孩儿枕”、“卧女枕”、“狮形枕”等。这类瓷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直接以人物、动物的躯体作枕,背部即为枕面;另一种是以人物、动物作为底座,上面另置荷叶形或如意形枕面。定窑生产的兽形枕仅见有狮子造型。除了人形枕和兽形枕外,定窑还生产过殿宇形枕。定窑生产的仿生瓷枕时代跨度较大,且缺乏纪年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加以对比,因此只能依靠排比器物胎釉、造型以及装饰方面的特征来进行推断。从对比的结果看,枕面与枕体相对独立的枕型时代似乎较早,枕面与枕体合一的枕型相对较晚。
景德镇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址,主要生产影青瓷枕,因为胎质洁白,釉色温润,清白如玉,所以有“类冰似玉”的美称。
北宋末年至南宋末年,宋金战争连年不断,磁州窑系许多窑址由于战乱和金人的徙民北迁政策而遭破坏,致使整个制瓷业陷于长期的停顿,瓷枕的生产当然也就渐渐萧条。而与此同时,南方景德镇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到了元代,随着北方瓷窑的衰落,景德镇产瓷枕就更显突出。
除宋代磁州窑、景德镇窑之外,其他如唐代长沙窑、宋辽金时河南的鲁山窑、山阳峪窑等,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其工艺造型、胎釉纹饰也各有特色,总体风格也与其相应时代、窑口所制的其他瓷器相一致。
明清以后,南方烧造瓷枕较少,仅见有少量民窑青花枕,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也随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代瓷枕的装饰手法是不同朝代、不同窑口各有差别,总体上说,唐五代以前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则以绘画为主,同时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易地留花、珍珠划花等装饰手法。随着制瓷业在工艺技术、造型、装饰手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丰富,瓷枕作品上的艺术色彩也愈渐灿烂缤纷。
瓷枕,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当中很有艺术特色、的一大品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印证了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当时社会民间艺术水平的辉煌成就,是很值得加以研究、整理和发掘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